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越王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龟山之巅,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楼高十丈(即百尺)[1] 。恢复重建后的越王楼,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99米的高度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现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鹊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故有“越王楼霸气、黄鹤楼大气、滕王阁才气、岳阳楼秀气”之说。

越王楼是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的名楼,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黄鹤楼112篇,滕王阁86篇,岳阳楼、鹳鹊楼虽有名诗文,但并不多),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诗文作者档次最高,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算得上“天下诗文第一楼”。

中文名称:越王楼

外文名称:Yuewang Tower

地理位置四川省:绵阳市 游仙区 剑南路东段326号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56133.33平方米

开放时间:09:00-21:30

门票价格:成人票50元 身高1.3米以下儿童及60周岁以上老人免票

著名景点:越王楼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四川省绵阳市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建议游玩时长:1-2小时

历史背景

越王楼,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年-661年),距今已1350余年,是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齐名的唐代文化名楼之一。东望富乐(山)、西接碧水(寺)、南眺南(山)塔、北连九院(科学城),踞龟山傍涪水,揽绵州之胜于无余。

越王,李贞(627年-688年),唐太宗第八子。唐史称,在皇族诸王中,李贞以“才王”闻名,“文武兼备”,“富有吏干”。刺绵州时,以忠孝为本,仁义为先,兴水利,扶农商,昭示天下,驯化百姓,融合各族,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公元656年,“三王”(汉王、原王、越王)加冠的李贞,以执政皇帝唐高宗的兄长身份任绵州刺史,担负重任,坐镇大西南,防御吐蕃东侵,保一方平安。唐王朝国库拨银50万两修建越王楼,李贞亲自督工。其初衷之一是作为加强防御,更重要的是栽梧桐引凤凰,广招天下人才,带动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唐玄宗被迫出逃西蜀,率王公大臣、在两万御林军的护卫下入蜀,驻跸绵州越王宫----越王楼,方惊魂稍定,心情有所好转。玄宗出逃入蜀,一路上千辛万苦,吃不好,睡不好,伤感欲绝,没想到在远离长安的西南边陲绵州,尚有可与首都长安宫殿媲美的越王宫,一切均按王制打造,舒适安全。于是,唐玄宗不再忙于赶路,暂作休整,将越王楼作为临时行宫。

自唐越王楼修建完工之日起,天下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挥毫泼墨,留下了无数千古颂传的经典诗篇,历代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0余篇,其中尤以诗仙李白的《上楼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圣杜甫《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宋代陆游《登越王楼》:“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未甘便作衰翁住,两足犹堪踏九州”等诗闻名天下。唐、宋、元、明、清历代画家也多有描绘越王楼的精美画卷,故有学者称越王楼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越王楼曾数度毁损,几经重建。唐末宋初,越王楼被一场大火烧毁大半,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明代亦重建过一次,但明代的一场大火又将其彻底烧毁,仅剩越王台。

恢复重建的越王楼仍建造于龟山遗址,占地面积84.2亩,呈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底层东西长66米,南北宽88米,主楼高99米,共15层,建筑面积22207平方米,集阁、楼、亭、殿、廊、塔于一体,一层至五层是阁,十层至十三层是楼,十五层是亭,顶端宝顶似塔,二层南北两方向是殿,各层有外廓,是当今仿古单体建筑之最。三大名楼楼主及专家来绵考察,称颂越王楼“霸气”,故有“越王楼霸气、黄鹤楼大气、滕王阁才气、岳阳楼秀气”之说。

地理环境

唐代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堪称唐代四大名楼之首。

富丽堂皇的越王楼吸引了千余年间的著名文人骚客登临,留下著名诗篇150多件。为天下名楼之罕见,由此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在历代名人歌咏越王楼的诗词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杜甫、陆游、李调元等的诗作。诗圣杜甫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到绵州,作有《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间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据查,对这座宏大富丽的越王楼及它的遗址的描述,历代诗文中仅收入全唐诗的就有20多篇,绵阳市专门记载了15位诗人名宦讴歌越王楼的诗词。因此有“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的美誉。

同时,因其卓越风姿及规模,名声之盛,历代画界精英竞相描绘。宋代赵伯驹、元代李荣瑾、清代张延彦所作越王楼图轴更是使历史上的越王楼名播四方。

重建后的越王楼主楼内外15层,底面东西宽66米,南北长88米,高99米,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外部为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风格,配套建筑有廊、亭、阁、榭、台、广场、商场、停车场、园林等。工程规划用地84亩,建筑总面积2.77万平方米。建成后的越王楼在高度、形态和面积上均属国内仿古建筑之最。

复建工程

2001年10月24日,越王楼开始重建,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5年3月28日停工。

2007年4月12日,市委第48次常委会决定,由市投资控股集团(简称绵投控股)负责续建和经营。绵投控股接手后,迅速组建项目部,处理前期遗留问题,并同时启动项目方案修订、施工招标等工作。在参照西安大雁塔、武汉黄鹤楼、宁波天一广场等名塔名楼名广场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优化。

为考证越王楼的具体位置,我市专家学者对包括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主要名校的图书馆,以及国内外大型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料查阅。为配合越王楼复建,绵阳市文物保护部门组织专家考古队,于2001年5月开始对越王楼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发掘出一个平面呈矩形,12米×14米见方的明代中晚期建筑遗址。收集到一批有文物价值的器物,出土了属于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片100余片。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块瓷片上发现清晰刻有“越台常在”四字。发掘收集到比较重要和完整的器物有30余件,其中以青铜箭头、彩色釉面砖瓦、白釉陶器、青花瓷器、青瓷器、大尺寸的瓦当、镇山兽和圆形为主要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通过断代分析,建立出年代序列,进而对越王楼遗址的建筑历史演变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重新规划设计的越王楼仿古建筑群与周边众多名胜美景融为一体,主楼为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现浇,可防7级地震。工程占地面积82.2亩(含城市道路),总用地面积3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175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4408平方米,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续建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

整个过程历时10年。

相关诗作

《越王楼赋》罗邠来从巨斧,力破混沌。轻云浊土,天府之门。北有青莲之地灵,南接蓉城之华盛。古闻皇叔以富乐,素引三江以泽润。傍江而行,可见龟山,龟山之巅,不名楼观。危楼百尺,集盛世之名匠;星晨纷至,汇卷秩之青帆。然何以不得名焉?

临汀以视,水浅而江窄。侧目仰望,楼众而宇重。大道星罗交汇,引拥流向内外。一湾污浊贪睡,沉泥沙于床岸。却观天下古迹,风景不再,覆葺多番,光阴载去,比比皆然。而盛名非鲜,惟越王孤寂。有师者云:高耸今不见,上古无名篇。

嗟乎,闻之憬然。棙草丛生,椋鸟群飞。有巨榕则不见新柏之青青,百雀啼而难闻幼鹰之高鸣。红杉能高百丈,棘根可深千厘。霓虹飞夺霞彩,洋流暗引风雨。或赐奇崛,或得隐居。缤艳有千朵,非菊在东篱。众年长常言,幼小无知,食盐所多其粟米者。吾辈哗然,愿向天工借梦!

百步登楼,闭目远望,大浪复滔然。身在颀伟,众览丘山,鳞云金光,叠影斑斓。青山楼阁,宝塔出丛翠;龟脊利剑,长刃入青天。拿乔傲意,似临云巅。青岚盘远山之上,落羽垂群鸥之间。梧桐虽稀,请以鹓鶵,复宴游龙,翩鸿赠舞。燕巢蜂窠,红鲤青鲈。夭李秾乔,絮蕊郁馥。斗拱繁杂,隔门雕竹。欲使东风西渐,长歌新赋。

君楼不知,天之高,地之广,日隐星辉,百尺更短。而物非以量衡舍取,赋名兴传。正以来往,驻足疑望,不晓君之伟绩,吾生感慨。然何以来叹?

我辈同君之微名,无以显赫。既天公不奏,未赐瑰丽,遍留沙尘。何不随我扬臂,同散灰烬,自作嵬岌!

《越王楼歌》

(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

【唐】杜甫

绵州州府何磊落,

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

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

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

转见千秋万古情。

《和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唐】卢栯

图画越王楼,开缄慰别愁。山光涵雪冷,水色带江秋。

云岛孤征雁,烟帆一叶舟。向风舒霁景,如伴谢公游。

《越王楼》

【宋】陆游

蒲萄酒绿似江流,夜燕唐家帝子楼。

约住筦弦呼羯鼓,要渠打散醉中愁。

实用信息

门票信息

免票政策:儿童身高1.3米以下、70周岁(包含70周岁)以上的老人凭身份证、残疾人、烈士家属、现役士兵凭有效证件免票。

优惠政策:18周岁(含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老人60—69周岁之间凭身份证、全日制学校学生凭学生证、未满60周岁的军队退休干部凭有效证件、低保户凭有效证件购景区优惠票。

交通信息

可乘801路公交车到越王楼(制药厂)站下车即可到达;或乘3、17、20、25、31、58、602路等公交车在制药厂站下车即可。

视频

绵阳越王楼,听说江南第四大名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