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跑旱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跑旱马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早在民国年间,盐都区楼王镇每年春节开始到正月半都有出会的习俗。出会期间,各村的民间艺术表演队都要登场展演。1937年春节,楼范保(当时楼王镇共分为六个保)由11人组成的旱马队参加了演出,由于马预示着“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有大吉大利之意;同时,表演独具匠心,加上马夫、马婆的表演更是传神生动、幽默诙谐,跑旱马因此声名大噪。起初旱马队就是跳跳舞舞,后来逐步和舞龙队配合穿插表演,人们称之为“龙马齐舞、人旺财旺”。[1]

现在的旱马队在表演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融入了人物和剧情,例如“八仙过海”、“白蛇传”、“西厢记”等。在制作旱马的工艺上也有了新的改进,不只是以前简单的用彩纸粘糊旱马道具,而是使用舞台服装上用的精美布料制作的旱马,看上去更加生动活泼,传神威风。1997年秋,在盐城市“楼王杯”民舞邀请赛中,盐都旱马队获表演一等奖。2006年元宵,盐都跑旱马——一支由农民组成的演出队伍,跨出乡镇、走进了市区的舞台。

盐都跑旱马具有地方特色,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风采。跑旱马是民间舞蹈艺术大花园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在大家共同培育下,将会更加鲜艳夺目。

跑旱马之前,大量的工作是扎马和马步的培训。扎马的工序基本是采集材料,如铁丝、彩纸、纱布、竹蔑子等,扎竹圈做马肚,竹圈直径一般为一尺三寸左右,长度要相称,定马颈、做马头和马尾、绷纱布、剪纸、糊贴,连接头、身、尾。这其中最难做的是马头,也是关键所在,尤其是眼睛和嘴巴,虽是人工制作,不求绝对形似,但也要趋于神似。尾巴也是难点之一,主要是要使尾巴既撑得起,又摇摆自如。一匹马要做到尽善尽美,除了掌握关键之外,还得在纸张上舍得下功夫,一是要颜色多样,二是纸张糊贴要密实,整匹马要十张纸左右。现在做马的材料大部分被新材料所代替,马尾巴、马脊毛都是用旗须子做的,纸张也由原来的一般纸张换成了油光闪亮的电光纸。

马步的培训比较简单,要步伐统一,机便灵活。锣鼓声响起,玩马的人就要跑起来,前面马夫的哨子声时急时缓、时长时短,要求每一个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跑动起来。当龙、马一起玩的时候,那既要听锣鼓声和哨子声,又要看龙上下翻滚的幅度大小和节奏快慢。这也就是说,马步的随和性较大。

城头村的旱马,有它独到的特色,具体为:①形象逼真——头、腰、尾比例得当,五官、鬃毛制作精细,形如真马;②轻便灵活——用材精良、关节是用细铁丝连接,活动自如;③色彩鲜艳——鬃毛、尾巴用旗须做成,躯体用各色电光纸搭配,熠熠发光,光彩夺目;④携带方便——整匹旱马的重量只有8斤重左右,分前后两节,不用时,两节相互一套便可携带;⑤易于保管——用后拿布一包,悬梁一挂便可保存。

城头村的旱马闻名四乡八邻,曾到学富、秦南、北龙一带表演过,每到一处,人们赞不绝口。现在的大年初一、初五、元宵节基本都要走上街头和村舍玩上一玩,镇里有什么重大庆典活动,城头村的旱马队都得被邀请参加表演助兴。1997年秋,参加“盐城市‘楼王杯’民舞邀请赛”,城头村旱马队获表演一等奖。从此,艺人们信心倍增,逐步把这一艺术形式传授给小字辈。目前,城头小学学生们组成了旱马队,排练旱马舞蹈,使跑旱马这一民间舞蹈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城头村的旱马队从起初的一般跳跳舞舞,到后来逐步和舞龙队配合表演,人们称之为“龙马合舞人气财气都兴旺”,现在的旱马队在表演形式上有所变化,有了人物和剧情,例如“八仙过海”、“白蛇传”、“西厢记”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引人捧腹。除此,制作旱马的材料也有了新讲究,善动脑筋的人在马肚里装上直流灯泡,晚上揿钮一按,灯光闪亮。富裕人家晚上摆喜庆宴会便请旱马队去热闹一番,送上吉祥,送上祝福,送上欢乐。

城头村的旱马队,从发起人顾知山算起,前后有顾春彩、顾吉余、王元德、顾金连、金正国、金正华、张德荣、洪明等人一代一代的努力,发展到今天已有第四代传人。目前,大家一致认为,城头的旱马队不但要继续搞下去,还要不断创新,马队的精神要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参考来源

  1. 跑旱马,盐都日报 , 2008-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