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路氏双髻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路氏双髻鲨

来自 好看视频 的图片

中文学名:路氏双髻鲨

拉丁学名:Sphyrna lewini

(Griffith et Smith,1834)

别 称:红肉丫髻鲛、

犛头鲨、双髻鲨、双过仔

界:动物界

门:脊椎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软骨鱼纲

亚 纲:板鳃亚纲

目:真鲨目

科:双髻鲨科

属:双髻鲨属

种:路氏双髻鲨

亚 种:5亚群

英文名称:Scalloped Hammerhead

路氏双髻鲨,学名:Sphyrna lewini (Griffith et Smith,1834),体延长,侧扁而粗壮。头前部平扁,两侧特别扩展,形成很宽的锤状突出,状似广阔之丫髻状。吻部短而宽,前缘呈波浪状,中央区显然凹入。眼小,圆形,瞬膜发达。前鼻沟发育完全,位于鼻孔前方内侧。口裂大,弧形;上下颌齿同型,侧扁三角形,齿头倾斜,边缘平滑,不具小齿尖。喷水孔缺如。第一背鳍高大而直立,镰刀形,起点在胸鳍基部中部上方;第二背鳍小而低,起点于臀鳍起点后方;腹鳍后缘平直或稍凹入;臀鳍略大于第二背鳍;胸鳍中大,后缘略凹入;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体背棕色,腹部白色。胸鳍、尾鳍下叶前部、尾鳍上部尖端具黑斑;背鳍上部具黑缘。 栖息环境为大洋、深海、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肉食性,以其他软、硬骨鱼类及头足类、甲壳类等底栖生物为食。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温带至热带海域。它也生活在西地中海。在中国常见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1]

路氏双髻鲨形态特征

路氏双髻鲨 体延长,侧扁而高。头的后部侧扁,前部平扁,向两侧扩展,形成锤状突出;头长约为全长的2/9。尾侧扁中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下方的凹洼有时不显著)。头侧突出的外缘圆凸,后缘浅凹,长和宽约相等,后缘与头侧纵轴不成直角。吻短而很宽,前缘广弧形,波曲,正中和里侧浅凹,外侧在鼻孔处深凹。吻软骨端部中央具一显著圆孔。

眼圆形,瞬膜发达,位于头侧突出的侧面前部,距鼻孔的距离约与眼径相等。鼻孔平扁,位于吻端,靠近外侧;外鼻沟短,伸达头侧突出上角,里鼻沟颇长,几伸达里侧浅凹处,深度向里渐减;鼻孔里侧在出水孔上方有个三角形、风斗状突起。

口弧形,口宽约等于或小于(幼体)口前吻长,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2,口隅约与头侧突出的后缘在同一水平线上;下唇褶很短小,无上唇褶。上颌齿侧扁,三角形,齿头外斜,边缘光滑,里缘圆凸,外缘深凹;1-2行在使用,正中1齿,每侧15-16齿。下颌齿与上颌齿同型而稍狭,齿数也相同。

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中大,前4个约同大,最后1个较小,第四与第五个距离较近,最后1或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壳形,具3棘突3纵嵴。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直竖,风帆形,起点对着胸鳍里缘中部,上角钝圆,后缘稍凹,下角稍延长尖突,未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基底前半部相对,上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离尾基很近。尾鳍宽长,约等于全长的3/10,尾椎轴上翘,上叶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后缘凹入。臀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距尾基比距腹鳍基底稍近,外角尖突,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未伸达第二背鳍下角后端垂直线。腹鳍比臀鳍大,距第一背鳍比距第二背鳍稍近,外角圆钝,后缘稍凹,里角钝圆微突。胸鳍中大,后缘凹入,外角和里角钝圆微突,鳍端几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部。

背侧面灰褐色,腹面白色;第一背鳍后缘、第二背鳍上部和后缘、尾端上部、尾鳍下叶前部下端和胸鳍外角腹面都黑色。

路氏双髻鲨栖息环境

热带和温带常见鳖,栖息于沿岸至外洋性之中表层鱼类,亦常出现于大陆棚或岛棚较深的水域,偶也见于内湾或河口区。从潮间带至至少275米深处,常成大群。暖水性中小型鲨鱼。

路氏双髻鲨生活习性

幼时常成一大群活动,成鱼则独游或成对巡行。肉食性,以其他软、硬骨鱼类及头足类、甲壳类等底栖生物为食。具攻击性,对人类具有潜在性危险。性凶猛,食小型鱼类。

路氏双髻鲨分布范围

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西澳大利亚)、巴哈马、巴林、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巴西、喀麦隆、佛得角、开曼群岛、中国、哥伦比亚、刚果、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牙买加、日本、科威特、利比里亚、马尔代夫、毛里塔尼亚、墨西哥、缅甸、纳米比亚、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菲律宾、波多黎各、卡塔尔、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南非、苏里南、泰国、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亚拉巴马州、加利福尼亚州、特拉华州、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夏威夷、路易斯安那州、马里兰州、密西西比州、新泽西州、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得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乌拉圭、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越南、也门。

路氏双髻鲨繁殖方式

路氏双髻鲨繁殖是胎生,妊娠期9-10个月,具卵黄囊胎盘,一次可产下15至31尾幼鲨。刚产仔鲨长42-55厘米。雄鲨性成熟长140-165厘米,雌鲨性成熟长约212厘米,最长达370-420厘米。

双髻鲨并不像大多数鱼和一些其他鲨鱼一样产卵。它们是产育小鲨鱼。每一个受精卵在一个单独的囊内发育。这个囊在母体内,并通过一根带子附着在母体上。里面的卵是一种被叫做卵黄的物质。卵黄为鲨鱼提供生长需要的营养。小鲨鱼在母体内被孵化并继续生长。当它们准备好可以出生时,小鲨鱼就会离开妈妈的身体。

双髻鲨一次可以生大约40个小鲨鱼。小鲨鱼被叫做幼畜。它们是成年双髻鲨的小型翻版。鲨鱼幼仔一出生就可以游泳和自己喂养自己。然而,它们还没有准备好保护自己。并且鲨鱼幼仔不能从它们的父母那里获取保护。幼鲨要独自应付危险,许多鲨鱼幼仔成为了大鲨鱼和深海中其他危险生物的猎物。

路氏双髻鲨亚群分化

Sphyrna lewini (Eastern Central and Southeast Pacific subpopulation) Sphyrna lewini (Eastern Central Atlantic subpopulation) Sphyrna lewini (Northwest and Western Central Atlantic subpopulation) Sphyrna lewinii (Southwest Atlantic subpopulation) Sphyrna lewini (Western Indian Ocean subpopulation)

路氏双髻鲨种群现状

路氏双髻鲨属于强洄游迁徙性鱼类,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群的双髻鲨会组成浩浩荡荡的迁徙队伍,做一次长途旅行。

由于海洋环境的持续恶化和被污染破坏,该鱼种的数量大幅下降,五大亚群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畏缩和减少。

路氏双髻鲨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路氏双髻鲨相关新闻

被捕杀的路氏双髻鲨 2016年4月9日,几张码头照片迅速席卷了三亚市民的手机屏幕,照片中近百条“大鱼”横七竖八地堆放在地上,鱼肚泛白,引来大批市民围观。

据了解,照片拍摄地为三亚水产码头,有网友介绍,当天上午前去购买海鲜时所发现,几乎已经全部死亡,并且以极低的价格被销售。这几张照片在网络上引起大量转发。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初步断定,“大鱼”为路氏双髻鲨。“它们是珍稀的保护鱼类。

2013年3月在泰国举行的《华盛顿公约》CITES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上,已经将3种双髻鲨(路氏双髻鲨、锤头双髻鲨和无沟双髻鲨)列附为濒危种类。各缔约国刚通过投票,采纳了将路氏双髻鲨提升入附录II(CITESII)的提案,它们将得到国际公约的庇护,中国是CITES的签署国。请遵守公约,保护该物种,请勿捕杀。   

参考来源

  1. 路氏双髻鲨, 海洋生物,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