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踏水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踏水镇位于简阳市东北角,简阳市辖镇。1935年置踏水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踏水桥公社,1984年改踏水桥乡,1992年建踏水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20公里。面积41.66平方千米,人口13518人(2017)。踏(水)三(星)、踏(水)青(龙观)、踏(水)双(河场)公路在此衔接。辖夏家、中和、柏杨、新生、店子、油房、老沟、发展、大兴、来星、双益、泉水、团柏、良安、白蜡、石炮、大树17个村委会和踏水桥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棉花、油菜子、特产蚕茧,为市蚕基地之一。养殖生猪。镇南会都山逍遥洞有“会仙友”汉碑。[1]

中文名称: 踏水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四川成都

面 积: 41.66平方千米

人 口: 13518人(2017)

著名景点: 逍遥洞

城镇简介

简阳境内现存地面文物的碑刻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当数逍遥洞汉碑。相传碑文出于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的手笔,历来受到海内外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的重视和推崇,康有为著的《广艺舟双辑》上对此碑评价甚高。

遥洞座落于简阳市踏水镇中和村逍遥山,距简城30余公里。乾隆《简州志.地舆志》中有记:“逍遥山在州东三十里,上有逍遥洞。”《蜀中名胜记》引《方舆胜览》之语说:“逍遥洞在玄都山(即逍遥山),去城三十里。景德间(1004—1007),有杨用晦者,隐居此山。有‘汉安元年四月十八日会仙友’二十字,汉隶也,今存。”汉碑《会仙友》为长方形,长0.61m,宽0.57m。楷书字体:“东汉仙集”、“留题洞天”8字分列碑文左右。据传,汉隶碑文作者是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蔡邕。但有人依据蔡邕出生时间对此书法是蔡邕提出质疑。

逍遥洞汉碑历来受到我国金石界、书法界和考古学界重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对此碑评价甚高。各地方政府也将它作为珍贵的文物进行精心保护。清代和民国时期,县政府都曾将逍遥洞汉碑拓片翻刻于石,立于县衙大堂进门右后壁。逍遥洞汉碑在历史、宗教学上有其重要价值,是道教发源于四川的有力物证。至今,在简阳、仁寿一带仍有许多与张三丰有关的古迹和民间传说,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点。    在民间,对逍遥洞的传说颇多。清朝雍正年间,当地金姓兄弟由峨眉山拜佛归来,筹资捐地,修建逍遥洞庙。乾隆元年(1736)建成,至今已有260多年。庙内设有普陀崖、观音洞,沿山崖凿有18洞。当地俗语歌谣云:“逍遥十八洞,洞洞十八家,家家十八个,个个背个奶娃娃。”是说当时当地逍遥洞香火旺盛,游人之朝奉,道出了当时逍遥洞盛况之壮观可见一斑。庙内供奉的神像佛道掺杂。大殿中供着观音菩萨,两旁配享的是东岳、南岳二神,两厢是12阎罗汉。大殿楼上则供奉玉皇大帝,配以雷公、电母、日神、月神。庙门外则有灵官、瘟君守卫。洞口石壁上,雕刻有金鸡、玉兔、金马等石像。石刻雕镂精致,泥塑生动逼真。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上九会”、2月19的“观音会”、3月初3的“童子会”,以及5月28的“城隍会”,村民纷至踏来,赶庙会,拜菩萨,求神仙,热闹非常。

建国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曾经多次与简阳县有关单位联系,索取逍遥洞汉碑的有关资料。1955年至1957年,四川省文化局曾经连年派员前来考察,并拓印逍遥洞汉碑刻收藏,后来还通知县里说:“逍遥洞系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革工作组组长见群众时常去逍遥洞求神拜佛,又见汉碑上有“仙友”字样,派人将汉碑和泥塑神像统统当做“四旧”毁掉了。这座1800余年前的汉碑,就这样毁于一旦。

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各职能机构的恢复,命运多舛的古迹文物也带来了重生的春天。逍遥洞汉碑重见天日正是应了如此的时机。县文化馆经过多方努力,找到原碑拓片,于1988年9月,将拓本重新刻于原碑石上,使近两千年的汉碑文物重现于世,终于弥补了往事造成的不幸。2001年该镇国民生产值为13411万元,农民人平均收入1314元,现有踏水场和柏林两个场镇,踏水镇历史悠久,已有上百年历史,场镇内古树参天,商贸十分活跃.中和村的逍遥洞大佛寺扬名中外,每逢庙会节日八方宾客云集逍遥洞,十分热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一村一品。

视频

沙湾区踏水镇:荷花朵朵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