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蹄盖蕨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蹄盖蕨科土生植物,约20属,500种,西南地区属、种最丰富。根状茎细长横走,叶柄上面有1-2条纵沟,叶片通常草质或纸质,罕为革质,叶轴、各回羽轴及中肋上面通常有彼此贯通或不相通的纵沟,叶脉分离,羽状或近羽状。[1]

分布区域

约20属,500种,广布全世界热带寒温带各地,尤以热带、亚热带山地为多。中国各属均产,约400种;西南地区属、种最丰富(仅缺新蹄盖蕨属Neoathyrium Ching et Z. R. Wang),垂直分布范围也最广,海拔高度下达100米以下,上达5600米。

植物形态

土生植物,通常中小型,少有大型。根状茎细长横走,或粗长横卧,或粗短斜升至直立,内有网状中柱,外生或多或少的鳞片;鳞片披针形、卵状披针形、卵形、心形,或为狭长披针形及先端毛发状的细线形,全缘或边缘有细齿,棕色或黑色,有时中央棕色边缘黑色,细胞狭长,孔细密,不透明,基部着生或近中部盾状着生;叶簇生、近生或远生。

=叶子形态

叶柄上面有1-2条纵沟,下面圆,基部有时加厚变尖削呈纺锤形,通常或多或少有类似根状茎上的鳞片,向上鳞片稀疏或变光滑,或同时生有单细胞灰色短毛或单行细胞淡棕色节状长柔毛,罕见幼嫩时密生具长柄的心形鳞片,老时鳞片脱落而柄宿存向下倒伏呈糙毛状;基部内有2条扁平维管束,向上会合成V字形。

叶片通常草质或纸质,罕为革质,一至三回羽状,顶部羽裂渐尖或奇数羽状,有时呈近奇数羽状的过渡形态,即顶生羽片与侧生羽片近同形,常与其下侧较短小的无柄贴生羽片合生,罕为三出复叶或披针形单叶,无毛或叶轴、各回羽轴、中肋及叶脉乃至脉间或多或少有单细胞淡灰色短毛、腺毛、单行细胞的淡棕色节状长柔毛或下部2-3行上部1行方形或多角形细胞构成的蠕虫状或粗毛状小鳞片;叶片、羽片全缘或有锯齿,或羽片、小羽片及末回小羽片羽裂;

裂片通常有锯齿或缺刻,少有全缘;叶轴、各回羽轴及中肋上面通常有彼此贯通或不相通的纵沟,纵沟两侧有隆起的狭边,有时在裂片主脉基部或羽片、各回小羽片中肋基部有扁平角状或细针状突起;叶脉分离,羽状或近羽状,侧脉单一或分叉,少有联结成三角形或多角形而无内藏小脉的网孔,有时相邻的一至多对小脉先端靠合或联结形成斜方形网孔,并有一条短脉从联结点外行,略呈星毛蕨型。

孢子形态

孢子囊群圆形、椭圆形、线形、新月形,或上端向后弯曲越过叶脉呈不同程度的弯钩形乃至马蹄形或圆肾形,通常生于叶脉背部或上侧,有时新月形或线形孢子囊群成对双生于一脉上下两侧(双盖蕨型),有或无囊群盖;囊群盖圆肾形、线形、新月形、弯钩形或马蹄形,以弯缺处或一侧着生,成熟时扁平或拱胀,从外侧张开,偶有从拱胀的背面不规则破裂,或有卵形、卵圆形或扁圆形囊群盖,以基部一点着生于囊托,成熟时后倾被压于囊群下呈下位鳞片状。

孢子通常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或半圆形,罕近圆形,单裂缝,大多有较明显的周壁,少有无周壁;周壁及外孢壁有多种多样的纹饰,并常见周壁形成褶皱。[2]

染色体

染色体基数x=40, 41, 42。

相关简介

除光叶蕨Cystoathyrium Ching 及毛轴线盖蕨属Monomelangium Hayata,其余18属均已有染色体数目的研究报道。按染色体基数资料及相关的外部形态特征,该科可以划分为3个大类群:

  • x=41,短肠蕨属Allantodia R. Br. emend.Ching、菜蕨属Callipteris Bory、角蕨属Cornopteris Nakai、网蕨属Dictyodroma Ching,肠蕨属Diplaziopsis C. Chr.、双盖蕨属Diplazium Sw.等。光叶蕨属及毛轴线盖蕨属在三大类群中的确切位置,有待补充染色体资料后确定。

主要价值

菜蕨嫩叶可作野菜。可做观赏植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