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轩尼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轩尼诗(英语:KCMG Sir John Pope Hennessy,1834年4月5日—1891年6月3日),英国政治家、殖民地官员。英国派驻香港的第8任港督

早年事迹

轩尼诗父亲是兽皮商人,母亲是牛油商人之女,夫妇二人都是信仰罗马天主教、反对英国统治的人士。轩尼诗的父亲称自己为当地乡绅的后代,自号凯里郡巴利轩尼诗的轩尼诗(Hennessy of Ballyhennessy, co. Kerry)。

轩尼诗年幼时体弱多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不能上学,只能在家中随私人教师学习。他在爱尔兰女皇大学修读医科,以一级荣誉毕业。

1855年5月,轩尼诗离开爱尔兰,前往英格兰,到伦敦查灵十字医院继续学医,次年却弃医从政,到枢密院办公室任职员。后来,入读内殿律师学院,修读法律。

香港总督

轩尼诗于1877年4月2日就任港督,在任期间,意识到华人对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时在港的中国人被分为次等公民,有见及此,轩尼诗废除了禁止华人在中环购买土地、建造楼宇及经营业务的法令,使得中环地区开始急剧发展、一如以往他在外地当首长的做法,把笞刑刑具九尾鞭的死刑解除。此外,轩尼诗准许香港华人归化英籍,成为英国公民,并于1880年委任伍廷芳出任定例局(立法局、立法会的前身)首位华人议员并打破自1842年以来华人不准参政的局面。由于任内大大提升华人的地位和开明,使英人不满,更被英商向伦敦反映,最后连他命名的道路也要离任后一段很长的时间才出现。

除了华人在香港的地位提高之外,轩尼诗在筹组保护良家女的保良局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他还对香港的刑罚制度作出改革,包括减少笞刑,不过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部大臣卡纳芬伯爵认为,如果对中国某些阶级的罪犯停止笞刑,将吸引广东的犯罪分子纷纷前来香港。

虽说提高了香港华人的地位,但轩尼诗在教育政策上,主张英语教学,包括把当时的中央书院原来各四小时的中英文教学制度,改为五小时英文教学、二小时半中文教学,同时又把英语列为必修课。在1895年起,规定新设立的学校若不以英语为教学媒介,便不能获得政府资助。

以他命名的事物

  • 轩尼诗道:连接香港湾仔与铜锣湾的主要道路。
  • 轩尼诗道官立小学:以轩尼诗道命名的香港官立小学。

外部连结

华人百科 香港总督轩尼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