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转录酶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经久不衰。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2]、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演变。

目录

名词解释

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是以一条DNA链或RNA为模板,三磷酸核糖核苷为底物、通过磷酸二酯键而聚合的合成RNA的酶,因为在细胞内与基因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为RNA有关,所以也称转录酶。

参与过程

该酶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三磷酸(NTP:ATP、GTP、CTP、UTP)作为RNA聚合酶的底物,DNA为模板,二价金属离子Mg2+、Mn2+是该酶的必需辅因子。其催化的反应表示为:(NMP)n+NTP→(NMP)n+1+PPi。RNA链的合成方向也是5’→3',第一个核苷酸带有3个磷酸基。其后每加入一个核苷酸脱去一个焦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焦磷酸迅速水解的能量驱动聚合反应。与DNA聚合酶不同,RNA聚合酶无须引物,它能直接在模板上合成RNA链;RNA聚合酶能够局部解开DNA的两条链,所以转录时无须将DNA双链完全解开,RNA聚合酶无校对功能。

特点

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合成,其与DNA聚合酶有许多相同的催化特点:

①以DNA为模板;

②催化核苷酸通过聚合反应合成核酸;

③聚合反应是核苷酸形成3’,5’一磷酸二酯键的反应;

④以3’→5’方向阅读模板,5’→3’方向合成核酸;

⑤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忠实转录模板序列。

分类

通常可根据生物的类别,将RNA聚合酶分为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有共同特点,但在结构、组成和性质等方面又不尽相同。

(1)原核生物RNA聚合酶 研究得最清楚的是大肠杆菌RNA聚合酶。该酶是由五种亚基组成的六聚体(α2ββ'ωσ)分子量约500 000。其中α2ββ'ω称为核心酶(coreenzyme),σ因子与核心酶结合后称为全酶(holoenzyme)。

σ因子的主要作用是识别DNA模板上的启动子,其单独存在时不能与DNA模板结合,与核心酶结合成全酶后,才可使全酶与模板DNA上的启动子结合。当它与启动基因的特定碱基序列结合后,DNA双链解开一部分,使转录开始,故σ因子又称起始因子。已经鉴定出大肠杆菌有7种σ因子,不同的σ因子可以竞争结合核心酶,以决定哪个基因被转录。其中σ70(数字表示其分子量大小)协助识别管家基因的启动子。环境变化可以诱导产生特定σ因子,启动特定基因的转录。

核心酶只有一种,参与整个转录过程,催化所有RNA的转录合成。

其他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在结构和功能上均与大肠杆菌相似。抗生素利福平或利福霉素可以特异抑制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成为抗结核菌治疗的药物。它专一性地结合RNA聚合酶的β亚基。若在转录开始后才加入利福平,仍能发挥其抑制转录的作用,这说明β亚基足在转录全过程都起作用的。

(2)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具有3种不同的细胞核RNA聚合酶,分别是RNA聚合酶I(RNA pol I)、RNA聚合酶Ⅱ(RNA pol II)和RNA聚合酶Ⅲ(RNA pol llI).这三种RNA聚合酶不仅在功能和理化性质上不同,而且对α一鹅膏蕈碱(一种毒蘑菇含有的环八肽毒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真核生物的3种细胞核RNA聚合酶的结构比原核生物复杂,3种RNA聚合酶都有2个不同的大亚基、2个类α亚基和1个类ω亚基,分别与大肠杆菌核心酶的β和β’、2个α亚基和ω亚基同源。除上述5个亚基外,三种RNA聚合酶还各含7~11个小亚基。合成RNA时,原核细胞依赖RNA聚合酶的各个亚单位就能完成转录过程,而真核细胞还需要一些蛋白质因子参与,并对转录产物进行加工修饰。

真核生物线粒体有自己的RNA聚合酶,催化合成线粒体mRNA、tRNA、rRNA。线粒体RNA聚合酶在功能和性质上与原核细胞RNA聚合酶类似,其活性也可被利福平或利福霉素抑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