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转移支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转移支付是是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文化术语。

汉字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1]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2]

名词解释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即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

作为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由于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在内的款项并非用于购买商品或劳务,因此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被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

转移支付是中央调控地方财政状况的重要手段,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力缓解地方财政支出压力,推动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促进助企纾困、提振市场信心。

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支付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目标,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支付制度。它是我国分税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实现地区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根据转移支付资金性质、使用范围不同,可分为财力性补助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工资性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等,以及专项性资金补助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天然林禁伐转移支付补助等。

现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两类。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对有财力缺口的地方政府(主要是中西部地区),按照规范的办法给予的补助。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革命老区、民族和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以及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等,地方政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对承担委托事务、共同事务的地方政府,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补助,以及对应由下级政府承担的事务,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奖励或补助。主要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等方面。

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性转移支付能够发挥地方政府了解居民公共服务实际需求的优势,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财政支出和落实管理责任;专项转移支付则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央政府的意图,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实,且便于监督检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关键是要科学设置、保持合理的转移支付结构,发挥各自的作用。从国际上看,两者比例关系如何搭配,并无统一标准。如,美国联邦对州的补助全部以专项拨款和分类补助的方式下达,日本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地方交付税)占转移支付总额的50%以上。

转移支付的意义

转移支付在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保持总需求水平稳定具有积极作用:通常在萧条来临时,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支出增加将增强居民购买力、提高有效需求水平,进而抑制或缓解萧条;而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总需求水平的升高。

此外,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也可以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转移支付主要形式

根据款项转移对象不同,转移支付可以分为政府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三类:

政府的转移支付:实质为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因此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

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指企业对非赢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以及非企业雇员的人身伤害赔偿等。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转移支付的数额一般根据一些社会经济指标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经济活动开支计算。通常我们所说的“财政转移支付”,也就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三部分构成。

税收返还:指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为保证地方既得利益,对原属于地方的收入划为中央收入部分,给予地方的补偿。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两税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以及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

财力性转移支付: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目前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

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