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辈小的人旺相(扈丙森)

​辈小的人旺相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辈小的人旺相》中国当代作家扈丙森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辈小的人旺相

都说“四十不惑”,但近来越发觉得自己活得象个孙子,诸多的困惑浮躁丝毫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若问为啥会有这种让人纠结难受的孙子情节,还是先从我的辈份说起吧。

我的老家在农村,我家在村子的最东头,大坝根底下。小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中间,和自己年龄相仿、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大约有七八个。要论辈份,我居中游偏下,不是跟这个叫叔,就是喊那个爷爷。童年时,尽管大家辈份不一,彼此间却丝毫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平常几个小孩在一起玩,都是直呼其名,辈大辈小、辈高辈低是没人在意的。自打上小学以后,才发觉辈大竟然也是优点。去左邻右舍家串门,同样都是小孩,辈份高的往往更容易受到大人的关爱和礼遇,嘱咐端茶倒水,品尝瓜果梨桃,往往是依据辈份高低来决定先后顺序。另外,家长看孩子的眼光也变得不一样了。“你长大了,应该跟利滨、永利叫小叔才对,不能再喊人家的小名了”,听到我喊其他小伙伴的时候,爹娘也经常说道我。尽管自己嘴上答应着,但往往话到嘴边依然故我。有时去找小伙伴玩,常常不假思考脱口说道:“奶奶,利滨干啥的了?”利滨娘却说:“恁叔去给猪打草了。”听到这,反倒让我感觉有些诧异,连忙问道:“俺叔,哪个叔?” “利滨不是恁叔安?你都这么大了,咋不懂四六啊”,利滨娘几句话,把我给说得面红耳赤。说句实在话,在自己内心深处,小伙伴就是小伙伴,只有那些年龄大很多的,叫起长辈来才感觉顺溜。然而,对街坊邻居来说,一个孩子有没有教养,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看你分不分得清辈份,知不知道跟人叫啥。一旦叫岔了辈,一则说明这孩没大没小,不懂礼貌。二则说明大人教育也有问题,总之是件很丢人的事。

自从知道辈份有这么多讲究,遇见谁,想着跟人家叫啥,就成了令我头痛发愁的一件事。因为在家排行老三,有啥人情往来、红白喜事,往往都是大哥应承着,根本无需我操心,所以在与村里人打交道少方面,与别人相比,我就显得越发单薄。左邻右舍的还好说,相互熟悉也知道咋称呼,可对那些离我家远的,平时不大熟的,心里就挺打憷,怕叫错了被人笑话。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村西紧邻着省道,盖砖屋的也都选在村西边盖,他们往往都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如果我是一个辈大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能一“辈”遮百丑,见了面谁都不理,也没人怪咱。但自己辈小,遇见长辈不打招呼,就是少调施教,就是毛病。从那时起,我就经常幻想,咋时自己能变成大辈的就好了。

后来经过观察发现,即便成了大辈,辈和辈也是不一样的,一个人不可能尽享所有的好。比如,在诸多长辈中间,要论场面气度,得数爷爷辈了。当爷爷的尽管平时很少说话,却有最威严,说话就管用,可谓一言九鼎。最板正的则数当大爷的。大爷们往往不苟言笑,却是心里有数和能主事的,几亩几分地,倒背着手在地堑上一走,不差毫厘。遇事有主见、敢拍板,多是那些当大爷的。最洒脱的要数当叔叔的了。见了面冲大侄子骂一句“好恁娘啊,你个小兔崽子,这两天跑哪里去了?”说的是粗话,却代表了当叔的对大侄子的关心和问候。当然,能说这种话的,也只有当叔的,当爷爷和大爷的是不能随便拿晚辈的母亲开玩笑的。最不济的要属联姻亲的长辈了,农村有句俗话叫“姑父、姨父当驴骑着。”但不管他是哪一类长辈,也不管你年龄大小,作为晚辈,长辈说啥你只能受着,倘若晚辈顶嘴反驳长辈,就是大逆不道、不知伦常。当然了,长辈得有长辈的德行,晚辈才会施晚辈的礼。

在村里当晚辈久了,慢慢地培养出了“见人就问好,遇事嘴先笑”的习惯,一直到参加工作很多年,自己都享受着心理侏儒带来的红利。尽管单位同事之间不讲辈份,但也是有职务等级差别的。就象俗话说的那样,“虎无大小皆称老”,有的领导虽然年龄不大,但如果按辈大的来对待,用“老”来称呼,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这一处世诀招,在参加工作之初可谓屡试不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一多,越来越不想委屈自己时,遇人低一头、见官矮三分的办法就显得不太灵了,有时还会捉襟见肘、老出洋相。你越不想得罪人,反倒得罪的人越多;你越放低身架,人家越不待见你,于是就有了开篇的诸多的困惑和不如意。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辈大辈小,是娘胎里带的,哪能自己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哇。”启不知,越这样劝说自己,烦恼却越来越多。“难道辈小就一点好处都没有么?”这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后来因村里续家谱,被得到彻底解决。“辈小的尽管吃屈多,但人家族旺相啊。人活一辈子,非得争个你高我低的,有啥劲呢。”听了村子里最德高望重的老爷爷说的一番话,我不禁恍然大悟、心悦诚服,长期形成的心理疙瘩也顿时释然。真应了那句古话:“一念悦则万般锦华生;一念执则千样苦楚来。”看来,不管啥年纪,也不论辈份高低,人的思维都会有局限性,修养德行得需要终生坚持。 [1]

作者简介

扈丙森,男,山东省利津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