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輯里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輯里絲,原名七里絲、輯絲。產於太湖流域浙江南潯鎮,關於七里絲、輯絲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得到認可的一個觀點是:該絲的源產地距浙江北部湖州南潯有七里之遙(今屬南潯區南潯鎮輯里村),因而被喚作「七里村」,七里絲因此而得名南潯本地人成為「輯絲」。這個小小的村莊在元末形成之後,便開始生產後來享譽世界的輯里湖絲了。在機械繅絲尚未盛行時,輯里絲曾暢銷國內外。[1]

工藝特色

這種用木製絲車繅制的土絲為何如此質優呢?原來它有三個秘訣:

一是該村培育的蠶品種優良。在明萬曆年間,該村村民培育了一種優良蠶種——「蓮心種」,該蠶種因其所產蠶繭小如蓮實而得名。使用這種蠶絲,特別適於繅制優質的桑蠶絲

二是當地地處太湖之濱,河流縱橫,有很好的養蠶、繅絲的自然條件。七里村村東流淌着一條清澈透明的雪盪河。繅絲過程中強調「用清水、勤換水」,所以對水質特別講究。而這條雪盪河在穿珠灣附近分流到七里村的淤溪時,河水幾經曲折澄清,水清如鏡,透明度幾達100%。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編印的《南潯鎮志》中記載道:「雪盪、穿珠灣,俱在鎮南近輯里村,水甚清,取以繅絲,光澤可愛」。

三是當地村民繅絲技術高超。七里村人在繅絲工藝上注重「細」和「勻」,繅絲工具應用當時最先進的三緒腳踏絲車,因而所繅的絲「富於拉力、絲身柔潤、色澤潔白」,可比一般土絲多掛兩枚銅鈿而不斷。南潯閣老、當朝吏部尚書朱國楨在天啟二年(公元1621年)所著的《涌幢小品》中說:「湖絲唯七里尤佳,較常價每兩必多一份。」由此可見,明萬曆後期(公元1578~1620年),七里村人所繅的七里絲,已逐漸在國內市場出名,大賈皆販於此地,貿於江南及川廣地區。

歷史傳承

此後,七里村人獨特的繅絲工藝,被逐漸推廣到了杭嘉湖蘇各地,而且經由這些地區的吸收改進,土絲的質量也越來越好,形成了「細、圓、勻、堅、白、淨、柔、韌」八大特點。而這時各地所產的絲,也統統被稱為七里絲

或者輯絲了。從此,七里絲成為品質優良的著名土絲,尤其以南潯、七里而著稱,後來則泛稱江南一帶的上等土絲,再後甚至連廣東的上等土絲也冠以七里絲之名。

七里絲的名稱直到清康熙乙丑年(公元1685年)前後仍保持着原名。直至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之後,古書上才有了「輯里湖絲,擅名江浙也」的記載。由此可推斷,「七里絲」被雅化為「輯絲」的時期當為康熙後期(公元1685~1722年),大概是南潯鎮的絲商為讚美該絲所為。因「七」與「輯」發音相近,而「輯」又有繅織之意,因而這並不是無道理的雅化。

享譽世界

明代中葉,輯里絲開始在國內名聲鵲起。據傳,明朝時南潯朱國禎、溫體仁兩位相國都將自己家鄉的七里絲推薦給當朝皇上。後來,清皇室內各府規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龍袍、鳳衣都必須用七里絲作經絲精織而成。清政府設於蘇州、杭州的織造局,還在南潯鎮上專設收購生絲的「京莊」。另有專門招攬廣東商人的「廣莊」。但輯里絲享譽世界,則是鴉片戰爭之後的事了。

視頻

輯里絲 相關視頻

古老的輯里絲
輯里湖絲聞名世界,繅絲工藝嚴謹精細,蠶絲韌勁十足

參考文獻

  1. 輯里絲 江南絲中極品,中國國家地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