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辛姓,为传统汉族姓氏。以地为氏,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据《元和姓篡》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

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在2013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

中国辛姓的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占人口总数的0.069%左右,主要集中于吉林、山东、辽宁、黑龙江四省,占中国辛姓总人口的71%。

目录

姓氏源流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裔高辛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源流二: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氏,便产生辛姓。

源流三: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后裔。

源流四: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源流五: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汉化改辛姓。清时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 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高丽有辛姓。今满族、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1]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中东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汉水流域,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临夏州一带。汉承秦制,三国时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刘聪以毒酒逼其叛晋归刘。辛勉坚决拒绝。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晋人辛恭靖,从小有肚量,有才干,后为河南太守。羌姚兴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严辞拒绝羌姚兴封官后被囚禁三年,后越狱到晋国,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辛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 枣强堂:同环州堂。

孝友堂:明朝时期无锡人辛铭,字敬斋,其后人所建堂号。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号。

研究考证

《潜夫论》记载:“莘,祸融氏之后,分为八姓,已、秃、彭、嬗、曹、斯、莘”。

《通志•氏族略》记载:“辛氏即莘氏也。”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扎拉哩氏,亦称查拉里氏、贾拉喇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张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该支辛氏始祖为扎拉哩•辛泰,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辛氏,世代相传至今。

②满族觉尔察氏,以地为氏,族人众多。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所冠汉姓为赵氏、肇氏、孙氏、常氏、陈氏、艾氏、辛氏等。该支辛氏始祖为觉尔察•阿巴泰,累官至纛章京,加授游击世职。其子觉尔察•辛泰承袭游击之职。在觉尔察•辛泰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辛氏,世代相传至今。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