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辛玉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辛玉龄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辛育龄(1921年2月-2022年6月7日),河北高阳人,毕业于苏联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原院长[1]、胸外科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

战争时期,辛育龄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长期致力于中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3]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辛育龄“七一勋章”[4]

2022年6月7日,辛育龄逝世,享年101岁[5]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日期----1921年2月

出生地点----河北高阳

逝世日期----2022年6月7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医疗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毕业院校----中国医科大学

代表作品----《结核病学》

专 业 ---- 胸外科专家

人生履历

194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51年留学苏联,后获苏联医学院副博士学位。

1956年回国。历任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研究员、胸外科主任、副所长,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1956年负责创办北京结核病研究所胸外科研究室,并在我国首先使用胸膜外油(气)胸法治疗急性大咯血。改进了肺切除支气管钱端缝合方法,完成了肺段切技术的标准化。1965年开展了针麻肺切除术。1978年在我国完成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术。1982年主持筹建中日友好医院。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以前瞻性眼光拍板邀请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同庆携其发明的"克癌7851"进入中日友好医院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并亲自领导这项实验,获得巨大成功,荣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结核病学》、《现代肺结核外科治疗的新进展》等。

2022年6月7日22时54分,辛育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辛育龄成功应用肺切除技术治疗了数百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的病人。20世纪60年代,研究成功支气管黏膜外缝合法、支气管袖状切除吻合法、食管癌切除纵隔内吻合法。20世纪70年代,率先完成两例人体肺移植,为中国开展脏器移植提供了经验,并率先研究针刺麻醉做外科手术并成功地施行了千例针麻肺切除术,推动了中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主持中国各民族的白细胞分型调研工作,并创建了中国LHA细胞系库。

科研成果奖励

肺切除技术,卫生部技术革新奖

成功支气管黏膜外缝合法、支气管袖状切除吻合法、食管癌切除纵隔内吻合法,国务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北京市科技成果奖

人体肺移植,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中国各民族的白细胞分型调研工作,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辛玉龄

来自 荆楚网 的图片

1998年,第四届国际电化学大会创新奖

2002年,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3月,辛育龄累计发表医学论文150余篇,中英文电化学治疗肿瘤专著5册。

癌症的电化学治疗。

肺癌食管癌的防治。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截至2022年3月,辛育龄为全国培养了三百余名高级胸外科医师、三十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两千余名医师,为中国国外培养了近百名专业技术人才。

2009年,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2021年 ,七一勋章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全国百名优秀医师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先进工作者

外界评价

周舒教授在其回忆录《八十五年人生路》中,用浓墨重彩对辛育龄教授做了评述,这是迄今为止对辛育龄记录和评价最为完整的一份资料,摘录如下::

我认识他(指辛育龄)始于1946年的春天。日本投降后,延安的中国医大奉命迁往东北,路经张家口时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道路受阻暂时与我们学校合并。他当时是20期的学员,大家对他的评价是很有活力,精明能干,多才多艺,是学生会的宣传部长。但在我的记忆中,他当时还是一个 "土包子",不久他们就去了东北。1954年我在苏联再见到他时,昔日的"土包子"变成了温文儒雅的学者。七十年代我再见到他时,他已是事业有成的北京知名胸外科专家了。以后在针刺麻醉的学术交流会上常常见到。他亲身经历了针刺麻醉下的阑尾手术,自己的儿女也是在针刺麻醉下剖腹诞生的。可算是亲身尝到了梨子味道的、推动针刺麻醉研究不可多得的专家。再后来就是80年代在中日友好医院,他是院长我是他的部下了。但留给我深刻记忆地,不是以前的辛育龄,也不是作院长时的辛育龄,而是在他不当院长后,在科研合作中亲身经历的两件事。一是"克癌7851的研究",二是他的"电化学治疗癌症"。

由于我们都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锻炼,都是党和人民送到苏联深造的留学生,也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非常时期。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科学研究春天的到来,使我们产生了积极投入的渴望。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科学研究,成为了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也就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科研领域已冲向科研体制的改革,体现在科研课题的选定和科研经费的筹措上了。自选课题自筹经费已成一种时尚。曾经是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的辛育龄顺应潮流,开始考虑是否可引进民间医生刘同乐和刘同庆兄弟应用多年的一种名为"克癌7851"的抗癌药物。药物收入的一部分可用作科研经费,是一条有经费保障、能很快作出结果的工作途径。他建议我参与此项工作,我欣然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可说是在他的指引下,我步入了研究癌症的大门。

但是怎样开始呢?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一个什么药,合作者当时是不肯清楚地告诉我们,而我们不弄清楚又不能盲目开始工作。怎么办?我们就把这个药物拿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请他们帮忙用当时最先进的中子活化技术作了分析。当了解到这是一个以铜、铁化合物为主结合一些中药制成的"抗癌药物",我对它产生了兴趣,因为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如果真地有效,其机理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可成为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课题。研究组的邵金莺副主任技师和杜皓平主管技师马上作了药物的毒性实验,我和迟永春副研究员带领技术人员对此药的抑瘤效果在荷瘤小鼠身上作了实验,很快得到了令人高兴的结果。药物没有明显毒性,确有一定的抑瘤作用。是否能在中日友好医院的门诊开始试用,需要院领导批准。幸运地是当时的院长陈绍武是一位开明的院长,也是一位热心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在他的主导下,很快地得到了批准。由主任医师冯尔陆与刘同庆负责,开始在中日友好医院的门诊收治病人。辛育龄教授亲自把关。他是一位多年从事肿瘤医疗与科研工作的权威专家,如能得到他的肯定,无疑是可信的。他要求对每一位病人都要严谨、细致、客观地进行观察。认真地关注每一例病人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我和迟永春等继续对"克癌7851"的抗瘤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动物实验。从不同水平证实了"克癌7851"的抗癌作用和机理。包括:1、对癌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看到杀伤过程中的癌细胞绒毛的脱落,癌细胞核、细胞浆、线粒体及异染色质的损伤,直至癌细胞的崩解破坏。2、对癌细胞DNA合成的抑制,致使癌细胞DNA含量减少、倍体组方图峰值明显左移、癌细胞分裂指数下降等等。3、从基因水平观察到可增强抗癌基因、抑制促癌基因的表达。工作进展的迅速而顺利。

不得不承认,这项工作能有机会迈入中日友好医院的大门,没有辛育龄教授那种敢于冲破传统阻力的无私无畏精神,是根本不可能的。前前后后经过了十年左右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各种非议不断,好坏议论都有。但是在辛育龄的带领下,及时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不达目的不肯罢休的毅力,给研究组人员以信心和力量,这项《克癌7851"的临床效果和实验研究》在1990年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3月曾作为抗肿瘤三类中药报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审批,得到 了"同意进行临床研究"的批示,明示了要求补充的材料。大家很高兴,因为这是对我们十年来辛勤劳动的肯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再进行下去。随着陈绍武院长的病逝,刘同庆离开了中日友好医院,这项工作也就停止了。如今,刘同乐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刘同庆回到家乡安徽,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重复了当年的实验,获得了相似的结果,允许在临床应用,也已见到成效。我相信他迟早会成功的。

另一件事就是辛育龄为之奋斗不懈的"电化学治疗癌症"。这是他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受到启发,研究发展的一种癌症治疗方法,治疗了数以万计的癌症病人,特别是对血管瘤的治疗,为不少颜面血管瘤的患者送去了美丽和幸福。我虽不是这个工作的具体参与者,但我是一个全过程的"见证者"。在长达十多年的进程中,我为他的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行为所感动,成了此项工作中的一个"志愿者"。我曾帮助他接待过不少各国前来医院求治的癌症患者;曾一起到德国、波兰、丹麦等国参加学术交流;先后在澳大利亚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肿瘤大会上做学术报告,我帮他做英文翻译;曾一起到印尼、泰国讲学并治疗癌症病人,也曾力所能及地帮助他的研究生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渐渐地形成了我对这个工作的一些观点。我认为,他这个"电化学治疗癌症"的名称应该改为"电针治疗癌症"。将它的属性归类于祖国针灸学治疗疾病的范畴更为贴切。应该把它视为是建筑在大量科学实验和上万例临床实践基础上一项针灸学领域内的突破性成果。电针能够科学地、有效地用于治疗肿瘤是已往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如今成功地作到了。进针可以准确定位,可以由你选定刺激强度、作用时间和治疗范围,可以直观治疗效果。这是已往在针刺治疗疾病中所做不到的。在针灸学的领域内,针刺麻醉曾经震惊世界,如今针刺治疗癌症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震惊作用吧!从治疗思路的形成到电脑控制治疗仪的诞生,再到所用的针形电极,和完善的操作规程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是针刺治疗领域内的一种飞跃吗?

能做出这样的成果,虽然是从瑞典学者诺登斯特姆(B.Nordenstrom)将针形电极插入瘤体起到了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实验结果中得到的启发,但辛育龄同志能如此快地构成研究思路,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仪器,成功地进行了动物实验,快速地在临床应用,也是源于他固有的知识底蕴和学术思维模式。这又要归功于祖国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的赐予。由于辛育龄是生长在中国土壤上的专家,在肿瘤治疗中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在针刺麻醉下进行肺部手术的深刻领悟。这些都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能地会反映在他的医疗实践中,也必然会反映在他的"电化学治疗癌症"中。事实上他是在发展祖国医学的道路上迈步前进,做出了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成果。应该说辛育龄研制出的电化学癌症治疗仪是电针治疗仪的飞跃,所用电极是针具的一种发展。针刺部位当属传统针灸学中的阿是穴,与火针应用的定位相似。但火针只能局限在一点上,而电针作用的范围任你调整。火针作不到定量,而电针作用强度由你决定。但是,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定位为一种从国外引进的治疗方法,而忽略了它在本质上应归于祖国针灸学中的属性,因而未能得到中医针灸界的了解、理解、认可和重视。在写这段往事时,我整理了自己的观点,并与辛育龄教授作了坦率的交流,我很高兴得到了他的认同。我相信会渐渐地为针灸界的同道们所认同。

获奖荣誉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示为“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辛育龄“七一勋章”。

视频

“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把一生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 2021年7月14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