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辣椒晚疫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辣椒晚疫病

中文名称:辣椒晚疫病

病原类型:辣椒疫霉菌

主要危害作物:辣椒

主要为害部位:嫩茎基部

成株染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其上可出现白色霉状物,病斑扩展迅速,叶片大部软腐,易脱落,干后成淡褐色。茎部染病,出现暗褐色条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条斑以上枝叶枯萎,病斑呈褐色软腐,潮湿时斑上出现白色霉层。果实染病,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部扩展迅速,可全果软腐,果上密生白色霉状物,干燥后变淡褐色、枯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辣椒晚疫病

病原类型:辣椒疫霉菌

主要危害作物:辣椒

主要为害部位:嫩茎基部

晚疫病症状

1. 幼苗期染病可使嫩茎基部出现似热水烫伤状、不定形的暗褐色斑块,逐渐软腐,幼苗倒伏死亡。

2. 成株的根、茎、叶、果实均可受害。

(1)主根染病初出现淡褐色湿润状斑块,逐渐变黑褐色湿腐状,可引致地上部茎叶萎蔫死亡。

(2)茎染病多在近地面或分叉处,先出现暗绿色、湿润状不定形的斑块,后变为黑褐色至黑色病斑。病部常凹陷或缢缩,致使上端枝叶枯萎。

(3)叶片染病出现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病叶很快湿腐脱落。

(4)果实染病多从蒂部开始,出现似热水烫伤状、暗绿至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可使局部或整个果实腐烂,逐渐失水后成为黑褐色僵果可残留在枝条上。上述各染病部位的病斑在天气潮湿时,表面可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病原

辣椒疫病的病原是辣椒疫霉菌,属于鞭毛菌的真菌。病菌孢囊梗简单,菌丝状,淡色。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27.6~55.8×15.5~31.6微米。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微米。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辣椒疫霉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辣椒外还能寄生番茄、茄子和一些瓜类作物。

规律和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或厚壁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发病的初侵染菌源;(日光温室内常年种植辣椒的,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以成为下一季的初侵染菌源)。翌年当温湿度条件适宜,卵孢子萌发,长出孢子囊,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风雨溅散传播,萌发时产生多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后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通过传播,在一个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的再侵染。

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就可以流行成灾。其中1. 天气条件:多雨、潮湿是关键因素,有利于孢子囊形成、萌发、侵入和菌丝生长;其次是温度,平均温度26~ 28℃ 最有利于发病。

2. 栽培管理因素:与茄科或瓜类蔬菜连作发病较重;地势低、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通风透光性差、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菜地发病亦较重。

3. 不同的品种抗性亦有差异,一般甜椒类抗性较差,辣椒类较为抗病。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防治的关键是防治时间。一定要在发病的初期防治:如果是本身田块土壤引起的,首先在出现中心病株(多数小苗期的病斑在植株与土壤交界的茎基部)时立即喷药防治;如果是通过雨水传播引起的一般呈现普遍发病且病斑多在上部的叶和分叉处的茎,因此防治的时间要掌握在雨后立即喷药。

1、 选用抗病品种,如墨西哥辣椒、新丰2号、新丰4号、新丰6号等。进行营养土消毒,或采用无土育苗方式。实行轮作,深耕晒地,清除田间病残体,注重高畦窄垄种植及地膜覆盖栽培等。施足底肥,合理密植,采用高畦或高垄栽培方式,及时排除积水。发现病株后立即拔除,带到田外深埋。保护地栽培时要注意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环境。[1]

2、种子消毒 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有助于种子萌发。

3、合理选择地块 应选择地势高、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的无病地块。

4、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且不要连年种植同一个品种,要注意轮换种植。

5、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55℃的温水烫种15分钟,可达到消毒目的。

6、加强栽培管理 避免苗床内湿度过大,苗床浇水后应及时通风降湿。大田种植要合理轮作,高畦种植,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适时整枝,以利于田间通风,降低湿度。

7、合理施肥 多施磷、钾肥,促进根系及茎秆的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参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