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過年那些事(王必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過年那些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過年那些事》中國當代作家王必東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過年那些事

陰曆年是中國獨有的隆重節日,隨着時代不同,對於過年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我聽老人家說過先前:有錢沒錢,剃頭過年!這就是說,他們彼時的窮日子,對於過年要求低到了什麼水平。

在我的記憶里,農村三十多年的歷程用「滄桑巨變」這個詞彙是毫不誇張的。

我十歲以前,對於雞魚肉蛋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感覺,那個時候我的家鄉生活水平很是低下。平日裡吃的是山芋玉米糊,鹹菜蘿蔔乾,就連米飯都是少吃。現在的年輕人也許不信,我們那個時候能吃這樣的已經是很不錯的了。我的父輩們,他們以前更是苦的要命,一句話,不知道什麼叫吃飽。

所以我總是慶幸小的時候能吃得飽,至於想吃出點質量,那只有等着過年

年關前那幾天,村里熱鬧的不可開交。大家辛苦的忙活了一年,除去工分結算,生產隊裡都要殺豬捕魚的,這個時候不管是大人小孩,那種興奮的心態一年只有這麼一回,往家裡分點魚肉的,這就是過年啦!

我清楚的記得,那種摩肩接踵的殺豬場面,那種喜笑顏開的竭塘捕魚場面,全村老少就像逢廟會一樣的聚集在那裡,看着後生們在寒冬臘月里熱氣騰騰的忙活着。

大家辛勞了一年,就等着這點東西去填充着象徵過年企盼希望幸福的空虛之中。

我清楚的記得,那個時候做的新衣服真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還三年。後來三中全會後,實行了土地包產到戶,還鼓勵支持發展個體自主經營,家家戶戶的日子才有了質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一日千里,雞鴨魚肉開始上到了日常生活餐桌,過年就再也不是以前剃頭過年了。

臘月二十以後,年味就足足的了。我們那裡就有自己的一套風俗:

二十三一般是送灶王上天的日子,所謂巴結灶王爺,請求他上天向玉帝述職的時候,多說好話,故有「上天言好事」的說法。

二十四是打掃衛生的除舊的日子,把家中一年來不要的,晦氣不吉利的東西全都掃出大門,意圖來年添丁添財,風調雨順。

二十六二十七是年輕人買魚買肉送父母送老丈人的日子,表達對父母長輩的恭孝感恩的傳統。

二十八趕集市備年貨買對聯年畫搖錢樹。

二十九三十男人家準備燒紙酒水一應祭奠物品準備去陵地拜山祭祖,女人家準備年夜晚,下午就開始貼對聯守歲了。

初一是放鞭炮相互拜年慶賀新春。

我說這些都是我腦海里以前的老家過年規矩,現在也許變了好多,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但是我有時候還是看不習慣。

我十多歲的時候不是如今的新潮,記得八九十年代時候,那時我還在家裡。

年晚那天,上午就開始忙了,我們晚輩都要到奶奶家去幫着打印摺疊紙錢。奶奶這個時候就會在廚房準備四個小碟子的葷菜,有魚有肉有雞有肉丸子,這是去祭拜祖宗的儀式上用的。熱菜燒紙碗筷酒水米飯和鞭炮等收拾完備後,大家就一起騎着車子往祖陵去了。一路上,去祭拜的人很多,但是有一點,去的都是男的,這一天女人只有在家做年夜飯的份。人來人往,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在莊重的履行着一年一度的祭祖儀式。

我們那裡有個烏龍河,兩岸的斜坡上是附近幾個村莊先人埋骨之地,所以鞭炮聲此起彼伏,燒紙錢的煙火紙屑到處亂飛,空中還飄散着各種酒菜的氣味。再看這祭拜的人群,平時很少見的人們,大多都在一天趕回到家裡,一則祭祖二則陪父母過個團圓年。不管你是當官的,種地的,城裡的,鄉下的,開車的,腿走的,白髮的,懷抱的,都要回歸故里履行這個輩輩傳承的規矩。這真是:陽間多存孝賢意,陰府少有憐憫心啊。

我們一大家來到陵地,看到兩旁有的人家已經祭拜過了,殘存的魚肉冷冷的丟在灰紙堆里。

我父親是長子,他把燒紙和酒飯都擺在了他爺爺的墳台上,嘴裡開始禱告,我的三叔就開始從燒紙堆里拿出一部分,一一勻給其他的近門先人,父親禱告完後就開始然點燃焚燒,我哥哥也點起了鞭炮。

我的二叔早亡,我堂弟另外帶了點燒紙,三叔幫着放在了墳前。墓群裡面的人我只認識二叔,這麼多年了,經過風雨沖刷,二叔的墳台上已經長滿了枯草斷莖,我不由的心存感傷,感嘆世事真是無常!紙錢燒盡,每樣菜每個墳墓都一一夾了一點,最後大家磕頭回家,祭拜儀式就這樣結束了。回到家裡,家家戶戶都準備好了年夜飯,說是年夜飯,其實是舊年中午最後一次大會餐,可以這麼說,一年之中,這是一家人飯食最豐盛最溫馨的一次。

吃過年夜飯,下午就開始貼對聯,一切完畢後,還要在門前放着粗粗的攔財棒,聽說是不讓家裡的金馬駒跑出來,這時候就可以守歲放鞭炮了。

八幾年的時候,村裡有電視的不是很多,沒有的人家一般都守在爐子旁談聊。小孩子的新衣服已經穿在了身上,到處跑着燃放煙火小炮,長輩的壓歲錢此時也早早的揣進了口袋。

隨着深夜十二點的鐘響,新的一年就算到來了,此時守歲的人開始燃放鞭炮。在我的記憶里,最熱鬧的還是初一早上,家家戶戶放過鞭炮,到處忙着給長輩們拜新年。

這個時候我爺爺家是最熱鬧的,爺爺奶奶那天都早早起來,在正堂屋爐子旁坐了下來,面前放着一塊跪墊。旁邊飯桌子上準備了很多菜,有魚有肉,還有幾個涼拌菜,滿滿一桌子,白酒果酒都擺上了,凡是來拜年的人都要喝上兩杯,這個時候酒就不叫就酒了,而稱之為:「元寶」,喝一個就叫賺一個元寶,喝得越多那就預示着是在新的一年裡會賺的越多。

每年我父親都是第一個過來跪拜的,緊跟着是村裡的叔叔大爺們,看到這麼多人來拜年,我也是很開心的,這樣的儀式是無論天氣陰晴的,總之這一上午,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年慶之中。

我喜歡這種有人情味的的拜年,相互之間,無論是同姓的人家,還是外姓的,平日裡融洽的,還是矛盾的,都在杯觥交錯里得到化解和升華。這種晚輩給長輩拜年並不世俗,在當今社會落寞的人際關係中,充分的顯示着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的恭孝團結美德。

我記得八十年代後期,爺爺在所有晚輩給他拜過年後,沒有忘記,還要踉蹌着去給他的同族的嬸子拜年,那時全村只有這麼一個九十多歲的老長輩了,當他出現在村里道路上的時候,許多晚輩都如看戲一樣去觀望這個老長輩的跪姿拜賀,不過他能去的人家已經不多了。

在那個時候,家裡擺酒是身份的體現,輩分高的人家一般都會精心準備的,這是不成文的規矩。晚輩很少有擺酒的,除非你情面大,交往廣,比如我有個堂哥是個包工頭,走南闖北,帶着許多我們村的年輕人去外面闖蕩賺錢,那年秋天蓋起全村第一幢二層小樓,這就是身份啊,他的創業成功,一改他家多年被人低看的歷史。過年的時候,他家的菜更加豐盛,酒也好,好多給他做事的長輩反過來給他拜年,這也是以前沒有過的事。

每家過年,大家都希望自己門庭若市,來拜節的人越多,顯示人情也越厚實。一年到頭,大家難得有這樣的場合坐在一起,,特別是現在日子一天天變好,言語之中都會洋溢出幸福感。當然一般沒有酒量的人還是少喝為好,這個百家酒一家家這樣喝下去,好多都會醉倒,但是都很開心,我就見父親喝醉過幾次。

初一過了中午,年味就算是過去了。一般女人都可以出門到處遛遛,男男女女嗑着瓜子,掰着花生,站在大路上曬太陽的,打牌的,說講嬉笑的,好不熱鬧。

我們這些晚輩小孩更是開心,滿村莊去磕頭,不是近門的一般都不會給壓歲錢,但是喝酒吃糖果,在這一天都是可以的。我記得有個一起玩耍的小夥伴,那一次喝多了,摔倒在草垛里,把牙都磕掉了還不知道。我也是能喝,可能是遺傳的原因,回到家裡都不糊塗,還能坐在爐子旁吃花生瓜子。

我們那個時候的壓歲錢少的可憐,不像現在這些年輕人,一個年時就發了財,成千上萬都有,還永遠屬於自己支配。記得我小的時候,壓歲錢只在身上放過兩天,一般隨後就交公了,大人們說以後攢起來給我們買什麼什麼的,其實都是騙人的。

想到這些,我的心情總不能平靜,如今我的爺爺奶奶都已經去世了,我的大叔大伯大娘也都走了,回家看到好多不認識的小孩陌生的望着我,我想到了賀知章的那首《回鄉偶書》的詩 [1]

作者簡介

王必東,筆名墨池留痕,江蘇東海人,連雲港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