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迎春花叶,中药名。为木犀科植物迎春花JasminumnudiflorumLindl的叶。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小便淋痛,外阴瘙痒,肿毒恶疮,跌打损伤,刀伤出血。[1]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迎春花叶
汉语拼音:Yínɡ Chūn Huā Yè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肝、胃、膀胱经
毒性:无毒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常用于感冒发热,小便淋痛,外阴瘙痒,肿毒恶疮,跌打损伤,刀伤出血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迎春花叶
拼音名:Yínɡ Chūn Huā Y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迎春花如的叶。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落叶灌木,直立或匍匐,高0.3-5m。小枝四棱形,棱上多少具狭翼。叶对生,三出复叶,小枝基部常具单叶;叶轴具狭翼;叶柄长3-10mm;小叶片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狭椭圆形,稀倒卵形,先个端锐尖或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叶缘反卷;顶生小叶片较大,长1-3cm,宽0.3-1.1cm,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侧生小叶片长0.6-2.3cm,宽0.2-1cm,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单叶为卵形或椭圆形,有时近圆形。花单生于去年生小枝的叶腋,稀生于小枝顶端;苞片小叶状,披针形、卵形或椭圆形;花便长2-3mm;花萼绿色,裂片5-6枚,窄披针形,先端锐尖;花冠黄色,径2-2.5cm,花冠管长0.8-2cm,宽3-6mm,向上渐扩大,裂片5-6枚,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8-1.3cm,宽3-6mm,先端锐尖或圆钝;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内;子房2室。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
性状
性状鉴别
叶多卷曲皱缩,小叶展平后呈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1-3cm,先端凸尖,边缘有短睫毛,下面无毛,灰绿色。气微香,味微苦、涩。
化学成份
叶中含有毛蕊花甙(verbascoside),金石蚕甙(poliumoside),连翘脂甙(forsythoside)B[1]。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主感冒发热;小便淋痛;外阴瘙痒;肿毒恶疮;跌打损伤;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 1.《本草纲目》:治肿毒恶疮。
- 2.《陕西中草药》:活血散毒,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刀伤出血,无名肿毒。[2]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论述
- 1、《纲目》:“治肿毒恶疮。”
- 2、《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发汗,利尿。”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 1、治风热感冒:迎春花茎叶、水荆芥、车前草各1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 2、治口腔炎:迎春花叶6-9g。水煎服。(《中国药用花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