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迎春门 (台南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迎春门

图片来自vrwalker

迎春门,又称台湾府城大东门,是清朝台湾府城的设置14座城门之一,位于今台湾台南市东区,当前属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同时也是台湾现存最具规模的城楼[1]

历史

清领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台湾府建城并开始修筑木栅,第一座动工兴建的城门便是大东门,最初兴建时为木造且有楼台的栅门。位于城廓的东南方,内接东门大街。由于城门位于东安坊,因此或称东安门。乾隆元年(1736年),大东门改木道门为砖石城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爆发林爽文事件,事平之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城桓改为三合土,大东门改建为两层的城楼,歇山重檐式屋顶,四周廊道,将台湾府城各门的城台加高,台上建造城楼,以加强府城的防御能力,作为台湾府城的大东门,迎春门是台湾郡城东向的交通孔道,城楼高大。在城外则设有东外护城垣,是由永康门东郭门仁和门、艮方炮台及巽方炮台等防御系统组成,而周围民宅则遍布,居民依城门石壁筑屋而居。

近代

1895年,日军由三面围攻台南府城,至10月22日,日军由小南门入城,从此以后,城垣开始遭遇被拆除的命运,城门也因年久失修,逐渐倾朽。明治34年(1901年),政府发布市区改正计画,大东门被规画为圆环绿园获得保存,昭和10年(1935年)12月5日,台湾总督府将其以“台南城”的名义公告为台湾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史迹。

二次战后,大东门周围遭民居占用,城楼于1952年时遭到部分改建。1955年8月艾瑞丝台风带来连日豪雨,9月1日5时10分城垣崩塌,压毁一旁的民居,酿成惨案,造成十人当场活埋,大东门仅存石砌城台。灾情发生后,博爱路派出所在5时44分才接获通报,随即通知救灾单位出动。因仅靠人力不足救灾,警察局第二分局长严季絮指示向民航空运公司、台糖农业工程处借调起重机、工程车来支援救灾。

1975年,台南市政府修建城楼,古貌未减,窗的造型多变化,有书卷、扇形、方型、八角形。红柱白墙。橙瓦燕尾,典雅稳重,配合台南市观光年的“台南市整修名胜古迹三年计画”,政府乃于1977年将大东门依原来的外貌形式重建。1985年11月27日,大东门被政府公告为三级古迹。现在的大东门则位于东门路一段与胜利路口,以圆环形式坐落于道路中央,是台南市的地标之一。

2020年12月底,大东门与兑悦门大南门小东门段城垣残迹、南门段城垣残迹、东门段城垣残迹巽方炮台以“台湾府城城门及城垣残迹”通过文资审议升格为国定古迹,后续将办理公告。[2]

建筑

大东门在石砌城台上建有城楼,[3]城楼高两层,二丈八尺,为重檐歇山式结构,覆有橘色筒瓦。城楼四面壁身为白色,二楼开有八角窗和扇型窗

大东门的城台为长条型花岗岩堆砌而成,城基宏伟雄厚,门洞居中,西侧拱门上铭刻著“迎春门”,东侧石质横额一块题“东安门”。

参考文献

  1. 成功大学建筑系,〔台湾府城大东门〕
  2. 台湾府城6遗迹 升格国定古迹,自由时报,2020-12-28
  3. 国立嘉义大学应用数学系,计画主持人陈嘉文. 台湾建筑史网站.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