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遠離悲劇(崔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遠離悲劇
圖片來自個人圖書館網

《遠離悲劇》中國當代作家崔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遠離悲劇

悲劇很美,卻應當遠離。

悲劇是很煽情的。梅艷芳的芳菲落盡。陳曉旭的天盡頭的香丘,可比黛玉的隕落。張國榮的驚人一躍。地震中痴情男女的相擁離去。都美得難以言喻,甚至讓很多人羨慕了,追隨了。

可是,還要說,遠離悲劇,儘管很美。

1

一位美國小伙因為想往中國文化,報考了北影,很快會實現演員夢。

然而,他卻後悔了!

原因是:他在這裡排演的劇目大多是悲劇。比如《雷雨》,比如《英雄》。

他不明白,東方為何又如許多的悲劇素材。表演老師們為何,又如此鍾情於悲劇。這讓他非常痛苦。

他說:在西方,讀的影視表演教科書,不到20頁的時候,就告訴讀者:主角不可以死。這是劇情的要求,更加是對於觀眾的尊重。

2

可是,在中國,這樣的悲劇比比皆是。中國電影擺脫不了濃重的悲情色彩。

那些屢獲大獎的作品更是悲劇的集中展示。

《英雄》:無名、長空、寒劍,倒在刺秦的路上。飛雪飲劍自盡。

《臥虎藏龍》:玉嬌龍在武當山飄逸辭世,李慕白一世英雄、卻為了拯救玉嬌龍靈魂未果、自身中毒離去。

《我的父親母親》:那位父親在家鄉教書一輩子,血汗灑滿黃土地。離去時候。村長卻難以答覆母親抬回來的要求。

3

小時候,進電影院電影。關心的一件事也是哪個人活到最後了,哪個人死了。壞人,死了也就死了。好人的死,卻是讓人不好受的。《啊!搖籃》裡面那位慈愛的老紅軍爺爺,那麼關心呵護小孩,待到我們喜歡他、認可他了,卻在八月十五教着孩子們打月餅的時候猝然離世。《挺進中原》裡面,招弟是團長的戀愛對象。從不打不相識,到認識愛慕,到不小心失散。待到終於重逢、相聚那一刻,浪漫幸福應當接踵而至的時候,招弟卻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團長抱在懷裡的招弟,在血泊之中。容顏更加嬌媚,眼神更加熱切,體溫卻在漸漸變冷。瓊瑤劇中,完美的結局就少得可憐。《失火的天堂》是瓊瑤的最愛,卻是最悽苦的故事。裡面展現了一種最深沉的絕望,一種對於最完美的事物的最殘酷的摧毀。看着,都恨死瓊瑤了,怎麼能這樣狠心、冷血,把豌豆花如此蹂躪踐踏。

就恨導演。前50分鐘把好人做到完美,讓觀眾充滿對於其未來充滿祝福。在80分鐘卻急轉直下,把最好的人殺死在銀幕上。

4

長大了。電影中的劇情,在現實中屢屢上演。

孩子因為家長不給打遊戲的錢,離家出走,從此無處尋找。多年相交的友人因為幾百元的借錢事件,反目成仇,不再上門。戀人只是為了自己的一點尊嚴,說了幾句不和的話語,就賭氣不說話,分手吧的話就輕易地扔出來。最近,一個女孩子畢業分配到一家醫院,自覺很不理想。因為她一直嚮往那家地區最好的醫院。就在原單位一直鬱鬱不樂。最後竟然是爬到理想中醫院的12樓,跳了下去。

明白,現實中的人,也是這樣沉醉於製造悲情。情願做一個悲劇的導演,做一個悲劇的劇本,承當一個悲劇的角色,或者讓身邊的人陷入悲劇。

與悲劇製造,關聯的是決絕。怎麼這樣善於決絕?

一些事情,本來沒有那麼嚴重。那麼無可挽回。那麼絕望。當事人,卻短路了。一碰南牆,很多人的思路就是決絕,放棄。沒有他路的考慮。所以,在單位遇到批評、為難,就「不幹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戀愛遇挫折,男人就「天涯何處無芳草」,女人就「兩條腿的男人到處都是」。恩斷義絕。縱然當時耳鬢廝磨,縱然是情同兄弟,到此時,全不記得以前的好了。這就是,決絕。

5

決絕,多半受了影視的影響。中國的劇本寫得不好。人們製造悲劇卻是一流的。

《紅樓夢》,把榮寧二府的人物盡數做成悲劇。所謂「千紅一哭」。「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已經讓中國人哭了幾百年。《西廂記》、《牡丹亭》、《杜十娘》、《孔雀東南飛》讓無數的中國人認為:愛情就是悲劇。沒有愛情,是喜劇收場的。其實,愛情還有《賣油郎獨占花魁》,還有《蘇小妹三難新郎》,還有劉三姐夫婦、范蠡西施歸隱江湖。誰說,這些不是喜劇?

中國歷史上,我們教科書上熟悉的是變法的失敗、割地賠款、大宋二帝投降、陳後主亡國,記得的名字商鞅、秋瑾、譚嗣同、鄒容,莫不是帶着悲憤的色彩。其實,我們還應該記取四大發明、天工開物、本草綱目,大唐的繁華雍容、元朝的開疆拓土、大清的康乾盛世。這些,不是我們的喜悅嗎?

我們從初中語文開始,接觸的文章,基調是憂憤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搞得我們也成了一群最為典型的憤青。這些深深影響到我們看事處世的方式。魯迅式的冷漠、尖利、憤恨充溢在我們周圍。成為了牢騷文化。其實,語文課本裡面也不乏唐詩宋詞的怡情悅性,西方小說的幽默,那些卻成了陪襯。其實,那些是現實社會更需要的情感素養。

6

一個顯著的傾向是不等開始,就結束了。

很多人,從一個極端直接走向另一個極端。卻,省略了中間的過程。

其實,中間是豐富多彩的。中間是危險與機遇並存的。也許,抓住一點,事情就有了轉機,就會改變走向。可是,有的人不去做。忽略了。就像孩子和父母鬥氣,如果父母稍微一藝術處理,孩子也許就不會出走,不會點燃煤氣罐。出事的原因是:父親一個暖瓶扔過去,斷絕父子關係。那個跳樓的女孩,如果家人多關注幾句,同事用友情溫暖她,姐姐稍微開導她,她也許就留在這個世界了。

遇到困難了,很多人是知難而退了。退得那樣乾淨,那樣徹底。這是效仿了前人和影視的做法。為什麼要製造為悲劇?就是受了悲劇的力量的影響。覺得應該那樣,結果是慘烈的,感覺是心痛的,惟其慘烈、惟其心痛,才盪氣迴腸,才唯美淒涼,才感天動地,才千古流傳。

其實,這是本質的逃避。這是不敢面對。這是心智柔弱。還在自我欺瞞,以為演出了完美的劇目。可以讓世間銘記。這不是人們的錯,在一種濃重悲情文化中成長起來,怎不會悲天憫人、杞人憂天、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怎不會處事向着悲情的軌道運行,自以為合情合理?

因為,他們還不會演喜劇。或者正劇。

7

知道了悲劇的由來,就會醒悟,歡顏,歡天喜地的去排演一場喜劇(正劇)了。

原本,就是這樣。

只是,需要一點勇氣[1]

作者簡介

崔斌,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淄博散文學會副會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