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別湖南部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別湖南部曲》

作品名稱: 《送別湖南部曲》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作者:辛棄疾

《送別湖南部曲》南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1]

作者通過描寫自己遭受讒謗,及對武勇有為的部屬的關懷熱愛,鼓勵他為國效忠,祝願他前程遠大,即使自己遭受政治挫折、生活困厄也心甘情願,寄寓了作者壯志未酬的一腔忠憤。全篇抒情極盡抑揚頓挫之能事,使豪宕不平之氣漫溢紙上。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被彈劾罷官,退居帶湖(今江西省上饒市城外)。數年之後,他當年任湖南安撫使時創建的飛虎軍中的老部下來拜訪,作者回憶了當年與部下共同的經歷和壯舉,臨別時寫了這首詩相送。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穿青衫匹馬單槍萬人歡送,接幕府緊急命令急速啟程。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誣陷,辜負你赤手縛虎自立戰功。

觀書眼雖老猶明知人如鏡,論事理有膽有識直言秉公。

你去後鵬程萬里為國效力,我不妨風雨破廬貧困終生。

作品鑑賞

從詩的內容來看,作者所送的部屬,是位勇猛的壯士。詩的開頭兩句,氣勢突兀高昂,如疾風破空而來,軍府下達了緊急的命令,這位壯士接下軍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駿馬,在萬眾歡呼聲中騰躍向前,表現出驚人的勇敢。首句「青衫匹馬萬人呼」,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詩句:「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而渾然無跡。

這位壯士完成了怎樣的軍務,這裡卻含而未發,以便開展下文。第三四兩句:「愧我明珠成薏苡,負君赤手縛於菟」,承前而來,也只從側面回答。據劉克莊《後村詩話》記這首詩的本事說:「辛稼軒帥湖南,有小官,山前宣勞,既上功級,未報而辛去,賞格未下。其人來訪,辛有詩別之云云。」聯繫詩句,原來這位壯士赤手縛虎,立了功勞,但作者此時卻受讒去職,以致沒有得到應得的賞賜。第三句用「薏苡明珠」這個典故,表明自己的去職,是因為遭受別人的誣謗,正像東漢馬援當年南征交趾歸來,載回一車薏米種子,被人誣枉成帶回一車明珠一樣。作者在湖南安撫使任中,當時只有兩年,不僅建成一支湖南飛虎軍,成為鐵馬金甲一應俱全的勁旅;而且還動用官倉儲糧,以工代賑,浚築陂塘,使農田收到灌溉之利。明明是在推行利國便民的善政,卻因此受到權貴的誣控和排擠,那麼「愧」從何來,可見作者所「愧」的,是自己部屬有功未能把獎賞落實,不是在政治軍事措施上有了差錯。第四句「負君赤手縛於菟」,正是點明了「愧」的原因。從詩的一「愧」一「負」當中,可以看出作者關懷部屬而不計較個人榮辱的高尚風格。

第五六兩句是作者「素負志節」的自白。「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表明自己慣於觀書的老眼,明如寶鏡,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論事方面,有膽有識,敢於挺身而出,仗義直言,不像他人那樣畏首畏尾,顧慮重重。作者赤心為國,始終抱着恢復中原抗金必勝的信念,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他上過《美芹十論》,就宋金雙方和與戰的形勢作具體分析,指出對金的鬥爭應積極爭取主動,不要讓「和戰之權常出於敵」。他痛斥秦檜媚敵求和所起的摧抑民心、銷沮士氣的極壞作用。在乾道六年又對當時較有作為的宰相虞允文獻過《九議》,指出抗擊金人恢復國土,是關係國家和生民的大業,不是屬於皇帝或宰相的私事。他的議論,英偉磊落,在當時主和派當權的時代是頗為驚人的。即使在淳熙七年他創建湖南飛虎營的時候,也曾經受中樞多次的阻撓和指責,甚至誣為「聚斂擾民」,但他敢於頂住這股壓力,為了忠於國家,根本不顧個人的利害。詩中的「膽滿軀」三字,正表明他之所以受讒被謗的原因。

詩的結尾兩句,着重點明送別之情,第七句重點在被送者,祝願對方鵬程萬里,直上青雲。第八句寫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壯士有廣闊的前途,到後來能為國家效忠宣勞,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裡,忍受「吾廬獨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願。這句用杜甫詩「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句意,「不妨」兩字,展示詩人先公後私、先人後己的優秀品質,表現一位久經沙場鍛煉的大將熱愛部屬的可貴精神。

全詩脈絡井然,中間四句意在筆先,力透紙背,第六句和第三句相應,第五句和第四句相應。詩中充滿豪宕不平之氣,顯得悲壯而蒼涼,雄健而沉鬱。

簡介

辛棄疾[2]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3]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4]

視頻

辛棄疾夢想的盛世中國 我們實現了

詞人俠客辛棄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