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6卷第21首。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白利,生平不详。董将军,名字无考。金吾将军是京城卫戍部队的将领,按《新唐书·百官志》所载,左右金吾卫各设上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题下原注“长安”。此诗当是李白天宝初年在长安所作。

此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西羌叛乱招引大唐国征讨、白利将军奔赴战场助军威的景致。第三四句以剑、弓显示白利将军武艺高强、万夫不挡之勇。末四句写诗人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和伤感离别的情景。此诗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诗句中富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蕴含祝颂友人之意,亦有李白理想抱负的烘托,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目录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李白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1]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白话译文

吐蕃将要受到我大唐帝国的征讨,您这白起将军的后代也为助军威奔赴战场。

举起倚天长剑斩断浮在敌人阵地上的妖氛,拉满明月之弓,箭镞闪看凛烈的光芒。

战马驰骋在边塞的原野上,旌旗在霜晨中飘扬。

当将士们招手相看时,铠甲上已是结满了厚目的寒霜。

词句注释

西羌:汉朝人对羌人的泛称,唐朝又概指吐蕃为西羌,原因正像《旧唐书·吐蕃列传》所说:“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

延:请,此意为招引。

国:唐王朝。

白起:战国秦之名将,曾为秦始皇攻占六国统一天下立下战功。《史记》记载他善用兵,声震天下。这里借指白利。

剑决浮云气:《庄子·杂篇·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决:断。

抗手:举手拜别。

凛:凛然,敬畏之貌。

铁衣:铠甲。

作品鉴赏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这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西羌叛乱招引大唐国征讨、白利将军奔赴战场助军威的景致。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烘托气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富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这两句以剑、弓显示白利威武的气势:挥动宝剑,使空中云气为之消散,弯弓如满月,似与天上的明月相映增辉。诗中“剑决”“弓弯”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度。侧面夸赞白起将军后代的白利将军武艺高强、万夫不挡之勇。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这两句是诗人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战马在边塞中驰骋、旌旗在寒霜中飞卷。诗人虽然没有把杀敌的情况加以叙述,但那种飘逸豪放的气度、扬眉剑出鞘的神情、鲜明生动的形象,都洋溢着李白的浪漫风采,寄托了李白的沉阔情怀。

“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描绘一幅将士们举手凛然拜别、寒霜照铁衣的离别图景。诗人将饯行离别和抒怀融为一体,情意深长而又志气干云。如果说伤别诉情诗是李白热爱人民的必然,那么饯行述怀诗则是李白兼济天下、富安万民理想之结果。

作者简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视频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的“三观”竟有那么大差别

古代最“狂”诗人,把名字写在自己诗词中,至今都无人敢做这一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