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是一首唐诗,作者是杜甫。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7首。这首诗作于至德二载(757)杜甫任左拾遗的时候。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创作年代;盛唐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1]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

绣衣黄白郎,骑向交河道。

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

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

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

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

族父领元戎,名声国中老。

夺我同官良,飘摇按城堡。

使我不能餐,令我恶怀抱。

若人才思阔,溟涨浸绝岛。

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

皇天悲送远,云雨白浩浩。

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

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

作品注释

⑴侍御:唐人对监察御史或殿中侍御使的称呼。武威:郡名,即凉州,唐属陇右道,为河西节度使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判官:官名,是节度使的僚属,佐理政务。

⑵骢马:《后汉书·桓典传》载:桓典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凿蹄:钉马掌。

⑶绣衣:御史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汉武帝遣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出讨奸猾。

⑷草草:匆促。

⑸严程:期限紧迫的路程。

⑹"去秋"句:《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载: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据其五。支度判官崔称讨平之。

⑺电扫:极言快速。

⑻收:平定安集。全唐诗校:"一作牧。"遗甿:残部。

⑼再造:重建。

⑽族父:泛指同族之伯叔。《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五月,以武部侍郎杜鸿渐为河西节度使。元戎:主帅。

⑾国:全唐诗校:"一作阁。"

⑿同官:杜甫与长孙同为谏官。良:良友。

⒀城堡:指武威城。

⒁若人:此人。指长孙九。

⒂溟涨:大海。浸:全唐诗校:"一作漫。"

⒃诗流:诗人。

⒄塞上:边界险要处。得:全唐诗校:"一作多。"国:国家的宝器。指长孙九。

⒅浩浩:雨大貌。

⒆东郊:兼指长安洛阳,俱在凤翔之东,故称。尚烽火:指安史之乱未息。

⒇朝野:朝廷与民间。枯槁:憔悴。穹昊:天。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视频

诗圣杜甫的故事

诗圣杜甫(上)

参考资料

  1.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诗词古文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