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仙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通仙乡原隶属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地处于大英县北部,东接隆盛镇,南连蓬莱镇,西接象山镇,北邻射洪涪西镇,辖区总面积31.2平方千米。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3万人。

1951年9月,设通仙乡。1958年,乡改公社。1966年,改名永明公社。1983年,改为通仙乡。2019年8月,撤销寸塘口乡和通仙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蓬莱镇管辖。

2011年末,通仙乡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7297.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89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1%。[1]

地理环境

位于东经105°14'20″~105°17'44″,北纬30°38'4″~30°42'36″,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大英县正北部,距离县城11千米。东与隆盛镇同心乡接壤,南与蓬莱镇火井乡接壤,西邻象山镇,北依射洪县涪西镇,太乙镇。人民政府驻通仙桥社区。

境内大部为丘陵,位于郪江北岸,地势略为西北高、东南低,是大英高丘之一。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48米,最高点是在井湾村与高山村交界处的北沙岗,海拔高度为554米,最低点是三溪口村柿子湾,海拔高度为342.1米。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冬暖春旱,无霜期长。全年降水不均,多伏旱,秋冬多阴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多年平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6.1℃,极端最低气温-4.6℃;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平均气温年较差16.7℃。无霜期年平均298天,最长300天,最短29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362小时,年总辐射90.2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929.5毫米,极端最大降水量1254.3毫米,极端最少降水量700.8毫米。全年降水量具有季节分配不均的特点,冬半年(10月至次年3年)为186.4毫米,约占全年降水的20%,夏半年(4月至9月)为743.1毫米,约占全年的80%。

政区沿革

通仙乡俗名通仙桥,1951年9月置乡。1966年至1983年曾改名永明公社,1992年9月与高峰乡合并建蓬溪县通仙乡,1997年12月大英建县后归大英管辖。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通仙桥社区、高峰社区2个社区居委会;通仙桥、华严、登荣、普陀、洋溪、盛水、甘井、顺河、井湾、高山、三溪口11个村委会。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292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81人,城镇化率3%。总人口中男性6629人,占51.3%;女性6293人,占48.7%;14岁以下2386人,占18.5%;15-64岁8399人,占65%;65岁以上2137人,占16.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2858人,占99.5%;少数民族8个,合计64人,占0.5%,其中回族26人,藏族6人,苗族12人,彝族5人,布依族3人,哈尼族2人,傣族4人,羌族6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8.5‰,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长率1.2‰。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9千米,总面积31.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30.8平方千米,占98.7%;水域0.4平方千米,占1.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38人。[2]

特色产业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发展。采取示范带动、政策促动、宣传发动等措施,引导农民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集体发展花椒产业。截至目前,全乡流转土地8000亩,规模化发展九叶青花椒7800亩。二、开展技术培训,推进标准化生产。采取召开技术现场会、培训会,举办专家讲座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6期,培训种植农户600人次,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三、发展专合组织,推进规范化经营。成立花椒生产经营协会,发展入社会员100余户,采用"协会+农户"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苗、统一定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和分户管理的经营体制,提高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四、组建服务网络,推进信息化销售。以农业信息网建设为契机,健全花椒销售服务网络,为椒农提供及时、可靠的供求信息,拓展销售渠道和范围 。

水文

境内河流有2条,同属郪江支流。小算溪,发源于射洪县伏龙乡三元寨坡,流经伏龙,从井湾村进入通仙乡境内,经顺河村、三溪口村、普陀村、入隆盛会龙桥,境内河道长5千米。通仙溪,源于射洪涪西镇,流经登荣村、华严村、通仙桥村、盛水村,经蓬莱镇火井乡、隆盛镇注入郪江,境内河道长7千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矿藏资源主要为盐卤、沙岩、页岩和地水资源。盐卤主要分布在高峰场镇附近。[3]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9709亩,人均0.8亩。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红苕、花生等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11376万元。2011年,粮食总产量12214吨,其中小麦1674吨,玉米2181吨,水稻2096吨,红苕(折合原粮)1689吨;油料作物产量940吨,其中油菜902吨,花生38吨。主要经济作物以"九叶青花椒"和优质薄壳核桃为主,2011年生产"九叶青花椒"49吨。畜牧业以生猪、肉牛、山羊,小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0135头,年末存栏12509头;肉牛饲养量686头,年末存栏624头;山羊饲养量5876头,年末存栏2147头;家禽饲养量23697羽,年末存栏206944羽。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18320.6亩,其中防护林1117.6亩,经济林3800亩,竹林2303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1.5万株,林木覆盖率35.8%,活立木蓄积量4.1万立方米。渔业以鱼塘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面积0.4平方千米、淡水水面0.4平方千米。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0.4公顷,产量86.6万吨,渔业总产值43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2011年,绿色环保农产品有九叶青花椒。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107个,职工213人;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达695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196万元,比上年增长了8.3%。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389万元,比上年增长19%。境内有农村信用社1个,2011年存款余额7297.4万元,比上年增长23%;各项贷款余额3890万元,比上年增长11%。[4]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1处。广播电视站各1个,有村级农村书屋11处,各类图书室1个,各类藏书2.2万册。有老年业余演出队1个,35人。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205人,专任教师7人;小学2所,在校学生544人,专任教师5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387人,专任教师2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乡卫生院1个,有床位10张,固定资产5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0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注册护士2人;有村卫生室(含门诊)11个,专业卫生人员24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10人。2011年末完成诊疗2.5万人次。11个村、2个社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

体育 2011年末有体育活动场所3个,其中通仙中心校、高峰小学各1个;乡政府内有1个;都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员占常住人口的8.5%。

广播电视

1997年12月建成通仙广播电视站。现有有线电视用户2100户,入户率100%;广播喇叭212只,通响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户,人数3人,支出8748元,比上年增长11.3%。月人均补差243元,比上年增长11.3%;医疗救助59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32人次,共支出金额21960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1户,人数121人,支出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月人均补差88.8元,比上年增长9.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7.3万元,比上年增长13.1%。敬老院1家,床位62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62人。散养五保老人15人,人均166元,支出3万元。[5]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境内有射大(射洪-大英)路横贯通仙境内,约15.2千米;11个村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共计41.3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代办所1处;电信服务网点1处,固定电话用户90户,电话普及率达51.3%;有移动服务网点1处,移动电话用户21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3.7%。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万元。

通仙乡是一个农业主导型乡,主产粮、棉、油、猪、羊、蚕,近两年来该乡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以生猪、山羊、肉牛、网箱鱼等为特色的养殖业成为乡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已成为市县牛羊养殖基地。现已建成小康村7个,在建典型富裕村1个。

过境乡道水泥路连通县城,乡内村社公路畅通。乡村有线广播已建成网络,村级广播站已全部建成,光纤闭路电视覆盖率达65%,程控电话村通率达82%,为宣传、信息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乡内有初级中学l所,中心小学2所,村小学10所,教职工140余人,在校学生2700余人.有农技校和党校各一所,学员600余人,有各层次农技人员120余人。有卫生院及礼堂各两所,老年活动中心3处。著名宗教活动场所--高观山在乡内高山村。每逢重大节日,游客甚众。

1999年,全乡粮食总产7900吨,棉花总产140吨,油料总产300吨,生猪出肥8100头,山羊出栏3500余只,出栏肉牛509余头,收蚕茧12吨。乡镇企业产值1300万元,劳务输出21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地方财政收入102万元。计生工作名列全县第二名。投资80多万元的"侨心"小学已投入使用。"普九"通过国家验收。

乡镇建设

大英县通仙乡因地制宜开展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改造中低产田80hm2,恢复改善灌面160hm2,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仙乡整治了以人民渠高永支渠为重点的渠道12.5km,配套斗渠6条21km,完善了排灌网络。该乡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制旱工程,新建28口蓄水池,11口山坪塘,23节石河堰,12处大型囤水田和25处提灌站,改善了11个村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该乡在盛水村大面积推广节水型喷滴灌、U型水渠、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使每亩土地收入比以前增加了8至10倍.

旅游景点

高观寺座落于大英县北通仙乡高山村境内之高观山上,与射洪县西南相邻。是大英县建庙历史最悠久,历朝历代最闻名,自然生态环境最优美,信奉区域最广泛,信众最多的古寺。相传高观寺始建于北宋时期,但据清初《蓬溪县志》记载,高观寺始有寺院应源于汉代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蓬溪县志》记载:蓬溪有八景:高观有其二,一曰"高观鼓响,"二曰"佛岩夜灯。"据《清初康熙志》载:"县之东门外,高观山,夜至五更,鼓声大震"。"高观鼓响"因此而被誉为蓬溪县八景之一。高观境域历为妻县、巴兴、长江、蓬溪县治之西,大英县之北而非"东门外。"妻县县治在今三台县妻江镇,高观寺正处其"东门外,"直线距离仅十多公里。高观寺,大英及周边区域内的海拔最高点,夜深人静,音传甚远,十多公里外的妻县县治"东门外"可闻也并不神秘。妻县立于汉代,高观建寺也应在此时。

高观寺建寺虽早,却屡遭兵燹数度被毁又数次重建。据考:北宋年间,寺院建筑殿堂有五座,且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常住僧人50多人。明末清初,农民起义盛于川中,地主武装疯狂镇压农民起义,加之异族入侵,江山易主,高观寺也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数十年后,信众自发以石筑庙以防兵火。1951年石庙被毁。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由智益老和尚和现任主持宗静长老带领千里内外的信众,发心重建名山遗迹,募化捐资数十年又重建寺院,信教群众远及成都、重庆、峨眉等地,而以三台、射洪和大英信众居多。

高观寺闻名川中,历代志士名人往拜不迭,捐赠甚多。相传明末清初战乱中,寺院被毁,方丈以身殉寺为激励后人重建寺院,留下一纸遗书"高观寺,雄伟又尖端,山内藏有二十四金瓦砖,倘若有人拾着,重建庙宇此观山,上至查家咀,下至奶头山。"事实证明,寺内及山中的确宝藏不少。虽历经数次劫难,多数宝藏被盗散失,但在八十年代以来的重建中仍发掘出独角水兽化石、汉代古币、印盒、凤凰杯、宋代铁币、檀香弥勒佛以及历代佛学经书等大量珍贵文物。"高观鼓响"声名远播,"佛岩夜灯"堪称一绝。高观寺东南一侧有禅师洞,深数米,底部临岩壁一方有小穴。此为寺院历代方丈闭关修炼之所,相传燃灯古佛云游时曾在此静坐,凤凰杯亦发现于此。夜间数十里外可透过小穴窥见禅师洞灯火,此处故名"点灯岩。"据《清初康熙志》载:"高观下,名曰点灯岩,岩洞有燃灯石佛一盏,于万历年后飞至潼川(今三台县)望川山(今大英县象山镇境内),其灯始灭。"

重建之寺院由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财神殿、客房和五观堂等组成。前后三座山门、塔林和休闲亭阁正在规划之中,"佛岩夜灯"和明朝十八代明荣禅师古墓等古迹保存完好并修复一新。

高观寺山形奇特秀丽,由西南、东南、西北三条狭长的山岭托起,与大英县之五凤、望川成鼎足之势而高于二山。立于高观绝峰,可鸟瞰大英全境,因而谓之高观。西南山岭之奶头山及岩造形出"弥勒参禅图,"西北山岭之七座山丘整齐划一地拱向北面明月山,构成"七星拜月图。"东南山岭蜿蜒十数里如长龙,龙头直探妻水。七十年代末以来,蓬溪、射洪和三台境域数十万劳动者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历经二十余年植树,造就了以高观山为中心的数百平方公里的林海。立于寺院山门外可见林海如潮,万峰碧透。[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