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斯部落文化
通古斯部落文化 |
中文名;通古斯人 外文名;Tungusic peoples(俄语тунгус) 分 布;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日本海一线 |
奥伦布坎部落起源于通古斯人后裔,通古斯人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如今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洲人、赫哲人、奥伦布坎人、鄂温克人、锡伯人、达斡尔人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女真人的一支)、乌德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鄂罗克人、涅吉达尔人、埃文人。通古斯人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发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了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即黑龙江、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内蒙古),走进了大兴安岭这片原始森林。[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通古斯部落文化
目录
萨满文化
凡是有黄种人的地方就有萨满文化,萨满文化是全世界黄种民族的原初信仰,历经8000年延绵不绝,是黄种民族为了生存下去而衍生出来的文化,就像是水洼积聚成水池,再积聚成水塘,然后出现了鱼那样自然。它有实用的作用,简约不张扬。
萨满文化是人与自然界相互谐调的文化,相信人的意念与自然界可以互通。萨满文化进行占卜预测,招魂治病,为通古斯民族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指引了方向。从中衍生出来的手抓单面皮鼓列队舞、萨满舞、和喉唱,海象牙、鱼骨、皂石雕刻成为通古斯民族艺术的主要形式。
萨满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敬畏天地万物,将人置身于宇宙运动之中,不破坏自然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与自然界互动,自觉保护自然环境。通古斯民族内心知羞有礼,内心祥和泰然,在心灵上接近人本真状态。这样的文化可以让地球生命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造就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萨满文化中的北极星崇拜让北寒带黄种民族在长期观测北极星的过程中发现了地球岁差,无论迁徙多远,都会以北极星进行北天定位建造建筑物,以示不忘记北方的故土。
感谢狗、鲑鱼、熊、鲸、海豹、驼鹿、驯鹿、狍子、猎鹰、野猪、蜜蜂;感谢菌类、白杨、白桦、柳、乌头、北极罂粟、笃斯越橘、红豆越橘、刺玫果、草莓、悬钩子、山梨、山葡萄、禾本科植物、莎草科植物这些为通古斯民族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北寒带动物和植物。
通古斯民族胸怀宽阔,虚心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忌讳与其他民族融合,现今中国北方的汉、蒙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白种民族都融入了通古斯族血统。在民族融合中,通古斯民族贡献了忠诚勇敢、知羞守礼、善良母爱的文化传统,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友爱做出了历史的贡献。闪耀着人类天性与智慧的通古斯文化之灯将在浩瀚的宇宙中越来越光明灿烂。
现在,通古斯民族有些生活习惯和风俗也与外来民族相融合了。比如立碑,比如喝茶,可是有一样永远不变化的,深入民族骨髓的文化,那就是尊重妇女。
感谢自幼源自通古斯文化的养育之恩,给了我一颗安宁快乐的心。
民俗文化
语言
奥伦布坎人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方言差别,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衣
奥伦布坎人的游猎生活,最需要耐寒经磨的衣着。过去,他们的衣着都是用狍、鹿、犴皮制作的,其中狍皮制品数量最多。
奥伦布坎人妇女用鞣皮工具将皮子鞣制,就柔软耐用了,她们将狍、鹿、犴筋晾干用木锤砸成纤维,用以搓线缝纫。
用狍皮制作的"苏恩"(皮袍)样式很讲究。皮袍带上襟,袍边、袖口都镶有薄皮边;女皮袍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和项圈,是夏天穿短上衣,冬天穿带毛做的,夏天穿的去毛做的,是外出打猎不可缺少的装备.自从商品交换开始后,布匹、绸缎的输入,奥伦布坎人开始穿一些布衣服,在节日和喜庆时穿一些绸缎衣服,但是,在从事打猎、采集和打柴劳动中还要穿皮衣服。
食
奥伦布坎人过去以食狍、鹿、犴、野猪肉为主,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食用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手扒肉,即把肉切成大块,煮得很嫩,中间常有血色就蘸着盐水食用。烤肉是将木棍削尖,把肉插上,烤得焦黄即可食用。烧肉是把肉扔在火里,烧得外黑里红,即为恰到好处。炖肉是把肉切成小块放上野菜一起炖,味道格外鲜美。晒肉干是把肉切成小块,煮熟晒干,或切成小条用烟熏后风干,肉干可以长期保存。还有一种吃法叫"阿素", 即把剔骨狍子肉、狍肺、狍脑子煮后切成小块,和在一起,浇上野猪油,放些野茶花,奥伦布坎人认为这是相当讲究的佳肴。他们爱吃生狍、鹿肝,以改善和增强体力,用肥野猪肉和熊脂肪炼油保存,在严冬季节出猎,喝一碗熊油就会全身发热。
奥伦布坎人也喜欢吃鱼,炖时放些盐、野菊花和野韭菜,把鱼晒干成鱼干或坯子储存起来。
采集到的野菜、野果除新鲜吃外,大部分是晒干储备起来以备食用,一般是打不到野兽没有办法时食用。自从奥伦布坎人从事农业生产以后,粮食也被越来越多地人食用了。
住
奥伦布坎人的"斜仁住"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锥形住房,一般用根5米长的杆子搭盖,盖物冬天是"额勒敦"(狍皮围子)。夏天主要是"铁沙克"(桦皮围子),"斜仁住"之门柱有狗皮和柳条做的门帘,顶端不围任何东西,以便通烟。
"斜仁住"一字排列,门朝相同的方向开,因为"斜仁住"正面是他们供奉"博如坎"(神)的地方。"斜仁住"内部朝门开的铺位叫"马路",左右侧的铺子叫"奥路"。铺位席地,镶有木沿,铺干草,草上是皮褥子。地中间是一堆火,用以取暖,"玛路"是供神的地方,只许男人坐卧,"奥路"是老年夫妇的席位,铺位里侧放着随时用的粮食、衣物。
奥伦布坎人为适应游猎生活之特点,家俱几乎都是轻巧耐用的桦皮制品,主要有碗、筷、桶、针线盒等,并配上各种颜色图案和花纹。
行
行。昔日奥伦布坎人游猎的地区,交通十分方便,多使用驯鹿,后来马匹成为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此外还有雪撬和大轮车。
婚礼
奥伦布坎人的风俗规定近亲不能结婚,一个姓的不能结婚,表亲不能结婚。过去,一般都是两家老人做主包办婚姻,首先双方之间要有人说媒。媒人一般都是能说会道,能办事的人。如果两家老人都同意这门亲事,就可以互相了解并可以喝媒人的酒。经媒人往来牵线,商量同意后,男方家的老人就可以领儿子到女方家见面,给女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叩头,并带去几头野猪当订亲礼。订亲的酒肉席奥伦布坎语叫"查土拉日恩"。订亲时,还要给带些穿戴的东西,奥伦布坎人挑女婿的条件是,对方必须是个勤快能干的好猎手,否则女方可以退婚。
订亲之后男方可经常到岳父家来往,熟悉岳父家的生产生活;但是女儿不允许跟女婿说话接近,要自己干份内的活,直到结婚。经过一个时期的考验后,女方家许可结婚时方定日子。此时男方家便派人将肉和几匹马,送给女方家,奥伦布坎语叫"细尔布旦"。然后男方家派人接姑娘,女方家派人送姑娘,送亲的都是年轻人,还要去俩个领队的老人,叫大胡达和小胡达,都挑口才好的。女方家如富有,也有带上几匹马的,但在数量上要超过男方家送的马,算做女方家的彩礼;女方家的嫁妆要比男方家送的嫁妆漂亮,使用的锅碗等用品也都要一律备齐。
婚礼开始时,先要向天叩头,然后给公公婆婆叩头,之后新郎扶新娘迈松香烟,这意味着姑娘是清白纯洁的。新娘的穿戴很漂亮。头上戴着绣花的帽子,衣袍的领子两边有红、绿飘带,像鲜花一样美丽。当新郎新娘共进新房--仙人柱时,仙人柱里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双方迎亲和送亲的人们开始用餐,并开始互夸长处。女方的大胡达和小胡达则专挑男方的不足以考验男方的品性与耐性,人们边吃边讲,场面十分热闹。吃过喜酒后,两家代表开始进行赛马、抢酒杯的游戏。如果男方抢不回,就输了。这意味着女方家的人畜永远兴旺。接着晚上开始篝火晚会。大家唱歌、跳舞,直至通宵。
吃饭时,新娘、新郎晚上要吃粘饭"罗克铁",俩人共用一双骨头筷子,表示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生活蒸蒸日上,兴旺快活。第二天,男方要把女方家送亲的人们送到半路,并喝完告别酒后方可返回。
女方嫁到男方部落后,一年里只回娘家一次。如果愿意跟岳父打猎,男方可以搬到女方的部落生活,并跟其他猎民一样打猎,猎物也随大家一样平均分配。
丧葬
奥伦布坎人非常看重对死者的安葬仪式和安葬地点。安葬的仪式上,人死后,换好衣服,要头朝北脚朝南停放在"斜仁住"里,并要向死者祭奠,祭奠时,前来亲友要陪同死者的家眷一起哭祭,然后开始选择葬地,有"莫昆"(同姓人)共同的墓地。解放以前奥伦布坎人的丧葬比较复杂,有树葬、火葬、水葬、土葬等多种葬法。树葬亦称风葬、林葬、挂葬、空葬,与天葬同为露天葬。人死后装到独木棺内,运到树林里,把死者头朝南放置到约两米高的树杈上,请巫师萨满念咒语,亲友们再进行一些祭奠活动,葬礼就完了。他们所以用树葬,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太阳会把灵魂召到天上,化为天空上的一颗星星。所以奥伦布坎人特意在棺木两端插上两个木片,做为灵魂升天使用的翅膀。葬后一两年,若棺木不落地,就认为死者生前的罪还没赎清,因而没能升天,还要请萨满祭祀祷告。棺木落了地,亡者的灵魂就升天了。
通古斯部落文化 |
礼仪礼节
奥伦布坎人对老人非常尊重,在老人面前毕恭毕敬,同老年人说话和蔼温顺,呼唤老年人要使用尊称,绝对禁止晚辈直接称呼老人的名字。喝酒时,要让老年人先喝,吃肉让长者先动刀,走路先让老年先走。在出猎中遇见长者或长辈亲友,相距老远就要下马,牵着马迎上去,首先要向老人请安、问好。老人一般要回问,当长者说:"上马吧"年轻人才驰马而去。
奥伦布坎人是好客的,无论本民族的人,还是外民族的人,先将来人让到"斜仁住"里,如是男人让到"玛路"铺上,如是女人让到"奥路"铺上,坐下后,点烟倒茶,并用丰盛的兽肉和好酒款待。
节日
奥伦布坎人的主要节日是春节和6月18目的篝火节。在奥伦布坎人的传统观念中特别重视过春节,同时也过正月15和正月16。正月16那天,奥伦布坎人有抹黑脸的习俗,据说抹上黑脸就能赶鬼驱邪,保证这一年里平平安安。
奥伦布坎人对节日非常重视,并准备大量的兽肉和烧酒,然后,把"斜仁住"打扫得干干净净,无论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并进行娱乐活动,摔跤、射箭、赛马、射击、玩牌、下棋是比较普遍的项目。入夜,熊熊的篝火在林间燃烧起来,青年男女们载歌载舞,高唱着"那依耶"、"布那耶",在"这里这"、"达呼达呼"的节拍声中,"乌日格后"舞跳得如醉如痴,在优美欢快的旋律中,尽情抒发着对狩猎丰收的欢乐,对甜蜜爱情的赞颂。
过去,妇女和儿童大量采集野菜和野果,主要是调剂比较单调的饮食并备打不到猎物时食用。现在,每当大地刚刚披上绿装,奥伦布坎人就会不约而同的聚在一起,到郊外田野采集他们最爱吃的柳蒿芽。来到郊外的人们,望着绿油油的柳蒿芽布满田埂,闻着柳蒿芽散发的清香,触摸着柳蒿芽光滑嫩绿的茎叶,这是奥伦布坎人最心驰神往的快乐时光。他们架起一口大铁锅,煮上满满一锅柳蒿芽,唱起悠扬的民族歌曲,跳起欢乐的舞蹈,过一个他们自创的民族节日"柳蒿芽节"。
艺术与工艺
民间剪纸。奥伦布坎妇女的剪纸艺术,早期用薄桦树皮和熟好的兽皮剪,后来用纸剪。有人物、动物植物及自然景物;有象征奥伦布坎崇拜的神灵,如天神、山神、火神等。这些剪纸了表现了奥伦布坎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寄托。她们把剪好的图案绣刻在皮毛制品(如:皮袍、狍头帽、烟荷包)、桦皮器(如:饭盒、衣箱、嫁妆盒)上,以些来装点生活。
奥伦布坎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剪纸就如同文字符号,每幅剪纸都有着不同的内容,表现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如:男工长袍上的图案是一棵松树,给人一种努力向前的挺伸之感;又如:女方嫁妆盒上的奎热格间花纹,它象征一种期望、平安和夫妻白头偕老、永不变心等。
民歌。奥伦布坎人在长期狩猎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民歌。民歌内容广泛,但在传统的民歌中,大量反映的是以游猎为主的各种劳动生活。如:"我们奥伦布坎民族,世世代代游猎在深山,把蓝天当被盖,大地当床铺,世世代代,就是这样过来的!登高山,过河川,走草滩,撅下映山红枝当马鞭,不但能当鞭,连赶蚊虫的扇子都有啦!";
舞蹈。奥伦布坎民间舞蹈来源于奥伦布坎人长期的狩猎生活之中。最初,人们在游猎活动中,模拟熊、鹰的动作;儿童模仿各种飞禽蹦跳的动作姿态,因此,其舞蹈主要反映狩猎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内容,抒发着对家乡热爱的纯朴感情。它不受时间、场地、人数、性别、年龄等限制,参加者以妇女居多,一般在欢乐喜庆或祭祀活动场合跳。
神话与传说。神话是奥伦布坎人最古老的口头创作,对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作了种种臆想的朴素的解释,反映了奥伦布坎人原始游猎生活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大自然解释的神话,其特点:第一,奥伦布坎人依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认识能力,按照自身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反映了原始的奥伦布坎人的信仰和崇拜,也反映了他们的意识、道德和美学观;第二,神话中的神灵,不仅有太阳、月亮和山神,还创造了女性的神灵。既反映了妇女在早期社会中的地位,又反映了男女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简单分工;第三,神话都是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一般都比较短小质朴,情节简单;第四,这些神话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因此,向大自然作斗争的神话和反映社会斗争、善与恶斗争的神话,流传更为广泛等。
装饰与造型。奥伦布坎人的实用装饰艺术别具风格,特别是桦皮制品上的图案,堪称一绝。桦树皮在大兴岭遍地皆是,心灵手巧的奥伦布坎人用桦皮制成桦皮般、摇篮、饭盒、烟盆、嫁妆盒等,妇女们则花精巧的制品止刻上美丽的图案、花纹,并就她取材涂上各种颜色,以供欣赏。
奥伦布坎人的刺绣艺术,主要表现在皮革制品上。如:皮衣、皮帽、皮手套和烟荷包上都饰以华丽的刺绣,讲究对称,制作精美,使人爱不释手。奥伦布坎人的服饰做工精细,美观保暖,尤其是服饰上的图案,有的如湛蓝天空的朵朵白云,有的如密林深处娇柔的鲜花。这些生活用品则表现了奥伦布坎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通古斯部落文化 |
赛马文化
赛马,通古斯语叫"牧林依鲁尔地仁"。每逢节日、祭祀、婚娶或春季,青年们都要骑上自已最好的马,盛装前往参加这时举行的赛马活动。赛马分为两种:比速度和比技巧。比赛时,或者几十匹马龙腾虎跃,场面壮观,或者择险路爬山涉水、穿林越沟。胜利者被誉为"赛马英雄",而且将受到大家的敬重。
通古斯族的赛马活动是在的正月初二进行,通古斯族的赛马是以村落为单位派选手参加。
通古斯族驯养的赛马一般个头都比较小;但健壮有力,穿越障碍、跋涉沼泽能力强,所以向有"山林之舟"的美誉。
通古斯族赛马与蒙古族、鄂温克族不同,参赛的马都要配有马鞍、马辔;不用马鞭。
比赛距离有10公里和2.5公里两种。青年人一般都参加10公里比赛(鄂伦春族赛马比赛虽然男、女都可以参加,但男、女要分开进行)。
在比赛过程中,年长者也可骑马跟随为之鼓动;2.5 公里原赛马比赛是负重赛,参赛的马匹都要驮上装满粮食的大口袋。多由年长者参加。
当赛马跑到终点时,人们都要敬一杯酒以示敬意。进入前五名的选手都可获到不同的奖励。
狩猎文化
狩猎方法
历史上的通古斯人是足智多谋的猎手,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总结出许多猎取动物的方法,最常使用的狩猎方法有寻觅法、跟踪法、瞭望法、堵截法、蹲守碱场法、蹲伏泡泽法、掏洞法、诱叫法、遛河法、窖鹿法等。其中:
跟踪追随法,通古斯语叫"乌加任"。循动物的踪迹寻找猎取的方法,每种动物无论冬夏总会留下踪迹,猎人见到踪迹后,选好山形,看好风向循迹慢慢寻找,就可能见到动物。如果猎马好,且猎区山势平坦,树林又不很密,可以骑马追打,过去秋冬季猎野猪、捕捉公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猎取虎、猞猁等猛兽。虎和猞猁虽跑得很快,但没有耐力,因而骑马追撵就可追上,见到虎就可以射击。猞猁如跑不动往往会上树躲避,猎人追到树下就可猎取。
猎犬围圈法,通古斯语叫"库日任"。当动物钻入密林,爬上陡峭山坡,或遇到虎、熊等猛兽难以接近时,猎人往往采取猎犬围圈的方法来猎取。当发现动物的踪迹后,将猎犬放出,猎犬会很快找到猎物并围圈住狂咬狂叫,猎人可乘机接近猎取。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被击伤而逃匿的动物。
堵截法,通古斯语叫"阿黑玛任",猎人在动物经常走动或在其必经之地堵截而猎取的方法。动物都有自己的活动规律,如:有的动物经常去河边或水泡子边喝水或吃水草,晚去早归,并有一定的来往路线,猎人只要一早一晚在此"守株待兔"就可以了。还有些动物如果受惊,就会不顾一切地往高山或密林深处跑,如果判断准确就可以在动物必经的地方堵截而猎取。猎人必须要有长期积累经验的方行。
蹲碱场法,通古斯语叫"库底日",是通古斯人在春夏季打鹿茸(包括狡浫首)的最好方法。碱场是天然形成的盐碱地,鹿、狡浫等动物喜食盐碱,在春夏季的夜晚经常来此舔食盐碱。猎人根据这一规律来此碱场附近蹲伏,可猎到鹿、狡浫及狍子等动物。用同样的方法,也可猎到经常来水泡子吃水草和洗澡的鹿、狡浫等动物。
堵洞法或掏洞法,通古斯语叫"阿格顿玛任",通古斯人猎熊的一种方法。一到冬季,熊要进入洞穴避寒,直到第二年的春季才能出洞。棕熊体大,不会爬树,就蹲伏在洞穴内。黑熊会爬树,所以一般在树洞内蹲伏。根据这一规律,猎人要猎熊就要仔细寻找,如果找到蹲伏有熊的洞穴就想办法让熊钻出洞来,然后猎取之。用这种方法猎熊虽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只要掏洞的方法得当,猎熊的效果还是很高的。
诱叫法,猎人用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引诱动物而猎取的方法。春季猎人用狍哨叫"皮查文"诱叫狍子而猎取,秋季猎人用鹿哨叫"乌力安"诱叫鹿或狡浫而猎取。也可用此方法猎取其它一些兽类或鸟类。遛河法,通古斯语叫"鹅由任",划着桦皮船或木筏顺水遛河的一种狩猎方法。在炎热的夏季,鹿、狡浫等动物都喜欢到河边乘凉或喝水、吃水草。据这一规律,猎人只要驾船或木筏慢慢顺流而下,就可能遇到鹿、狡浫等动物,并猎取之。
窖鹿法,或称窖趟子捉鹿法。猎人在鹿或狡浫等动物经常走动的地方,拦腰用两三米长的木杆筑起一道木栅栏来,短则几里,长则十几里,其间留出多处缺口。然后在缺口处挖出约两三米深的土坑,并用树枝、树叶等物将坑口伪装起来。当鹿、狡浫等动物在此经过时,便会掉入坑内。过去通古斯人捉鹿后来饲养,就是用这种方法将鹿捕捉到的。这些通古斯人原始的狩猎生产,是通古斯民族生存的最基本保障。
狩猎工具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通古斯人狩猎的主要工具是弓箭、扎枪、驯鹿和猎犬,迁到黑龙江以南以后,猎马取代驯鹿。18世纪中叶,通古斯人已经开始使用火枪,但并未马上废弃弓箭,弓箭与火枪并用。通古斯人最早使用的是火绳枪、火镰枪和炮子枪等三种火枪。从19世纪末开始,陆续使用过各种步枪。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通古斯人南迁后逐渐淘汰了驯鹿,改用猎马。在长期的野外饲养和狩猎训练的基础上,通古斯人培育了体型矮小、行动敏捷,速度、耐力俱佳而又善于在深山密林中穿行奔跑的马,成为狩猎的得力助手和运载工具。除此之外,通古斯猎人还使用地箭、猎刀、铁夹、桦皮船、滑雪板等作为狩猎工具。
狩猎期
通古斯人有4个狩猎期:2-3月份是鹿胎期;6-7月份是鹿茸、犴茸期;9月至落雪前是鹿尾期;落雪后的冬季是打皮子期或打肉期。这些时段统称为"红围期",即狩猎的黄金期。
狩猎对象
狍子、马鹿、驼鹿、梅花鹿、獐子、野猪等食草动物是猎人们经常猎取的对象,也是他们过去衣食所需的主要来源。食肉类的虎、熊、豹等猛兽,细毛类的貂、猞猁、水獭、灰鼠、貉、黄鼬、野兔、赤狐等,飞禽类的野鸡、树鸡、飞龙、天鹅、大雁、野鸭等,均是通古斯猎人的猎取对象。
狩猎方式
通古斯人狩猎,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大致分为以"乌力楞"(子孙)为单位的集体出猎,以"安额"为单位的狩猎小组和个体狩猎三种形式。"乌力楞"是同一父系的几代子孙,是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组织起来的狩猎组织,在生产力十分低下,只能使用弓箭、扎枪等原始工具的时期里,人们要猎取猎物,尤其是猎取凶猛的动物时,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安额"狩猎小组的产生。狩猎工具进步了,如:有了火枪等先进的狩猎工具,是由三四人或五六人自愿组织起来的临时性的生产组织,通古斯人语叫"安额",狩猎结束,小组解散,下次出猎再重新组合。这样的小组多半是由亲戚或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的,"红围"(即好的狩猎季节)期一到,由一人发起,邀请几个人一起出猎,就坐下来商量出猎的有关事项,并民主选举狩猎组长"塔坦达"(即燃一堆火的狩猎组长),由他来指挥安排整个过程。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满—通古斯民族文物的文化特色 , 搜狐 20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