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通向老家的那条路(闵长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通向老家的那条路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通向老家的那条路》中国当代作家闵长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通向老家的那条路

我的老家在我们那个镇的西边不足十里地。

记得自七八岁时第一次去镇(那时叫人民公社)上是沿着河圩七拐八湾才到的,后来线路有些改变好像近些了,但也一直是坑凹不平的泥土小路。晴天还好说,遇上雨雪天气一不留神脚底一滑摔个人仰马翻都是常有的事。有些地段说是路其实是长满了茅草还有好多大大小小缺口的田埂。每到夏秋发水的时候,有些地段被水淹没了还得绕很多路。而到了春天麦田里干燥了也常有人为了抄近常常就在麦田里斜踩出一条路,这便是鲁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此外,这一路还有几座不是用柳树板拼成的小木桥就是用一块四五十公分宽的水泥板搭起来的所谓桥。由于那个年代架桥要考虑方便河面装运桔草的船只通行,所以桥都建得比较高比较陡峭,很多人走在上面常会不由自主地双腿打颤。其次那些小木桥常因年久失修,上面的木板腐烂脱落了会形成很大的空隙,遇上刮大风或雨雪天气,很多人得在上面慢慢爬行才能安全通过。还有时候,有的因桥桩浸泡在水里年代久了腐烂了或被行船碰撞坏了,那桥就成了断桥无法通行了,只好临时改用小木船摆渡。

大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沿途的几个村才修筑了一条有一米多宽的大路,后来路面还铺上了砖头。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路面的砖块又被辗压得坑凹不平,特别是下雨过后,脚一踩泥浆水常常冒了一裤腿。直到十多年前才修筑了约有3米多宽的水泥路,且不再是弯弯曲曲的了。只是不知是质量问题还是车子太多太重压的,不长时间路面又出现了很多开裂及塌陷。前两年政府又花巨资改建成了现在这条两车道的柏油路,路中央还画上了叫旅游标志的黄绿蓝三色线。道路两边也都栽上一些景观树木,还有好长一段道路两侧还向田间延伸数米栽种了常绿树木,就如同国道省道两旁的绿化隔离带。与此同时沿途的几座小桥也重新修建成了和这道路相匹配的带栏杆的水泥桥。

过去这条路是沿线一带和过往行人的必由之路。近几年随着建设新农村、土地流转、搞拆迁一大批末代农民也全都陆续撤离了家园,之前村里的学校也全撤了,所以,现在路是好了,而一年到头路上来往的行人车辆却少得很,自然而然会让人产生一种路广人稀的感觉。

现在的这条路从镇上到老家近乎直线,从东向西横穿我老家那个村。自从父母过世尤其是近两年老家拆迁后,我除了每年的例行祭祖扫墓节日,平时也无由头无必要也懒得回去了。当然最主要的是老家再也没有了去处、没有可以憩息的所在。

去年清明节前两天,按惯例应是回去祭祖扫墓的,却无奈改为给父母迁坟了。那天回去最深切的感受是对老家有一种特别陌生的感觉。站在老家东边的那个尚存的河圩上,举目四望,除了空旷死寂的田野,不见丁点人烟,昔日星罗棋布的村庄、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砖瓦房都夷为了平地,老家屋后那条湾湾的母亲河和那座记录了老家历史的小桥,还有那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水渠、沟塘以及河岸上的树木连同那圩埂边、田旮旯里的祖坟都没了踪影。要不是那远远便可见耸立着的废弃水塔还在,母校合兴中学的部分校舍和西边不远处白色的村部小楼等几处较为熟悉的标志性建筑还在,我真的很难辨识出生于斯长于斯最熟悉不过的老家就在眼前这片土地上。前些年这里虽显破败寂寥荒凉,但人生尚有来处,虽少了温馨但尚有几分归宿感。以往这个季节这里绿树遮掩着的房屋,家家屋顶的烟囱每天几乎都会在同一时间升起袅袅炊烟。碧波荡漾的麦田,粉红色的桃花、金黄色的菜花互相点缀互相映衬着如诗如画般醉人。那田间地头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阵阵欢声笑语随风飘荡,那一派生机盎然的场景会让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多年间一串串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桩桩家长里短的往事似乎还记忆犹新,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庞特别是一帮儿时玩伴的音容笑貌甚至还有很多儿时的趣事滑稽事仿佛就在眼前、耳畔,而如今这一切竟成了记忆成了回忆成了梦境,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去年国庆节后凑巧因事途经老家,也算有幸又作了次走马观花观之旅。一进入老家村子境内,便有一种用面目一新远不能形容的感觉,用震撼也绝不为过。只见那道路特别干净整洁,路边的杂草、小河里的水草杂物都已全然不见。之前的白杨树、杨柳树都换栽上新树(可能叫栾树),有的是之前栽的还开着紫红色花呢,有的是被去掉了枝头刚栽上的还没成活。此时,这一路还有一大帮老翁老妪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着栽树种草。出于好奇打听了一下,还多是外村还有外乡的人来帮忙的。据说不久后上面的大领导要来视察了。

那路边新修的水渠在我们这一带农村也算是第一次见到这么侈奢上挡次了。道路两边是黄灿灿平整如画的稻田一眼望不到尽头。前行不远还见到路南面一大片稻田夹杂栽种着几种不同颜色的水稻,呈现出色彩斑澜的图案和文字,如刺绣一般美如画册。差不多就在这图案中心相对应的路北边便是我的母校合兴中学,原来的校址上矗立着一幢约三四层楼高、呈上宽下窄的倒立梯形状的黄褐色建筑物,据说这是政府投入三千万资金打造的智慧农业科技中心。先前所有的校舍都已无影无踪了。记得去年春天路过这里时,尚存的部分校舍刚装修一新的呢。一转眼地履天翻得让人不敢相信了。

再向西抬眼望去,那废弃多年的水塔也已修葺粉饰一新,水塔上呈现出的是巨幅画卷:蓝天白云、绿树、洋房、茁壮的禾苗、丰收的田野、迎风招展的红旗、怀抱金光闪闪麦穗的农民笑容灿烂。水塔周围有着尚未成茵的草坪和一些景观苗木、刚铺就的水泥小道和黑褐色塑料地板的曲径,好多个用稻草编织起来的似雕塑样的成人、儿童和多种动植物模型外,还有两幢屋顶盖着稻草、四周挂着和桔草一般颜色的布帘遮档着,整个构造酷似以前的牛棚,与之相邻的是两座稻草编织成的下部呈圆柱形顶部为椎形的粮屯,这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个生产队场上都可见的土食仓。如此构思造型颇似城市的街心公园设计,充满了乡土气息,可谓独具匠心。特别是将那旧水塔废物利用,稍作装扮便成了一大标志性的特色景致,确为家乡增色不少。相信再过几年,待那些树木枝繁叶茂绿草成茵鲜花绽放时,老家将会因为它的点缀显得更加漂亮诱人更让人陶醉。

美中不足之处,便是整个景观过于浓缩微型,让人视觉很不过瘾,倘若将此浓缩景观占地再扩大若干倍,再多种植些名贵花木,再添些小桥流水,再建些农家小院和鸡鸭鹅舍之类;倘再建些庭宇楼阁、雕梁画栋,并能提供吃住下榻玩乐,那便可谓是值得期待的名副其实的农村乐园了。

此番行走在通向老家这条道路上,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感慨良多。这条历经沧桑的乡间道路,见证了老家平淡中不乏波澜的历史,它布满了一代又一代人来来往往的脚印,洒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泪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憧憬和希望。过去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几乎是朝思暮想着从这里攀爬出去,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可那特殊的年代,人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可以走出这片天地的自由,只能无奈地一辈子面朝黄土面背朝天地日夜劳作在这片土地上。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后,一批又一批的农家莘莘学子才得以从这里远走高飞。后来农村实行分田到户,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兄弟又背井离乡为城市的明天更美好奉献了青春和汗水,而他们的身份也由农民升级为农民工。这条道路如记录众多人人生的剧本。许多人满怀希冀从这里出发走向四面八方,找寻着属于自已的人生坐标。这些远行的人们,有意满志得带着喜悦满载而归的,也有带着遗憾如倦鸟归巢的。这条路既长又短,说长可以四通八达连着那遥远的地方,说短可以用脚步丈量,但现在人们总觉得与老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且越来越陌生了,即便是偶尔踏上这条路亦再也到不了那个难舍的家园、再也见不到那曾经留恋的田园风光,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声音、品味不到那特有的乡土味、再也感受不到那特有的内涵,再也回不到那个纯真的岁月,更多的是便难以言表的伤感和不由自主地的望路兴叹。

因建设新农村的需要,老家的人都已陆续进城入镇住上了楼房或洋房一般的回迁房,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但老家那个虽不富有但总是感觉很温暧的家总是人们梦寐难忘的地方,正所谓年少不觉家乡好,年老方感乡愁长。虽然现在的老家已是物易人非,这里的一切几乎和老家的人们没有了任何干系,但不管是走得远的还是飞得高的,也纵然过去的老家一直没有给人们想要的生活,没有给人们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相反还留有太多的遗憾和无奈;也纵然昔日的左邻右舍倘能在这条路上偶遇都成了奇迹;也纵然老家的故事、老家人的身影在时光的流逝中会渐渐淡去;也纵然昔日的主人现在已成了这里的过客成了游人;也纵然现在这里发生的变化和人们之前向往的新农村有一定的差距,但那片土地永远是老家人的根,它会永远厚植于人们的心中。

通向老家的这条路,永远是老家人流连忘返的路,它会永远连着老家人的心。老家虽然没有了家,但通向老家的那条路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愿我们都不忘来时路,愿老家的这条路永远沐浴春风洒满阳光,愿老家的这条路越走越宽广![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