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通川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通川区隶属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东北部、达州市中部,是达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达州之心”之称。

通川区面积900平方公里,有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体现地区文化特色的场馆,曾被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1]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古属巴地,夏时称作梁州,东汉和帝时分宕渠县之东置宣汉县,西魏改为石城县,隋改为通州县,明为达州,清改为达县。1950年隶川北行署区达县区,1952年隶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达县专区改地区,1976年由达县地区析出设立达县市,1993年更名为达川市,1999年更名为通川区。历史上有元稹、唐甄、李长祥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和战斗,孕育了张爱萍、魏传统、李中权等共和国著名将军,有“将军故里”之美称。[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达州市通川区位于川东北平行岭谷北部与大巴山南麓与盆周山区交替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0′37.5″—107°39′22.5″,北纬30°07′30″—31°27′30″;东及东北面与宣汉接壤,北面、南面与达县为邻。总面积90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65公顷。

地形地貌

通川区处于川东平行岭谷,地势为背斜紧凑,行成低山,向斜宽敞,多形成丘陵谷地。地貌属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兼有河谷、平坝。西部铁山为长条带状,东部雷音铺山呈长垣状;凤凰山南系台坪状,均为低山。州河由东北向西南绕城而过,把通川区分为东南、北西两部分。沿河谷形成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最枯水位海拔260米~269.9米。东部海拔高748.3米~872.6米,南部海拔高596.4米,西部海拔高1068.5米,北部海拔高790.5米,中部河谷一带较低。最高峰铁山大寨子海拔1076.8米,最低点西外镇龙家庙村农场海拔260米。

气候

通川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7.3℃,1月平均气温6.0℃,极端最低气温-4.7℃(1956年1月);7月平均气温27.9℃,极端最高气温42.3℃(1953年8月)。最低月均气温2.5℃(1993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40.6℃(2000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5℃。生长期年平均322天。平均无霜期311.9天,最长达354天,最短为238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28.2小时,年总辐射116.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211.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0.1天,最多168天(1983年),最少117天(1966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698毫米(198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730.7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7月最多。

水文

通川区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最大河流为州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罗江镇、北外镇、东城、西城、朝阳街道办事处,至西外镇龙家庙村出镜。通川区境内长34千米,流域面积388.2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92.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6米,河滩21处。主要支流有明月江、双龙河,另有38条溪流分布于沿河流域。有中型水库莲花湖水库,有效库容67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05年末,通川区土地总面积88823.61公顷,其中一级类土地农用地面积70770.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68%;建设用地总面积802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4%;其他土地面积10023.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28%。农用地面积70770.8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572.6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1.04%,占农用地面积的38.42%;园地面积661.61公顷,占土地面积的0.74%,占农用地面积的0.93%;林地面积32240.64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6.30%,占农用地面积的45.56%;其他农用地面积10296.32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1.59%,占农用地面积的15.09%。建设用地总面积8029.5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692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90.50%(其中城市用地3025.6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3899.37公顷,采矿建设用地面积341.64公顷);交通水利用地562.9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7.01%;其他建设用地199.9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2.49%。其他土地面积10023.06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438.08公顷,全部为河流水面;自然保留地面积8584.98公顷,其中荒草地和裸地。

矿产资源

截至2017年末,通川区境内已探明煤储量6000万吨,可利用砖瓦用页岩625万吨,建筑用砂岩950万吨,建筑石料灰岩712万吨;境内已查明矿产13种,包括非金属矿产资源10种,能源矿产3种。有煤、铁、天然气、岩盐、石灰石等地下资源。煤主要分布在铁山背斜轴部,储量6000万吨,煤层一般厚20~90厘米,含固定碳50%~55%,发热量约5500~6500大卡/公斤;铁矿以磷铁矿为主,探明储量17万吨;天然气探明储量150亿立方米;岩盐矿已探明的双龙26号井,共23层盐,盐层矿总厚度210米,C级储量1263万吨,D级储量2.1亿吨;石灰石矿分布于铁山背斜,地质储量6500万吨

人口信息

2019年,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58.29万人,常住人口7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25%。全年出生人口3700人,出生率6.38‰;死亡人口1855人,死亡率3.2‰;自然增长率3‰。[4]

经济概况

综述

2019年,通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再上一个新台阶,达到33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5.8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1.4亿元,增长8.5%。  

2019年,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09.35亿元,增长8.1%,占GDP的比重达到63.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2.07%,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5亿元,下降4.3%;第二产业增加值77.96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24.73亿元,增长8.4%。

第一产业

2019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其中,稻谷1.27万公顷,增长0.7%;玉米0.65万公顷,增长1.7%;薯类1.02万公顷,增长2.3%;油料种植面积0.76万公顷,增长2.14%;蔬菜种植面积1.08万公顷,增长2.62%。  

2019年,全年粮食产量18.54万吨,比上年增加0.27万吨,增长1.5%;油料产量1.9万吨,增长0.67%。

2019年,全年猪肉产量1.73万吨,下降21.3%;牛肉产量0.19万吨,增长5.4%;羊肉产量0.08万吨,增长1.5%;禽肉产量0.62万吨,增长39.4%。全年水产品产量0.65万吨,增长21.9%。

第二产业

2019年,工业增加值64.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见表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3.2%,重工业增长12.6%。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12.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8%。 

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亿元,比上年下降75.40%;实现利税12.28亿元,下降46.59%;资产负债率42%,下降6.7个百分点。   

2019年,全区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48.01亿元,增长31.4%。

第三产业   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其中,国有投资下降1.9%;民间投资增长2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8.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7%。

2019年,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1.8%。商品房施工面积563.4万平方米,增长31.4%;商品房销售面积182.88万平方米,增长0.1%;商品房待售面积1.15万平方米,下降50.1 %,去库存效果明显。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19年,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8.54亿元,增长11.1%,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市第4位。  

2019年,分区域看,城镇市场完成188.51亿元,增长11.8%;农村市场完成0.02亿元,下降99.7%。  

2019年,按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9.72亿元,增长12.3%;商品零售178.83亿元,增长11.1%。  

从限上企业看,通讯器材类增长163.6%、化妆品类增长25.3%、金银珠宝类增长1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3.1%、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2.7%、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增长14.9%。  

201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7699万美元。其中,进口额53万美元;出口额7646万美元;净出口(出口减进口)7593万美元。 

旅游

201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增长26%。其中,莲花湖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凤凰山接待游客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02亿元,增长17%。  

财政和金融  

2019年,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3亿元,占GDP比重为2.8%;地方公共财政支出34.8亿元。  

2019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140.25亿元,比年初增加89.26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住户存款586.93亿元,增长13.8%;非金融企业存款84.79亿元,下降2%;广义政府存款220.49亿元,增长3.7%。人民币贷款余额640.9亿元,比年初增加90.3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住户贷款283.3亿元,增长13.7%。[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9年,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73所。其中小学26所,普通中学35所,普通高等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所,成人高等学校1所。全区共有专任教师7097人,其中小学2642人,普通中学2372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33人,普通高等学校1417人,成人高等学校100人。全年各类学校招生37367人,在校生15.65万人,毕业生33855人;小学招生7995人,在校生47537万人,毕业生8923人;普通中学招生12105人,在校生36353人,毕业生 11107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4491人,在校生13497人,毕业生6032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1523人,在校生31778人,毕业生6966人。成人高等学校招生1241人,在校生4359人,毕业生827人。幼儿园98所,在园儿童2282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体育

2019年,年末全区共有文化艺术馆(站)21个,其中文化馆1个,文化站20个,陈列馆(纪念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33千册。年末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7%和99.7%。

2019年,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馆3个,体育彩票收入1.13亿元,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个。

卫生事业

2019年,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59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个。卫生机构床位583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5735张。全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336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1590人,注册护师、护士2478人。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59‰和5.94‰。  

民生社保

2019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06元,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64元,增长9.3%。其中,工资收入21070元,增长6.3%;经营净收入5596元,增长11.1%;转移性收入8194元,增长15.2%;财产性收入2504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51元,增长8.5%。其中,医疗保健类支出增长22.5%,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增长12.9%,衣着类支出增长3.7%,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7.9%,居住类支出增长7.9%,食品烟酒类支出增长3.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4%。  

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10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工资收入8478元,增长12.9%;经营净收入7479元,增长6.7%;转移性收入2333元,增长15.6%;财产性收入820元,增长2.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583元,增长12.2%。其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增长24.2%,医疗保健类支出增长20.7%,居住类支出增长22.6%,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3.3%,食品烟酒类支出下降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4.8%。  

2019年,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5155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82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4587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365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67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797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7796人。  

2019年,全区共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2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2182张,社区服务设施85个。年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9371人和28176人。

环保节能

2019年,全区当年造林面积333.33公顷,森林面积33402.1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7.62%。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空气达标率为87.1%,完成全年实况目标任务;年末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到100%,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2019年,全社会能耗总量346.66万吨,全区单位GDP能耗为1.2472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4.0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94%。[6]  

交通

交通发达。素有“川东北门户”之称,是川东北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物资集散地。境内有襄渝铁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和达渝、达陕、达万、巴达四条高速公路,以国道210线和省道201、202为主体的国、省、县级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州河航运直通重庆、上海。  

2019年末,全区境内公路总里程156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公里,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41.34亿吨公里,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5.61亿人公里。  

公路

截至2018年末,通川区境内公路总里程1531.3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含高级、一至四级公路)1354.20公里,高速公路44.84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608164万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55810万人公里。年末全区营运车辆数8476辆,出租汽车409辆。境内有襄渝铁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和达渝、达陕、达万、巴达四条高速公路,以国道210线和省道201、202为主体的国、省、县级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州河航运直通重庆、上海。

铁路

地处通川区西外的达州火车站是襄渝铁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三条铁路的交汇点。襄渝铁路纵贯通川区南北,途经7个乡镇,并设有梁家坝、双龙、蒲家3个货站,是通川区沟通成都、重庆和陕西、湖北等省市经济的纽带。达成铁路、达万铁路的建成通车,又形成了横穿通川区的东西干线,与襄渝铁路在通川区共同组成了十字架铁路运输网络,使达州火车站成为四川省的第二大铁路枢纽。

航空

距通川区市中心仅15里的达州河市机场2006年复航,开行了达州至成都、广州航线,大大缩短了通川区与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国外的空间距离。正在规划的达州新机场位于达县与大竹县交界的柏树镇,已于2013年开工,将成为川东北最大的航空港。[7]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张爱萍故居张爱萍将军故居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布局,是我国传统的歇山式全木质结构楼房。房屋共29间,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张爱萍将军早年曾在此生活、学习,开展早期革命秘密活动。

龙爪塔

白塔高29.9米,呈八角锥形,共九级八层,每层高度递减,面积逐渐收缩。塔内有木楼分八层,可扶梯而上。而塔底建筑面积则有57.4平方米,底外周长38米,外直径8.4米,内直径5.6米。每层有砖砌花檐,除底层有一大门外,其余8层均有小窗4扇。塔顶则以铁铸的桃、碗、锅三型部件叠套封闭。

省级

通川区文化馆和达州市中心医院联合申报的传统医药《“蛇难爬”消肿散》入围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申报的传统戏剧《巴渠河川剧艺术》、达川区文化馆申报的传统技艺《黄麻纸制作技艺》等2个项目入围第一、二、三、四批四川省非遗扩展项目名录。

通川区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巴渠童谣、元九登高节等。元九登高节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巴渠童谣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贡献奖。

传统村落

通川区新村乡曾家沟村、檬双乡松坪村、青宁乡长梯村名列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