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通州市最初为长江口海域中几块相邻的沙洲,南北朝中期露出水面,至唐朝末年与大陆接壤。五代时称静海镇,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设立通州,属扬州管辖,下辖静海县海门县。于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南通市通州区。[1]

目录

历史改革

通州最初为长江口海域中几块相邻的沙洲,南北朝中期露出水面,至唐朝末年与大陆接壤。五代时称静海镇,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设立通州,属扬州管辖,下辖静海县和海门县。宋朝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改名为崇州,又称崇川。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又仍改称通州。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改设静海郡,不久又改名为通州。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升格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仍称通州,归扬州路管辖。明朝洪 武元年(公元1368年)废除静海县,通州直接管辖静海以及海门县和崇明县,属扬州府。洪武九年,崇明县划归苏州府。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属江南省扬州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起属江苏省扬州府。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因海门江岸坍塌入长江,改海门县为乡,并入通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南通县,属江苏省。

1949年2月2日,南通县解放,城区及港闸等地设置南通市,南通县政府移驻金沙镇,属南通专署管辖。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南通县属南通市管辖。

1993年2月,南通县撤县改市,称通州市。

2009年7月2日,通州市撤市改区,称南通市通州区。

行政区划

2002年,通州市辖23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376个村,52个社区,5个农场,总面积1351平方公里,总人口128.13万人。

2008年2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将川港镇与姜灶镇合并设立川姜镇。原川港镇管辖的八字桥、安东、南兴、大成、保通、通海、竖积洪、培德8个村整建制划归张芝山镇管辖。原姜灶镇管辖的董家埭、利民、周照港、正场、民平5个村整建制划归先锋镇管辖。同年2月21日,全区进行了村(社区)合并调整,原376个村、58个社区合并调整为207个村、63个社区。12月,撤销三余镇团结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通州滨海工业区团结社区居民委员会。截止2008年年末,全区共设19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07个村,63个社区,5个农场。

地理

通州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濒长江,与苏州隔江相望,和上海灯火相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区政府设在金沙镇。

通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土地肥沃,高程一般在3.8~4.5米,近海最低处为2.2米。海岸长16.27公里,江岸长15公里。

通州地处北亚热带,寒暑变化显著,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裕,雨水丰沛。[2]

经济

200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656元。在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中排名73位。

通州市是中国出口商品综合生产基地之一,是优质粮棉油、多种蔬菜和蚕茧、薄荷、灵芝等特种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56万多亩江海滩涂是盛产干贝、鲥鱼、紫菜等特种养殖业,也是全国唯一的泥蚶苗种基地。

通州已形成纺织、服装、机械、冶金、电子、建材、医药、食品、饮料等门类的工业体系,是全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3]

历史文化

1940年11月25日,梁灵光在北兴桥接管国民党县政府及县保安旅,12月1日,梁灵光召开各区区长参加的解放会议,正式宣布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梁灵光任县长兼保安旅旅长。提出了新四军团结抗日的立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和实行“三三制”政策“民主统治,澄清吏治”的施政纲领。1990年11月25日,南通县人民政府在北兴桥镇人民政府大院内,建立“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碑体呈步枪对峙形,坐北朝南,占地60平方米,花岗岩质,高3.88米,纪念碑阳刻“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由梁灵光题书,阴刻历史经过,由周一峰撰写。

方言

通州地区方言比较复杂,西部地区主要使用南通话,属于江淮方言的通泰片。东部使用两种吴语,一种是通东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分布在金沙东部地区,和启东海门的通东话连成一片,启海人称江北话,其实并非一般所指的江北话。另外一种是启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分布在通东话的南北两侧,分别和如东东部的启海方言区、启东海门的启海方言区连成一片。市政府所在地金沙所使用的方言金沙话是通东话和南通话的过渡方言,目前暂时归类为吴语。[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