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江千佛岩石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通江千佛岩石窟

中文名: 通江千佛岩石窟

地理位置: 县诺江镇千佛村

开 龛: 663年

终 于: 720年

通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石窟雕凿于唐龙朔三年(663年)至开元七年(719年),前后历时56年。共有造像54龛,造像3000余身,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侧。正面28龛,盛唐雕造;左侧26龛,初唐雕造。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组成。主要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势至、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养人、乐伎等。龛形有方形龛、双重檐龛、拱形龛等;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和镂空雕刻手法。千佛岩石窟规模宏大,装饰华丽,雕艺精细,栩栩如生。既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服饰、美术、彩绘、雕刻、建筑等的珍贵实物资料。特别是高3.7米的七级浮雕佛塔龛和四佛并坐龛,前者人字形直斗重叠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门楣石上的线刻外,是仅有的例证,是研究建筑历史和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该石窟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通江千佛岩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石窟寺及石刻。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县城西郊2.5公里处的诺江镇千佛村,通江至汉中的公路通过岩前。

该建筑系双重檐穿斗式木结构,面阔五间、25米,进深一间、10米,青瓦屋面,四角微翘。千佛岩造像开龛于唐龙朔三年(663年),开元七年(720年)建成,历时57年。共造像54龛,3000余身,题记6幅,碑2通。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崖壁上。正面28龛多为盛唐刻造,左侧26龛为初唐刻造,风化严重。

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窟组成。有拱形龛、方形龛、外方内圆龛等,最大龛窟宽3.7米,高3.3米,深2.2米。造像大如真人,小如手指,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势至、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乐伎、供养人等,雕艺精细,既有初唐时的简约,又有盛唐时的丰韵,是研究唐代服饰、美术、彩绘、雕刻、建筑的珍贵资料,尤其仿西安大雁塔的七级佛塔龛,十分罕见。

石崖上的石佛造像清末民初建有保护性建筑遮盖。从公路至上有四层踏道通往分布造像的石岩,造像被清末民初建造的保护性建筑遮盖,该建筑系双重檐、巴壁式,面阔五间25米;进深一间10米,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四角微翘。

题刻

据石刻题记和有关文献记载,千佛岩造像开龛于唐龙朔三年(663年),终于开元七年(720年),前后历时57年。共造像54龛3000余身,题记6幅,碑2通,分布在崖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侧。正面共有28龛,多为盛唐刻造;左侧共有26龛为初唐刻造,由于在90年代以前没有采取过保护措施,致使大多风化。

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窟组成。刻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世智、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养人、乐伎等。龛窟的主要形制有单层方形龛、外方内圆龛、双重方形龛、方形龛、拱形龛等;雕刻手法有深浮雕、浅浮雕、线刻,部分龛窟的力士还出现镂空的雕刻手法。

千佛岩摩崖造像共有题记6幅:1、“阿弥陀佛,大唐龙朔三季,岁次癸亥元月辛亥朔建;麟德二季,岁次乙丑二月庚辰朔新观音(以下字剥落)”;2、“大唐干封元年四月八日广纳县马明府为夫人□氏敬造”;3、“大唐神龙元年□□□……”;4、“父母及儿亡夫□愿平安发心造观音菩萨□□龛□身并得就□□”;5、“维开元七年六月一日,弟子王珣发心敬造释迦牟尼佛一身,大世智菩萨、观世音菩萨各一身。诸佛证明,愿一切众生长宁授福,志□供养”;6、“河中府西北门外住人雷信夫妇等重妆此。发心功德一堂,乞寿年永固者千秋。时以绍兴八年戊午五月八日庆祝”。碑刻2通,已全部风化剥落,无法辩识。

龛窟

千佛岩造像中最大龛窟宽3.7米,高3.3米,深2.2米,最小宽0.15米,高0.20米,深0.05米。造像大如真人,小如手指,规模宏大,装饰华丽,雕艺精细,栩栩如生。既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服饰、美术、彩绘、雕刻、建筑等的珍贵实物资料。特别是高3.7米的七级浮雕佛塔龛和4佛跏趺并坐龛,前为仿西安大雁塔,其人字形斗拱并重迭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门楣石上的线刻外,是仅有的例证,后者则违反三佛、五佛并座之常规,十分罕见。

保护状况

清末以前,千佛岩以及东、西、北三大龛石窟没有房屋保护,一直裸露在卧龙山上,因而时常遭到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清末才建有面阔五间24米,进深三间12米的歇山式木构庙宇,将这墩大石全部罩于庙内。1956年,卧龙山千佛岩石窟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文革”中遭到破坏,后被取消。虽千佛岩造像的破坏是严重的,但各级政府及权威专家仍给予高度评价及关注。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认定后,再次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至1998年3月,梓潼县文管所对千佛岩保护房进行了落架大修,耗资15万元,保护区面积为6万平方米。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卧龙山千佛岩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完好的有三龛,大部分完好的20余龛。该处造像,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存价值,是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开凿历史

千佛岩石窟所处的卧龙山,传说是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北上伐魏安营扎寨于此,曾赞美此山犹如南阳卧龙岗,故名卧龙山。在卧龙山开窟造像始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石窟刻于卧龙山顶的一墩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大石的四面壁上。大石南面为1000单龛(每排50个,共20排,已毁),加上两侧上下的单龛,总共1003龛,现存造像1138尊,故名千佛岩。由于张献忠入川时怂恿士兵放火焚烧、历史久远石头风化和文化大革命遭破坏等原因,南面千佛岩造像单龛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东龛石窟属唐中期遗物。石窟高2.25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为“东方三圣”。佛高1.3米,座于莲台上,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造像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于佛的两侧,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神态端庄,二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外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刻天龙八部,为浅浮雕。东龛上端有民国六年11月2日(公元1917年)所刻:“中央古物保护委员会示,保护古物严禁重桩”等字。西龛石窟造像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石窟高2.2米,宽2.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2尊,称之为“西方三圣”。龛正中为阿弥陀佛,宝珠型,分四层次。龛的左右分别刻有26个闻法菩萨,合为52数,均呈高浮雕。龛门外右臂上有一则贞观八年的造像碑记,碑首题:“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邓元觉书,作龛及镌字杨字尚”,碑末落款“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碑的下半部有52个出资施主。 北龛石窟高2米,宽1.9米,深0.9米,共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华严三圣”。佛高0.9米,面部丰满,微露笑意。该石窟位于县诺江镇千佛村,开龛于唐龙朔三年(663年),终于开元七年(720年),前后历时57年。石窟共54龛3000余身,规模宏大,年代久远,历史厚重。其造型优美,雕刻精细,线条流畅,装饰华丽。既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建筑、雕塑、彩绘、服饰、音乐、舞蹈、佛教等珍贵的实物依据,又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该石窟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价值

千佛岩石窟菩萨塑造上既有丰富的生活基础又有超凡的想象力,形象丰满,刀法流畅,石窟神像传说与宗教故事相映生辉,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据梓潼县资深文管干部介绍,石窟菩萨形象及其情感构造十分独特,不仅创造了柔曼的身姿,而且生动表露了恬淡超脱丰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反映了唐代初、中期石刻造像艺术水平,对中国晚期石窟与佛教艺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史学和艺术价值。剧受聘于梓潼县文管所守护石窟的当地村民秦玉胜介绍,千佛岩石窟虽然还不是风景名胜区,但石窟的造像艺术水平已经受到国内石窟艺术家、考古学家和日本、美国等国考古学家的青睐。2005年9月,日本考古学家还在“西方三圣”右边石岩上发现了新的碑文,来自广元市的文物专家还断言,千佛岩石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艺术水平上,都比广元皇泽寺石窟略胜一筹,堪称石窟艺术精品

参考来源

四川境内最大石窟群广元千佛崖 1000多龛佛像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千佛岩石窟 ,新浪网 , 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