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通济桥 (馀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通济桥 (馀姚)
图片来自wenwuchina

通济桥,又名舜江桥老江桥,是中国浙江省余姚市城区姚江上的一座三孔石拱桥。桥梁始建于北宋,现存桥梁建于清代,有“浙东第一桥”之称。桥梁与北岸的舜江楼形成“长虹腾空,飞阁镇流”的景观,成为余姚历史文化的象征。通济桥于201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介绍

通济桥由知县谢景初为方便姚江两岸沟通而主持建造,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次年落成。当时建成的桥梁为木桥,初名德惠桥。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逃至江南,金军尾随,将德惠桥烧毁,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由知县苏忠复建,此后又毁。至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由县人王籍、王应龙复建,并更改桥名为虹桥。此后,桥梁屡毁屡建,期间曾一度使用浮桥替代。

元代中期,僧人惠兴发起将桥梁改建为石拱桥,但在桥梁完工前圆寂。道士李道宁主持了此后的营建工作,至顺三年(1332年)桥梁完工,取《周易·系辞下》中“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之义,定名通济桥。至万历八年(1580年),南桥孔毁坏,三年后修复。雍正四年(1726年),通济桥崩塌,三年后由闽浙总督李卫主持重建,耗费木桩二千一百余根,铁二千五百余斤,石料值白银近一千五百万两,人工近四万,雍正九年(1731年)建成。

形制

通济桥地处余姚城区姚江上,为古时自甬江至姚江上溯时所能遇到的第一座桥梁,因而有“浙东第一桥”之称。桥梁为陡拱式三孔两墩石拱桥,现有桥梁长43.4米,主跨14.2米,高8.4米,南孔跨径7.6米,高4.9米,北孔跨径8.7米,高4.95米,因桥梁高耸,有“海舶过而风帆不解”之说。桥面台阶两侧有车马道,两端宽中间窄,两端宽6.43米,中央宽5.61米。桥面两侧有石质望柱24根,石质栏板22块。桥顶栏板有莲花浮雕,两旁的四根望柱有石狮,南北坡望柱上刻有莲花座。主跨两侧桥身侧面刻有桥联,东侧桥联为“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西侧桥联为“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2]

保护

通济桥于1981年6月11日被列入余姚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7日与舜江楼一起以“通济桥和舜江楼”的名义被列入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通济桥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梁处于余姚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3]。文物部门多次对通济桥实施检测,并采取措施防止桥上的裂缝进一步扩大。2016年,曾有人驾驶越野车冲上通济桥,引起余姚市民关注,此后肇事者被警方行政拘留

民间传说

相传通济桥使余姚风水上佳,历代官宦辈出。明代余姚出生的阁臣谢迁和邻县慈溪出生的尚书赵文华不和,赵欲破坏余姚风水,因而向皇帝进谗要求拆毁通济桥获得同意。谢迁得知后以“瞒天帐”盖过江面,当赵文华坐船经过时,不知不觉已驶过通济桥,只得拆一座小桥以应付圣旨。

参考文献

  1. 余姚市文保所. 余姚通济桥. 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2020-01-14 [2020-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2.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邵亚辉的引用提供文字
  3. 余姚市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文本. 余姚市人民政府. 2018-09-28 [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