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蘇州市開元寺 |
本名 蘇州市開元寺 類 型 江蘇省 文物保護單位 地 區 江蘇省 列入時間 1956年 |
蘇州市開元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盤門內東大街11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開元寺初名通玄寺,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孫權為乳母陳氏所建。隋開皇九年(589年)吳縣令孫寬廢寺,唐貞觀二年(628年)僧慧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改名。大順二年(891年),孫儒占據蘇州,開元寺被付之一炬。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吳越錢氏遷建開元寺於盤門內現址。
宋至明屢經廢興。清咸豐十年(1860年)又毀於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稍事重修,未復舊觀。無梁殿是開元寺僅存的一座古建築。 中國四大無梁殿之一。無梁殿即藏經閣,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原先供奉無量壽佛,又名無量殿;因為都是磨磚嵌縫縱橫拱券結構,不用木構樑柱檁椽,故習稱「無梁殿」。
布局結構
開元寺,是明代磚木結構建築的典型代表之一。開元寺,殿坐北朝南,兩層樓閣式。面廣七間20.9米,進深11.2米,通高約19米。歇山頂及腰檐敷綠間黃琉璃筒瓦,與清水磚外牆面相映成趣。
南北立面相同,上下各闢拱門五座,門旁砌出半圓倚柱,上下各六根。東西山牆樓層正中各闢券窗一扇。樓層明間南北拱門上方各嵌漢白玉橫額,分刻「敕賜藏經閣」和「普密法藏」。閣內上下層各分為三大間,原先樓上藏經,樓下供佛。梯級砌在東山牆夾層內。樓層四壁鑲嵌明代章藻手書《梵網經》和《華嚴經》石刻。明間不用拱券,改以疊澀收斂至中央,四隅以斗拱承托八角形穹窿藻井,堪稱明代磚構精品。
興盛時期
磚券結構殿閣盛於明代,在現存同類建築中,開元寺無梁殿規模並不算大,而以結構和細部手法精緻取勝。如底層倚柱磚雕須彌座,上下檐垂蓮柱、雀替、華版、額枋、斗拱,樓層平座欄杆、斗八藻井,殿頂琉璃游龍花卉脊飾等,無不工細精巧。整座殿閣於宏偉莊重中有玲瓏華麗之致,反映出明代蘇州建築技藝的高度水平,故有「結構雄傑冠江南」之譽。
文物保護
開元寺,因「閣頂久經燥濕寒暑,滋長頑木,糾蔓蔽障,日漸侵損」,清道光九年(1829年)曾加重修,當年潘曾沂撰、梁章鉅書《吳郡開元寺重修藏經閣記》石刻猶存。
開元寺,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後,先於1957年修配樓層平座欄杆、上下檐垂蓮柱,並維修屋頂,又於1961年掀瓦拔樹,修復屋面,1975年以後平均每隔三四年就要作一次同樣的小修。此外,開元寺曾經還有一座普同塔在開元寺無梁殿附近。又稱普照塔。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仿印度窣堵波式,略似金字塔形,為四面五級實心磚塔。下承石砌基座,上以石制塔剎結頂。青磚塔身每層有短檐,四壁辟龕嵌石雕佛像。通高十餘米。
1963年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67年全部拆除,除骨灰外未發現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