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逢入京使》 | |
---|---|
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 |
《逢入京使》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名篇之一。此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
詩文語言樸實,不加雕琢,卻包含着兩大情懷:思鄉之情與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融,真摯自然,感人至深。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於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作品原文
逢入京使[1] 作者: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原文解釋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想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詞句注釋
⑴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⑵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⑶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這裡是沾濕的意思。
⑷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干,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着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胸襟,柔情與豪情交織相融,感人至深。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名家點評
鍾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
唐汝詢評曰:「敘事真切,自是客中絕唱。」(《唐詩解》)
徐增評曰:「『馬上相逢無紙筆』,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關故妙,若在近處則不為妙矣。」(《而庵說唐詩》)
吳昌棋評:「其情慘矣,乃不報客況而報平安,含蓄有味。」(《刪訂唐詩解》)
劉熙載評:「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藝概·詩概》)
沈德潛評:「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 。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參,是唐朝邊塞詩人,享年約55歲,天寶進士,其詩與高適齊名,長於七言歌行。出生於官僚家庭,父親任州刺史,但是父親的去世,使家族開始衰落,所以早年貧苦,從兄就讀,縱覽史籍,遂有天寶進士,後來從軍邊塞,由於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感受。所以對邊塞的景色和戰爭描寫壯觀,瑰麗。從軍多年之後,從詩風上能看出來,岑參浪漫色彩少點,壯麗的邊塞風光多一點。
我們都知道岑參是邊塞詩人,除了邊塞以外還有感嘆身世、曾與答於朋友的詩、山水詩等。所以他的詩具有多方面的。所以也可以考究一下他的其他詩作,從中能了解到出塞之前的最求與心性。他的詩意境新奇,這裡可以看出出塞前,岑參過得還算閒適。出塞後,就多了瑰麗之色。
一般環境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心境的變化。可能有好影響,也有壞的影響,更甚至讓詩風大變等。古人抒發情感常用的就是吟詩作賦,把自己的所想,所看,所思記錄在他們的詩歌當中,如遇大的變故,詩風也會有很大的變化,岑參亦是這樣,之前描述的都是閒適的生活,而後描寫的都是邊塞生活,他的詩得到了開闊。並且雄壯,大氣,瑰麗成為他邊塞詩的主要風格。也許環境的變化能讓人成長,能讓你學到之前沒學到的東西。所以岑參的詩才變的開闊,就像成長了一樣。
在外久了,不免就會思念家鄉,所以岑參的詩也有懷念家人,思念家鄉的詩。如果你讀過很多詩歌,一些邊塞詩就會抒發想念家鄉和有家不能回的無奈,還有一些想念親人和想要建功立業的急迫心情。人生在世,有人圖一生平安,有人圖功名利率,有人圖親情等等。人活在世上就有所求。岑參所求,在他的詩中就會發現。
在安史之亂後,他的詩風有些感傷和感慨,比起邊塞詩就有些遜色了。在此期間的詩多了憂鬱,少了些浪漫豪情。後來岑參二次從軍,他的詩歌又以抒發報國為主的詩歌,這種跟高適相像。所不同的是他多描寫了邊塞風光,而高適描寫有同情士兵的詩。這主要是兩人的出身和經歷不同。 他也會向民歌學習,他所創造的民歌有關的詩歌,流傳很廣,各族人民都喜歡。岑參寫的方面真的很廣,讓我感受到他是那個時代的領軍人物之一,是想當然厲害的任務,咱們在課本里學到很多他詩,雖然不能完全感受他當時寫此詩的心境,但能通過古人的詩,了解他們所生活的時代,也是很好事。[2]
視頻
參考資料
- ↑ 逢入京使 古詩文網;
- ↑ 邊塞詩人岑參心境的幾次變化,從浪漫變的平淡,不再與事與人紛爭 網易號,發布時間;2018-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