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读音;dùn

部首;辶(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五笔86;RFHP

五笔98;RFHP

仓颉;YHJU

笔顺编号;3312 2511 1454

四角号码;3230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9041

,汉语二级字

,读作dùn,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为迁移、离去;引申有逃跑、隐匿、回避、欺骗等意义。《》卦名多将“遁”写作“遯”,“遯”音义同“遁”。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1]

字源演变

遁,形声字。从辵,盾声。盾或以为像执盾以蔽目形。遁本义为迁移、离去。《说文》:“遁,迁也。逃也。”《诗·小雅·白驹》:“慎尔优游,勉尔遁思。”《朱熹集》传:“遁思,犹言去意也。”引申有逃跑、隐匿、回避、欺骗等意义。同“遯”。《文选·张衡〈思玄赋〉》:“文君为我端蓍兮,利飞遁以保名。”旧注:“遁,卦名也。”《》卦名多写作“遯”(遯,形声字。从辵,豚声。豚,《说文·豚部》:“豚,小豕也。从彖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给祠祀。凡豚之属皆从豚。豚,篆文从肉、豕。”甲骨文从月、从豕,金文或又增“又”,《说文》正篆与金文同,小篆省作“豚”与甲骨文同。汉以后省“又”。遯本义为逃遁。《说文》:“遯,逃也。”《礼记·缁衣》:“则民有遯心。”郑玄注:“遯,逃也。”《尔雅·释言》:“逊,遯也。”郭璞注:“谓逃去。另引申有隐退、离开、迁移等意义)。遯音义同遁。

说文解字

迁也。一曰逃也。从辵盾声。徒困切

注:𨔡、𨙆、𨘹,古文遁。

说文解字注

遁,迁也。此字古音同循。迁延之意。凡逡遁字如此。今之逡巡也。仪礼郑注用逡遁十有一。一曰逃也。此别一义。以遁同遯。葢浅人所增。从辵。盾声。徒困切。十三部。

康熙字典

古文:𨔡𨘹𨙆

唐韵》《集韵》徒困切。《正韵》杜困切。𠀤音钝。《说文》:迁也。《玉篇》:逃也。《左传·僖二十八年》:曳柴而遁。

又《广韵》:隐也,去也。《诗·小雅》:勉尔遁思。《后汉·郅恽传》:南遁苍梧。

又回避也。《后汉·杜林传》:上下相遁。注:谓上下相匿以文避法也。

又遁甲。《后汉·方术传》:推六甲之隂,而隐遁也。

又《广韵》徒损切。《集韵》杜本切。《正韵》徒本切。𠀤音囤。义同。

又《集韵》七伦切。《正韵》详伦切。𠀤与巡同。《前汉·平当传》:逡遁有耻。

又与逡通。《前汉·贾谊过秦论》:遁巡不敢进。《说文》:亦作遯。

上中古音

参考来源

揭秘:关于奇门遁甲的最完美最原始的解释,什么是奇?什么是遁?

参考资料

  1. 遁怎么读,百度知道 , 2018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