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过度开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过度开发
图片来自bbc

过度开发,又称为过度捕捞,意指可收获的再生资源到达收益递减点,持续过度开发会导致该资源覆灭。本术语适用于自然资源,如:野生药用植物放牧地、狩猎动物、鱼群、森林含水层等。

生态学中,该词描述五个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行为(HIPPO)。[1]生态学家用该词汇来形容人类的收获率是不可持续增长的,其判断标准以自然死亡率与再生产能力两值而定。

在过度捕获状况下,可能会导致该物种数量降至维持物种的水平线以下,甚至可能会造成整个物种绝种。在保育生物学中,该词通常用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前后关系,其中包括因大量采集生物资源或生物体,导致采集量大于物种数量可承受范围。[2]该术语也同样用在渔业水文学、和自然资源管理上,然而在定义上稍有不同。

过度开发会导致资源灭绝,这当中包括绝种;但也有状况是在过度开发下,资源仍维持著可持续性。在渔业中,过度捕鱼一词可代替过度开发,库存管理中以过度放牧代替,森林经营学以过度伐木代替,含水层管理以过度抽取代替,物种监控上则以濒危物种代替。过度开发并不只局限于人类活动,同时也包括外来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例如,外来种过度捕食本土植物动物

历史

过度开发现象自数千年前就已经发生,但直到近几年才受到关注。例如,由夏威夷国王穿著的仪式斗篷均自已绝种的夏威夷监督吸蜜鸟羽毛当原料;一件斗篷需要使用70000只夏威夷监督吸蜜鸟的羽毛。另一个熟知的例子是生活在模里西斯且不会飞翔的渡渡鸟,该鸟并不惧怕人类,又不会飞行,很容易地遭到原住民猎捕。

从最早的时候开始,狩猎一直是人类活动中重要地生存手段。因而过度狩猎几乎占据整个过度开发的早期历史。次级掠食假说试图解释第四纪灭绝事件中,巨型动物的灭绝时间与其他动物相比发生相对较短,这可以从人类迁徙踪迹一窥而知。该理论最有力的证据是,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物种的80%,在人类抵达西半球大陆的1千年里渐渐消失。

另一最快绝种的巨型动物群案例发生在纽西兰,自15世纪开始,生活在纽西兰的十馀种恐鸟遭到毛利人滥捕而大量减少,[3]而第二波灭绝则是在欧洲人抵达纽西兰时。

近期,为解决或减缓过度开发现象,已有如永续性永续发展等理论逐渐出现,并在其馀理论被提及,如可维持产量经济成长深层生态学等。

阶梯效应

过度开发物种可能会导致连锁效应或阶梯效应产生,尤其当栖息地中的顶级掠食者消失更为明显。当顶级掠食者消失后,可能会使下一层被捕食的生物生殖过剩,因而造成更下一层的生物被过度开发而减少,最后可能造成所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并到达绝种的地步。

阶梯效应的经典案例为海獭,从17世纪到1911年时,海獭的毛皮因其特别保暖而珍贵,其获利高达2500美元,因而遭到许多人类猎捕。滥捕海獭的结果,造成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海藻林发生阶梯效应。[4]

海獭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海胆,当海獭因人类滥捕而减少时,海胆数量却发生生态释放现象。大量的海胆过度消耗它们的主食海带,造成海带数量骤减,使得整个海藻林变成贫瘠之地,海床因海带减少而裸露,并被大量的海胆占据。过不久海胆便没有食物来源,而这局部地区灭绝是因为海胆大量繁殖造成的。另外,许多以海藻林生态系为栖息地的物种也因为海藻骤减而产生阶梯效应,继而引发绝种。[5]

1911年,当只有一小群约32只海獭在一个偏僻的山洞活下来时,一项国际条约的签署防止海獭被进一步滥捕。在重重保护下,水獭的数量以倍数成长,重新回到贫瘠的海藻林,并慢慢地恢复海藻林生态系。近几年,由于许多渔场被人类过度开发,虎鲸因食物短缺而开始大量猎食海獭,使得海獭数量再度减少。[6]

参考文献

  1. Wilcove, D. S.; Rothstein, D.; Dubow, J.; Phillips, A.; Losos, E. Quantifying threats to imperiled species. BioScience. 1998, 48: 607–615. doi:10.2307/1313420. 
  2. Elizabeth, Martin; Robert, Hine. Oxford Dictionary of Bi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Holdaway, R. N.; Jacomb, C. Rapid Extinction of the Moas (Aves: Dinornithiformes): Model, Test, and Implications (PDF). Science. 2000, 287 (5461): 2250–2254. PMID 10731144. doi:10.1126/science.287.5461.225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27). 
  4. Estes, J. A.; Duggins, D. O.; Rathbun, G. B. The ecology of extinctions in kelp forest communities. Conservation Biology. 1989, 3 (3): 251–264. doi:10.1111/j.1523-1739.1989.tb00085.x. 
  5. Dayton, P. K.; Tegner, M. J.; Edwards, P. B.; Riser, K. L. Sliding baselines, ghosts, and reduced expectations in kelp forest communities. Ecol. Appl. 1998, 8 (2): 309–322. doi:10.1890/1051-0761(1998)008[0309:SBGARE]2.0.CO;2. 
  6. Krebs, C. J. Ecology 5th. San Francisco: Benjamin Cummings. 2001. ISBN 0-321-042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