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语出《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意思是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有之形可以进入无间隙之中。 中文名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 处 道德经 作者 老子 朝代春秋战国时期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有之形可以进入无间隙之中。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做得到。 [2] 王章海解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如:热量和电磁波γ射线可以在任何坚硬物体的缝隙之间自由驰骋)“无有入无间”---没有形状的真实存在“道能”的现象,可以进入没有空间的实体物质之间。(如:光可以穿透玻璃、磁场可以穿透物体、电可以在导体中传递。所以,这句话是说:道的能量性可以穿透任何物体)“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我就是根据这些知道:人体不消耗体能才是有益与生命的。(这里的无对应上面的无,做对比)“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用太多的语言说教,无为(不消耗体能)对生命的益处,是天下任何一个方法都很少能达到的。(道能功)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原文1)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原文2)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原文3)
注释
1、驰骋:使……奔驰,驱使。 [3] 2、无有入无间:无有之形可以进入无间隙之中。 [4] 或说无形之物可以进入无间隙之物当中,或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 3、希:一本作“稀”,稀少。希及之:帛书本作"希能及之矣",傅奕本作"希及之",今从后者。很少人能认识或做得到。 4、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由于这个;无为之有益,"无为"的好处。我因此知道了"无为"是有好处的。老子的哲学,具有深刻的辩证力量,而他的辩证思维,源于对世界存在方式、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认识。基于这种思想而产主的人生理想、政治主张,便是以退为进,以柔制刚,无为而治。 5、不言之教:不说出来、不发号训戒的教导。这与"无为"是同一个意思。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评析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 [5] ,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 [6]
理解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最柔和的莫过于气,天清地宁之时,谁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谁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却始终默默无闻地发挥着柔和者的本能。当天昏地暗之时,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飞旋怒吼,直冲云霄,以震天撼地之势,折枝断本,甚至于连根拔起;天下最软弱的莫过于水,风平浪静之时,它行走山谷,居低就洼,任人利用。没有人去爱惜它,也没有人去保护它。它始终自然无争地发挥着软弱者的本能。当暴风雨到来之时,它一改往日的平静和软弱,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基倒厦,刷新世界。 水和气是再柔弱不过的了,但是,当它们驰骋天下,摧枯拉朽,涤荡污垢的时候,却充分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这一威力是“强梁”者永远无法阻挡的。 如果说“驰骋天下之至坚”显示了柔弱者的外在威力,而“无有入于无间”则显示了柔弱着的内在威力。钢铁可谓坚硬,可它们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每一个原子之内无不充满了至柔之气;骨、木可谓坚强,可它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内无不充盈至柔之水。水和气无坚不摧,无孔不入,从这里我们才真正认识了柔弱者的巨大力量和作用,明白了“无为之治”即民主法治的好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是老子贵民思想的基础。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的科学,“无为之治”的好处,天下的统治者很少有人认识到,即他们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一思想境界。这说明老子已经深刻洞察了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表明把施行“不言之教”和“无为之治”的治国策略完全寄托于统治者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民要想获得民主和自由,还得依靠自己的力量。 本章通过宇宙生成论揭示了宇宙的根本规律。正告统治阶级不要为了既得利益而对劳动人民实行强权统治,强与弱是可以转化的。老子把弱者比于百姓,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明确表达了老子推翻反动统治还人民权力和自由的强烈愿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天下希及之”,则说明只有人民群众的真正觉悟,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得幸福和自由。 [7]
引语
本章和十二章同样,都是讲人之尊严的,申述“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是谓微明”之术。讲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原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此意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全书之中。他指出,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无法抵挡。“柔弱”发挥出来的作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
- ↑ [饶尚宽.《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106页]
- ↑ [饶尚宽.《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106页]
- ↑ [饶尚宽.《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106页]
- ↑ [饶尚宽.《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106页]
- ↑ | 老子道德经,引用日期2014-12-27
- ↑ | 老子道德经,引用日期2014-12-27
- ↑ | 尚网.2013-1-24,引用日期201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