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道林镇是一座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镇,古为商贾重镇,物阜民丰,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素有"小南京"之称。位于湖南省宁乡市东南部,湘江下游一级支流靳江河穿镇而过,沿岸阡陌纵横,植被丰茂,绿带环抱,麒麟山 、狮子山分立两岸,山水田园景观浑然天成,得天独厚。唐代诗圣杜甫流寓长沙时,曾留下"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等千古名句。旧时境内不仅有"宁乡十景"之一的"石柱书声",还有源自明万历年间的"道林八景"。

镇域交通区位极为优越,G354国道、S219省道、S326省道以及道善、道仙等公路纵横交错,贯穿东西南北;G0421许广高速与S50长芷高速在此交汇,道林互通、南谷互通、花明楼互通均可便捷到达。[1]

目录

简介

词条专区:道林、道林市、道林区、道林古镇、道林社区、金华村、靳水村、善山岭村、鑫星村、华鑫市村、河东新村、龙泉湖村、石金村、道林镇农贸市场、狮子山麒麟山、新埠头水闸、靳江河、石灵桥、石柱书声、宗师庙、道林八景、道林节义祠、谢英、鲁涤平、鲁志吾、陶森甲、鲁实先、周家树、成邦杰、许闻道、许抱凡、罗裕庭、崔合美、蒋沛昌、黄立隆、黄湘南、黄本骐、黄本骥、黄之瑄、黄本龄、周达武、罗裕庭、陈敦和

专家论述

道林,由春秋古国--道国而来,因"道人之林"而得名。

道林古时水运昌盛,曾有过"风帆招招,商贾云云,店铺连连,人潮拥挤"的繁华景象,历史上以"商贾重镇"著名,素有"小南京"之称。唐代诗圣杜甫流寓长沙时,曾留下"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等千古名句。

道林人文底蕴深厚,相传宋处士谢英因不满奸臣秦桧当权,不仕而隐读,以林抱道,取名道林;卒葬于此,遂地以人名,名传千载至今。

道林

《〈 嘉庆志〉、〈同治志 〉》载:道林,在县南七十里。宋处士谢英隐居处,卒即葬焉,以英抱道,名道林。有市,距湘潭、善化两邑界。当各县查缉窃贼严紧时,多窜聚此地,出没无定。本处居民绅士呈官,竭力捕逐,遂得无患。

古邑铺市

道林市,旧"宁乡铺市"之一,街区倚山傍河呈带状分布。市中商铺云集,庙宇众多,香火鼎盛。

《崇祯府志》载:道林市,县南七十里。通湘潭大道,原有公馆铺递。

《嘉庆志》载:道林市,在县南八十里。市西为半边街,街中有王灵官殿,又有古屋,砖石犹存。水陆俱通湘潭,贸易较盛他处,出曲酒甚佳。《同治志》载:道林市,在县南九十里。市西为半边街,中有王灵官庙,又有古楼。水陆俱通湘潭,贸易较盛他处,出曲酒(详:水类)。道光戊申(1848),邑绅周含万独修市中石路里许。咸丰辛酉(1861),监生蒋廷桢募修上下两头石路,共八里。《民国志》载:道林市,在靳江北,距县九十里。分上节、下节、半边各街。水陆俱通湘潭,贸易较胜他处,全市商店百余家。道光戊申(1848),里人周含万独修市中石路里许。

建制沿革

(元代)

元朝初期,宁乡县属潭州路;天力二年(1329)三月初九,改属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宣慰司天临路。

(明代)

宁乡县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道林镇隶属秀士乡。

明嘉靖《长沙府志》载:明代宁乡县有五个乡,分别名为释褐乡、崇德乡、浮丘乡、温泉乡、秀士乡。其中,秀士乡,以宋处士谢英故里而得名。在县东南九十里,领四都、里。如:秀士乡谢英里十区宗师庙南狱大王杜家坪即为今天的宁乡市道林镇华鑫市村杜家坪组。(出处:源自明代《宁乡夏氏族谱》)

东湖塘镇

(清代)

宁乡县清属湖南省长沙府。道林镇、大屯营镇隶属石柱四都(宁乡四都/宁邑四都)。

宁乡,古有六十七都;明末,凡十七都二坊。

顺治十一年(1654),并十七都为十都,即:狮顾一都、飞凤二都、玉潭三都、灵峰四都、汤泉五都、石柱六都、天马七都、楼台八都、香山九都、沩山十都。

乾隆二十年(1755),因二至九都"都名"与所在"地名"不符,依次进行改名,全县仍设10都,下设121区,436团。即:狮顾一都、龙凤二都、洋泉三都、石柱四都、石潭五都、望北六都、汤泉七都、柳林八都、罘罳九都、沩山十都。其中,"都"下辖"区",以数字序号命名;"区"下辖"团",以地名命名。

石柱四都

旧志:并五十八都、六十一都、六十三都、六十七都为灵峰四都。查"灵峰"在县东三十里,系一都之地,又名道山;而"石柱"正在四都,今定为石柱四都。《民国志》载:东自烧汤河,西至光明山;南自丁凌塘,北至宗师庙。东西约五十里,南北三十余里。其山曰麒麟,曰石柱,曰高露。其水曰靳。其市曰道林。凡十区二十八团。

丁凌塘

《民国志》载:元季寇乱,生员丁九如、凌之任,共结寨自守,故名丁凌塘,又名丁凌寨。

(民国)

道林镇,民国时期隶属麟峰乡。

民国元年(1912)2月,改"都区制"为"镇乡制",全县将清代10都调整为5镇7乡1城区,下辖区、团、牌。其中,四都石柱改为高露乡(大屯营镇)和麟峰乡(道林镇)。

宁乡县,民国三年(1914)属湘江道;十一年(1922)直属湖南省。

民国十五年(1926)7月,县农民协会废5镇7乡,分全县分为21区、560乡。

民国十六年(1927)7月,全县恢复原建制。

民国二十一年(1932)8月,废5镇7乡及其辖区,全县分为区,以数字序号进行命名,下辖46个乡和1镇。其中,第二区统原有高露、麟峰、石潭、芳储四乡,公所入靳之双江口;二十五年(1936),迁黄田港。析区域为石柱、高露、靳源、古楼、石镜、盘泉、西冲山七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春,废团牌制,新编保甲,全县共分885保、8782甲。其中,高露乡辖11保,麟峰乡辖18保。 民国二十七年(1938)8月,全县撤区并乡,并45乡为25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属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二十九年(1940)改属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1月,将25乡调整为20乡、1镇。

民国三十年(1941)2月,撤销区立5所高等小学校,于21个乡镇各设中心小学1所 。

民国三十二年(1943)6月28日,析麟峰乡十三保的丁凌塘归湘潭县云湖桥镇天星村(今属黄金村)。

民国三十四年(1945)3月,鲁志吾任麟峰乡副乡长、代理乡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扩并保甲,普查户口。全县设340保、5634甲;10月,始办国民身份证,次年11月结束。

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全县设335保,4936甲 。其中,高露乡辖14保,麟峰乡辖19保。

民国三十八年(1949)8月8日,宁乡解放;8月26日,中共宁乡县委成立,李瑞山任书记;8月27日,宁乡县人民政府成立,张继源任县长,宁乡归属益阳专区管辖;9月8日,全县划分为10个区,设立区公所,区以下沿用保甲制;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3月,县农民协会成立;8月,废保、甲,置乡、村。全县共分为11区、229乡,4街、1452村。其中"一区"驻地石家湾,辖区为原来的高露乡(大屯营镇)和麟峰乡(道林镇)。

1952年,全县除城关区外,其他10个区每区划分为两个区,共划分为21个区,仍用数字序号命名。其中,一区区址石家湾,二区区址道林。11月20日,宁乡县归属湘潭专区管辖。

1954年5月,复改为区 。

1955年7月,全县共分18个区、302个乡、2个镇。

1956年6月,撤区并乡,全县辖61个乡和1个镇。其中道林辖三仙坳、石家湾、道林、善山岭4乡。

1958年9月30日开始,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新建17个人民公社,下辖183个大队,1980个生产队。其中,道林设道林公社。

1959年4月,全县调整为372个大队、2311个生产队。

1961年8月24日,恢复区镇建制,调整人民公社规模 。全县设16区1镇,公社由17个调整为72个。其中,道林设道林区,下辖道林、善山岭、石家湾、三仙坳4个公社,59个大队,1529个生产队。

1962年12月5日,宁乡县复属益阳专区。

1969年12月,全县共分为12区1镇,下辖74个人民公社。其中,道林区驻地刁子塘。

1983年7月1日,宁乡县归属长沙市。

1984年5月,全县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建制,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5年6月,析道林乡部分地增置金华乡。

1990年,全县划分为12区1镇,下辖72个乡和1个区级镇、4个乡级镇,914个行政村,12420个村民小组,16个居民委员会,98个居民小组。其中道林区下辖道林 、金华 、善山岭 、石家湾、三仙坳5个乡,59个行政村 、832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委员会。

《宁乡县志》中的1990年行政区划表 1993年10月,撤销道林乡恢复"道林镇"。

1995年5月26日,宁乡县召开撤区并乡大会,全县撤销12个区公所,将原77个乡镇并为32个乡镇,即15乡17镇。其中,新道林镇由原来道林镇 、金华乡 、善山岭乡合并而成,全镇下辖3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

1998年9月,区划调整,全县共分35个乡镇(其中17个镇、18个乡,含3乡1镇办事处和保留原建制的3乡),915个村,12个居委会。

2004年底,宁乡县进行村级区划调整,全县行政村由2002年的908个调整为392个,40个居委会调整为33个社区。其中,道林镇由原37个村(社区)合并为15个村(社区)。

2011年,全县调整为33个乡镇(21个镇、12个乡),下辖375个村,47个社区。

2015年底,全县部分乡镇及村级区划调整,全县有4个乡、21个镇、4个街道,辖364个村民委员会、54个社区居委会。其中,道林镇由原15个村(社区)合并为9个村(社区)。

2017年4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宁乡县,设立县级宁乡市,由湖南省直辖,长沙市代管;12月3日,宁乡市成立大会举行,宁乡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将相继揭牌。

2021版宁乡市行政区域图

行政区划

1995年至2004年底

辖:道林居委会(道林社区)、道林村 、天龙村 、骑龙村 、金狮村 、龙塘村、洪江村 、福星村 、共同村、成德村、港口村、西塘村 、林塘村 、河清村 、荷花村 、石壁垅村 、狮子山村 、清水村 、新湖村、大界村、莘田湾村 、金华山村 、歧界村 、石坝寺村、汤家塘村 、人字冲村 、善山岭村、烧汤河村、尹家垅村、枫林村 、清湖村 、双武村 、田心村、乌石村、苏光村 、双雄村、长宁村

2005年初至2015年底

辖:道林社区 、奇石村、金华村、靳水村 、富豪村 、河清村、烧汤河村 、启仁村 、垅枫村 、善山岭村 、鑫星村、华鑫市村 、天石村 、清石村、盘龙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道林镇位于湖南省宁乡市东南部,地理座标介于东经 112°39′-112°47′,北纬 27°55′-28°06'。东及东南邻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南接湘潭县云湖桥镇,西与花明楼镇(西北)、大屯营镇(西南)交界,北与岳麓区莲花镇,含浦街道干子村(东北)毗连 。东西最大跨度14.482公里,南北纵长19.885公里。

地形地貌

道林镇属丘陵地带,地势西北与东南较高,中部为冲积平原。其中,西北以丘陵、山地为主;东北、东南以丘陵为主。境内山脉众多,山脉均属于衡山余脉。衡山山脉自岳麓山西来,由黄茅大岭延伸入境。境内最高峰为黄茅大岭,海拔409.96米。

水文特征

靳江河,俗称靳江或靳水,古称"瓦官水",为湘江下游一级支流,以"水急滩多"著称。早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曾记载。《水经注》曰:"湘水又北,左会瓦官口水,湘浦也。"据考证,古代这里曾是烧制砖瓦的集中地,政府在此置有瓦官,故名"瓦官口水"。

靳江河发源于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状元村,由多道山水"积水成溪",经宁、湘边界状元塔入宁乡市东湖塘镇麻山村。靳江河自西向东流经宁乡市东湖塘镇、花明楼镇、大屯营镇、道林镇等地,经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长沙市岳麓区含浦街道、学士街道、洋湖街道、岳麓街道,然后于长沙岳麓区的柏家洲附近汇入湘江。靳江河主河道流经道林镇境内12.530公里,途经道林社区、靳水村、河东新村、龙泉湖村。在上游靳水村季鱼组修建有新埠头水闸及水利发电站,于下游龙泉湖村烧汤河组出境,沿途有水量较大的烧汤河水、烧汤坝水、港口河水、和尚桥水、边山坝水、竹山坝水等干流以及若干小支流汇入靳江河主河道。

气候特征

道林镇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比较强烈,冷暖空气的交替比较明显。特点为四季分明,水热充足,寒冷期短,炎热期长,寒潮频繁,回暖较早,秋季气温呈阶段性急降。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无霜期275天,年平均降雨量1384.2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81%。由于土 、光 、热 、气 、水等条件优越,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

自然灾害

1954年7月18日,山洪爆发,房屋被毁,全县71个乡受灾;同年12月,连降大雪,遍地冰冻。

1955年3月12日,宁乡遭受大风袭击,倒塌房屋多间,全县203个乡受灾。

1963年5月8日,普降暴雨,山洪爆发,全县74个公社受灾。

1964年7月24日,狂风袭击道林 、坝塘 、双江口等区的11个人民公社。

1966年9月,秋旱,全县有41万亩晚稻受灾,其中7万亩失收。

1969年7月,暴雨成灾,为宁乡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全县74个人民公社和城关镇受灾。

1990年6月6日至6月16日,全县连降三次暴雨,靳江河沿岸农田被淹,民房进水。

1994年5月1日,突降暴雨,降雨量达59毫米,风力九级。

1995年6月22日至26日,连降暴雨,靳江河两岸受灾。

1998年,气候反常,暴雨成灾,各乡镇引发罕见洪涝灾害。

2008年冬,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积雪严重,供电线路受损致使大范围停电。

2010年6月19日,暴雨致使山塘、水库、靳江河水暴涨,低洼处被淹。

2011年1月1日开始,全县出现大范围长时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

2012年7月16日,普降暴雨,多处受灾,民房进水,农田被淹。

2013年5月14日,迎最大暴雨,降雨量达140毫米,导致道林镇9处堤坝损坏,长度达500米,紧急转移村民76名。受灾人口达400人,倒塌房屋21间,无一人死亡或失踪。

2015年6月21日,大水,靳江河水齐堤,低洼处河水倒灌。

2016年7月4日,大水,沿江部分农田及房屋进水;7月18日,持续强降雨,致使河水暴涨漫堤,致使靳江河沿岸农田及房屋悉数被淹。

2017年6月24日,暴雨倾泻而下;6月25日,河水漫过河堤,低洼处一片汪洋;6月26日雨停,洪水开始缓慢消退。此次洪灾,道林镇受灾人口11000余人,倒塌房屋28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990亩,公路中断17条次,损坏堤防500余米;6月29日开始至7月2日凌晨,风雨交加,暴雨持续不断,导致河水暴涨,遭遇六十年一遇大洪水;7月2日上午八点,阳光普照,洪水开始消退,至傍晚时分,已回落到正常水位。此次累计降雨量超300毫米,超历史同期水位1.2米,集镇水位最高达到了3米,全镇受灾人口达2.23万,房屋倒塌959间,农作物受损2.1万亩,烟叶受灾2156亩,道路损毁20.4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人民币。

7月10日,洪灾过后,大范围连续出现四十多天高温酷热桑拿天,导致洪灾过后出现旱情。

资源条件

道林镇素有"耐火材料之乡"的美誉,其境内矽砂、白云石、海泡石、镁质泥等特种稀有非金属矿藏丰富。其中海泡石的精深加工项目尤为突出,该镇境内的海泡石储藏丰富,品质较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生产的海泡石粉已广泛用于复合肥、饲料、铸造、电焊条、橡胶、钻井、药物、美容、陶瓷等方面的粘合、稀释、补强。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将海泡石进行科学的精细加工,可更好的发挥其吸附、催化、流变、抗盐、脱色等特性,加工的效益将呈数十倍的增长,前景十分广阔。

道林镇还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是历史著名的粮油丰产区,道林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黄土地上大写风流。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适时制定强力推进"特色强农" 战略,不断在"突出产业特色,巩固产业基础,打造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上下功夫,形成了奶业养殖、瘦肉猪养殖、花卉苗木栽培、烤烟生产、米业加工等成本低见效快的特色产业,推动地方经济滚动式发展。

享有天然淡水养殖场之称的靳江,是湘江下游的一级支流、四季不断流。横贯道林镇境内十余公里,现在利用靳江淡水网箱养殖所占水面仅靳江的四分之一,此外还有上万亩山塘、水库水面,年可产各种名贵鱼3000吨。

道林镇有水田5万亩,山地8万亩,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水匀称,可建立面向长株潭市场的大型无公害蔬菜基地。

人口数据

1990年,总人口100495人(注:含同属道林区管辖的石家湾乡 、三仙坳乡)

2000年,总人口54500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05年,总人口53971人

2010年,总人口55391人,出生572人,死亡325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3年,总人口55905人,出生771人,死亡417人

2014年,总人口56302人,出生700人,死亡434人

2015年,总人口56618人,出生758人,死亡492人

2017年,总人口58823人(2017年) 。

2018年,总人口59447人

民族特色

道林镇主要民族以汉族为主,占全镇总人口98%以上。

特色美食

自古以来,在民间,家家户户就有制作传统美食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比如甜酒(醪糟)、猫鱼(腐乳)、鲊鱼、鲊鸭……等一些列地地道道美食。

酸枣片

酸枣片,又叫酸枣糕。道林民间都有制作酸枣糕片的传统习惯,早在清朝就已广为盛行。其加工工艺及食材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改良,味道也呈多样化趋势。

制作酸枣糕片的主要食材有南酸枣肉、南瓜或红薯、紫苏叶、红辣椒、白芝麻、食用盐、白糖、甘草粉。还可以根据不同喜好,不同口味,往里面添加糯米、藠头、陈皮等食材。

加工方法

先将南酸枣洗干净,倒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将其煮沸至皮开肉绽,再捞出,滗干水分。在煮南酸枣的过程中,准备好其它所需食材,如新鲜红辣椒洗净剁碎备用,紫苏叶洗净备用;

将煮好的南酸枣倒入钵里擂烂,捡去肉里面的核,再将紫苏叶和剁碎的红辣椒连同南酸枣肉一起搅拌,擂成泥状,撒上适量食盐腌制一晚上;

将南瓜或红薯削皮洗净切片,加水煮熟,再将腌制好的南酸枣肉倒入锅中,加白糖,一同搅拌,将其擂成泥状,冷却备用;

准备好干净的塑料膜铺在桌子上,将擂成泥状的南酸枣肉均匀摊在上面,烫成一块块,大约厚0.2厘米左右,之后撒上芝麻和甘草粉,在阳光下暴晒,直至两面都晒干;

将晒干水分的酸枣糕片,放入锅中,隔水蒸;

将蒸好的酸枣糕片,放在阳光下继续暴晒,直至完全干燥,然后密封收藏即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