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江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江镇,隶属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位于遵义市道真自治县南部。东与隆兴镇相连,由南而西与正安县接壤。西北与平模镇毗邻,东北与上坝土家族接界。驻地三江。总面积74.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0公顷。辖3个办事处,12个村,107个村民组;1998年末12073人,其中农业人口11578人。农业总产量1793万元,粮食总产量5219吨,烤烟产量278吨。出栏生猪5465头、牛144头、羊508只。存栏生猪10037头,牛2998头、羊2134只。全年财政收入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80元。有乡镇企业428个,从业人员1325人,年产值950万元。
镇属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1911人。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和石棉。年产煤10500吨;云峰的石棉,工业品级6级。油桐、乌桕为主要特产,油桐籽年产量185吨。 [1]
中文名称: 三江镇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地区: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
下辖地区: 辖3个办事处,12个村
政府驻地: 三江
电话区号: 0852
邮政区码: 553600
地理位置: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自治县南部
面 积: 74.95平方公里
车牌代码: 贵C
地理环境
三江镇位于县城西南部。东与隆兴镇相连,由南而西与正安县接壤。西北与平模镇毗邻,东北与上坝土家族接界.驻地三江。镇内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420米,立体气候明显。
人口民族
三江镇总人口12073人,其中农业人口11578人。
自然资源
三江镇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和石棉。年产煤10500吨;云峰的石棉,工业品级6级。油桐、乌柏为主要特产,油桐籽年产量185吨。
基础建设
开展小城镇建设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农推站、邮电支局、信用社、烟叶站、卫生院以及镇等办公楼、职工宿舍楼、希望小学。硬化过境公路街道路面,新建街道宽20米、长200米,安装了街道路灯。
经过年年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全镇78%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各办事处均建有-地面收转站,相继有台湾、山东、重庆、正安等地的客商前来投资兴办企业。随着河滨大道、畜禽专业市场、煤炭专业市场的修建的大河坝、瓮清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以更加优美、洁净、舒适的环境,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宾。
.三江为南上遵义、贵阳必经之路,有省道遵尖公路通境内。开展小城镇建设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农推站、邮电支局、信用社、烟叶站、卫生院以及镇等办公楼、职工宿舍楼、希望小学。硬化过境公路街道路面,新建街道宽20米、长200米,安装了街道路灯。
经过年年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全镇78%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各办事处均建有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相继有台湾、山东、重庆、正安等地的客商前来投资兴办企业。随着河滨大道、畜禽专业市场、煤炭专业市场的修建的大河坝、瓮清等旅游资源的开发。
经济建设
三江镇境内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420米,立体气候明显,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镇有草山、草坡3万余亩,有利于畜牧业发展;三江白水桃、橘子远近闻名;水利和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有宽松的投资环境可助客商长足发展。新农村建设、花椒产业初具规模,S207省道“百里绿色长廊”三江段打造初见成效,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日臻完善,以水、电、路、讯、视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全镇上下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扶贫开发
一是着力宣传引导。张贴宣传标语15幅,召开群众动员会80余场次,广泛宣传花椒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种植技术等,积极引导群众种植,形成全镇整体推进之势,全力打造“花椒之乡”。
二是注重基地建设。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与600余户农户签订了25年的长期合作协议共办花椒基地。在群乐村和三江村建成“九叶青”花椒育苗基地两个,面积近100亩,预计出椒苗800万余株,将供应全县近8个乡镇种植。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2008年以来,积极对接上级政策,共向上争取项目扶持资金35万元,镇政府安排财政资金15元,用于扶持花椒产业发展。
四是强化技术培训。坚持“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相结合,邀请专家为椒农作技术指导和培训80余场次,组织6次200余人到重庆市等地考察学习,努力提升花椒种植技术水平。
旅游景点
仙女洞
仙女洞位于仙女洞自然保护区内的芭蕉山东北坡,距县城约60公里,下临梅江,为石灰岩溶洞。上、中、下三洞高低错落,景色各异。下洞濒临江岸,洞口宽敞,有一高10余米的钟乳石柱,状似仙女亭亭玉立。中洞海拔700米,距下洞高约220米,洞口高3米,宽6米。上洞海拔1050米,洞口时有云雾缭绕,相传洞中藏有兵书宝剑。
梦幻天城石林
梦幻天城石林离道真县城38公里,邻道南公路500米处,与金佛山、仙女山相邻。距南川50公里,重庆130公里。石林占地面积2000余亩,核心景区400亩。石林属奥陶纪喀斯特地貌,由出露在地面的石灰岩构成大小约100余处星罗棋布、各型奇状的奇石,高大壮观、错落有致。
石林中还有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树黄袍树,四季葱郁,与石林奇观交相辉映,仡佬族古老的“天城”民间传说,五彩缤纷的仡佬文化融入其中,构成一幅幅浑然天成的仡佬民族风情画卷。
民俗文化
傩戏
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各地的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