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隆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達隆寺 |
---|
|
達隆寺,又譯「達龍寺」,藏語稱「達隆貢巴」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林周縣旁多鄉,是一座藏傳佛教達隆噶舉派寺院,也是達隆噶舉派的祖寺。
介紹
「達隆」為地名,舊譯「達壟」、「達龍」、「答籠」、「打隆」等等。在西藏,稱作「達隆」者有兩個地方,一個在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林周縣境內,為彭波的達隆地方,一個在今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浪卡子縣境內。帕木竹巴·多吉傑布的弟子扎西華在今林周縣境內的達隆地方創建了「達隆多吉典寺」,簡稱「達隆寺」。因位於拉薩以北,故又稱「羌達隆寺」。由此發展的教派稱「達隆噶舉」,扎西華本人也因此而被稱為「達隆塘巴」。 達隆噶舉派是帕竹噶舉派八小支中影響較大並且流傳至今的教派之一。達隆噶舉派有兩大傳承系統:彭波的達隆寺的達隆噶舉稱「達隆亞塘」,意為「上部達隆」;康區類烏齊寺的達隆噶舉稱「達隆瑪塘」,即「下部達隆」。兩寺創始人均出自噶斯家族,並且寺主之位以「溫舉」(家族子侄繼承)的方式傳承。[1]
達隆寺位於拉薩市林周縣境內,位於旁多鄉的恰拉山麓。該寺全稱「達隆塘寺」。達隆寺由達隆塘巴·扎西華於1180年(南宋淳熙七年)創建,弘傳噶舉派教法。達隆塘巴·扎西華的教授出自帕竹噶舉派,但有獨特之處,故從達隆寺傳出的法門遂稱為「達隆噶舉派」。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又派僧人桑吉溫到類烏齊地方創建類烏齊寺,成為該派在康區的主寺,稱為「瑪塘」(下塘),母寺達隆寺則被稱為「亞塘」(上塘)。達隆寺規模龐大,《衛藏道場勝跡志》記載:「吉祥達隆塘寺內的佛教的聖跡遺物多至不可勝計。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達隆塘巴大師的茅篷內有曾經開口顯過聖的神像。大殿上層有仲敦巴大師像,像上的頭髮還在生長。如是等等非常神奇之物難以細數。」[2]
達隆塘巴·扎西華(Taklung Thangpa Tashi Pal,1142年-1210年)出生在羊學崩熱登,屬於扎斯征波家族的魯格支系。18歲出家,由噶登·喇崗巴·喜饒多吉為其做親教師,察敦·閣芒哇為其做軌範師,後來他依格西扎貢巴學習《入行論》、《集學論》等噶當派教法,到塘嘉、黨賽、覺木塘等地聞法。24歲,到山南拜帕木竹巴·多吉傑布為師,學習噶舉派教法六年。1170年,帕木竹巴圓寂後,他又赴墨竹工卡,隨噶當派的恰喀巴學法。他請香雪瑪巴做親教師、瑪巴仲塘巴做軌範師、香敦閣彌巴做屏教師而受比丘戒,對噶當派、噶舉派教法均有深入了解。1180年(藏曆金雞年),他被達、哲、絨頭人迎請至達隆地方,興建了達隆寺,被尊稱為「達隆塘巴」。達隆寺建成後,達隆塘巴一直住在該寺弘法三十年;該寺聚集了許多僧眾,到他示寂時已有僧眾三千人。他多次將貢物及經書送到其老師帕木竹巴·多吉傑布建立的丹薩替寺,但這些物品都被他的師弟積貢巴奪去。從此,他心情鬱悶,於1210年(藏曆第四饒迥金馬年)圓寂,享年69歲。1204年,蒙古闊端的將領多達進藏之後,報告闊端說:「藏地噶當派的寺廟最多,達隆派的僧人最有德行,直貢派的京俄法力最大,薩迦班智達的學問最大。」可見達隆噶舉派當時的聲望。
達隆塘巴當時被視為「最有德行」的高僧,在藏北地區聲望很高。達隆塘巴圓寂後,由其侄子古雅哇·仁欽貢波(1191年-1236年)繼任達隆寺的堪布。仁欽貢波11歲出家為僧,13歲在達隆寺拜達隆塘巴為師。20歲時,達隆塘巴圓寂,他繼任該寺堪布。在任期間,他在該寺先造了一座大約1肘高的銀塔,繼而又造了一座大銀塔,在該塔的日壇(塔頸)中供奉用17兩黃金鑄造的帕木竹巴大師像;此外,他又建造靈塔兩座,在帶有銀傘蓋的日壇銀斗內供奉達隆塘巴大師像;他還建造了達隆塘巴的大銀像。由於達隆寺內收藏的佛像、佛經很多,所以1228年他主持興建了一座宏偉的大殿。同時,他還修葺了僧舍,使僧人由700人發展至2800人。仁欽貢波以契約的形式使農戶為其服勞役。根據史書記載,他在很短的時期內便把他轄區內的居民從82人增加至5000人。[3]
達隆寺第三任堪布桑傑雅軍喜繞喇嘛(1203年-1272年),終生深居簡出,曾經詳細制訂達隆寺寺規。相傳,元朝八思巴國師從元大都返回薩迦時,途經達隆寺,他曾出寺迎接,二人行碰頭禮,這顯示了達隆寺當時社會影響之高。據說,當時喜鐃喇嘛還將侄子茫噶拉古如(1231年-1297年)託付給八思巴照管。 他圓寂後,他的另一位侄子,也是其弟子桑吉溫(1231年-1294年)繼任達隆寺堪布,但是,茫嘎拉古如在八思巴支持下取得了堪布一職,桑吉溫不再任堪布。於是,茫噶拉古如成為達隆寺的第四任堪布。
據藏史記載,達隆寺是元朝忽必烈封的十三萬戶之一。但是,《新紅史》認為達隆巴不屬於十三萬戶,蒙元之際也並未獲得過職事(見《新紅史》「達壠巴」一節,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頁)。該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達隆寺第九任堪布扎西貝孜(1359年-1424年)曾被明朝永樂帝封為國師,並賜銀印誥命。1376年,18歲任堪布。20歲時赴拉薩,受到蔡巴司徒格隆哇等人的熱烈歡迎。據藏史記載,扎西貝孜與宗喀巴是同時代的人物,其先祖之孫法王扎西貝約巴(1408年)為達隆寺的座主,曾經聽宗喀巴說法。由於他負責興建了仁欽查寺,所以與噶當派關係較密切。達隆寺在卻傑仁波切阿旺查巴貝桑波任寺主時,獲得很大發展。到15世紀後期,達隆寺仍然以戒行精嚴而在藏區著稱,歷任堪布均能遵循「重法守戒」的該寺傳統,與當時其他教派寺院戒律松馳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1273年桑吉溫退位達隆寺堪布以後,形成了達隆噶舉派另一大道場,即昌都的類烏齊寺。據傳說,桑吉溫離開達隆寺時,帶走了達隆寺的兩件聖物:一是米拉日巴的遺骨,二是米拉日巴生前穿過的鞋(也有的說是手杖與勺子)。到康區之後,藏曆陽火鼠年(1276年),桑吉溫26歲時,在今昌都類烏齊地方,興建了類烏齊寺。類烏齊寺成為達隆噶舉派在康區的主寺。
達隆噶舉派的兩個主寺達隆寺、類烏齊寺各有僧人三、四千人。此後數百年間,類烏齊寺遂漸發展為昌都地區最大的寺院。後來,達隆寺和類烏齊寺的寺主都改用活佛轉世制度。達隆寺主要有兩個活佛系統:一是達隆瑪倉活佛,該系統將第一世推到13世紀(即古頁仁欽貢);另一個是達隆孜珠活佛,該系統第一世約始於17世紀。意大利藏學家畢達克則在《西藏的貴族和政府》中記載:「達隆寺有三個活佛住持,一個是夏仲活佛,另一個是瑪活佛,再一個是孜珠活佛。任何一個住持出缺,都由出家的多卡哇家族的男性孩童補上。」(多卡哇家族即「朵喀家族」)[4]類烏齊寺也有兩個活佛系統,約起始於17至18世紀。後來,前藏、後藏、康區的達隆噶舉派屬寺發展很多,出了許多高僧。達隆噶舉派的本派法要有《三十九本事》等等。18世紀以後,達隆噶舉派遂漸衰落。
1679年,達隆巴內部因爭奪達隆寺權力而發生內訌,喪失了其曾經管轄地域的所有權,甚至連達隆寺住持的地位也遭奪走。直到朵喀·次仁旺傑因功被清朝皇帝和七世達賴及噶廈封為噶倫,被稱為「噶倫霞中」,朵喀家族才復甦。朵喀家族除了朵喀谿卡外,在拉薩、潘坡等地也擁有大量莊園。
21世紀初,達隆寺寺主為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副秘書長孜珠·丁真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