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遵义沙滩文化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站酷网 的图片

遵义沙滩文化中学位于“沙滩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华文化第一村”的遵义县新舟镇沙滩村,地处新舟镇最南端,是新舟镇教育系统的重要门户。我校有学生近700人,15个教学班,教师48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4人,专科学历的有14人,任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100%。有高级职称教师2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34人。

遵义沙滩文化中学占地面积2702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448平方米,生均占地和校舍建筑面积达到标准。绿化面积2000余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4620余平方米。我校有两栋教学楼、一栋学生寝室(可住700余人)、一间食堂(可供300余人同时就餐)。有图书室1间,有可供师生借阅的图书12793册,理化生实验贮藏室各1间、物理实验室1间、化学实验室1间、生物实验室1间、微机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远程教育[2]室1间。到现在还有一栋综合科技楼正在修建之中。

历史沿革

沙滩文化中学的前身是1958年9月诞生的“跃进中学”。在1983年9月,根据上级指示,中小学分设,“跃进中学”正式同禹门小学分离,遂更名为“禹门中学”,迁至现校址——沙滩村大山坪。之后,随着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加之各级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学校规模也得以逐渐扩大。

学校理念

学校自建校以来,就得到当地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在先贤们的精神感召下,全校教职工遵循“承先贤学风,育‘四有’新人”的校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为了弘扬沙滩文化,改善禹门中学办学条件,鼓励禹门中学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帮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校历经一年多的精心组织,开展校内外的活动宣传和动员,在我校历届校友的支持下,在2006年4月15日成立了禹门中学的“春晖助学会”。我校“春晖助学会”是以为该校贫困生筹集助学金为目标的一个团体,他是根据团省委“春晖行动”的有关精神,按照上级党组织开展“三关工程”、对困难群体进行帮扶的要求,结合我校贫困生工作实际而成立的一个以我校校友为主的一个助学团体。

另外,为了弘扬“沙滩文化”,拓宽学校办学平台,在各级党政和有识之士大力支持下,我校(禹门中学)于2007年3月成功更名为“遵义县沙滩文化中学”。另外,现在还在学校内修建了富有沙滩文化特色的文化墙、沙滩三贤等,进一步加强对“沙滩文化”的宣传

学校特色

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近年来,沙滩文化中学的管理随着体制的健全也在不断的加强,各部门的工作在教职工代表的监督下做得有声有色,为提高普及程度,巩固普九成果,保证完成率达标。我校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确保辖区内的适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在教学上,我校一直是坚持向45分钟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减少厌学的情绪,进而减少、杜绝学生的流失现象。同时,我校的老师们也在教学中不断的探讨,提升自身的素质。近年来,我校教师的论文发表、参赛获奖和学生获奖也是日渐突出,越来越多。在开展“阳光体育”的活动中,我校是除了尽量保证学生的充足睡眠和完成两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外,在课余时间,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活动,如乒乓球、篮球赛等,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丰富了校园活动。

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前,对贫困生采取“减、缓、免”等措施,使其能按时入学。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中,学校先是建立并完善贫困生档案,接着采取补贴、捐助等方式,使家庭困难的学生都能按时入学,使我校从未有因经济困难而致辍学的现象。另外,我校还特别重视和关心外出务工农民子女、留守学生的正常上学,基本杜绝了我校辖区内的辍学现象。同时,我们学校还制定了相应方案与制度,建立控辍保学责任制,每学期开学初包保教师下村反复做未入学学生的动员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率控制在国家指定指标内,并把“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到教师、班级的量化考核方案中,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安全方面,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内外的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除了每会必讲安全外,还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机构、规章制度、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每月对学校的安全隐患都进行排查,落实安全责任到人;并进行了防震、防水等应急演练,加强对师生的法制安全常识教育,初步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所获荣誉

我校教师获国家级论文、案例奖励的共14篇,发表省级论文50余篇,获省级优秀教师和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的有2人次;学生中如杨远强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黎安伟、王遥升入县一中后考入清华大学、杨诚诚获国家发明专利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