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邓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邓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西北6公里的罩口川、赵家桥、鏖战岗、余岗到团山铺一带,乃关羽水淹七军之古战场。当年关羽水淹曹操七军的“五堰二池”水源建筑工程至今保留下来,即黄龙堰、白龙堰、黑龙堰、青龙堰和普陀堰及金牛池和莲花池。留下的名胜古迹还有关羽擂鼓台、马棚、磨刀石等,以及在古战场出土的箭镞、和铜制“扎马刺”等。

沿革

始建于殷商时期,为邓国之首都。秦朝时设邓城县,唐朝时改邓城县为安养县。古城遗址至今保存完善,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遗留古迹丰富,出土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又以上府簠、邓公乘鼎和吴王夫差剑最为珍贵。

邓城介绍

古邓城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团山镇邓城村,是西周至春秋早期古邓国都城,楚、秦、汉邓县治所,三国南北朝时期邓城县县城。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古邓城距今有近3000年的建城历史,是襄阳城市的源头。它在西周至西汉早期一直是襄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襄阳县设立后的西汉早期至东汉时期则仍然是汉水北岸的中心,东汉特别是晚期以后,其地位逐步为南部不远的樊城所取代,三国时已失去其往日的辉煌,处于衰败时期。

尽管历史文献对邓城的记载不多,但仍可看出三国时期的邓城依然有一座城池。《晋书》卷七十四载:“慕容垂、毛当寇邓城”,这间接证明了邓城到东晋时期依然存在的事实。这座城就是现在残存的邓城城址。

该城址基本保存完好,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800~825米,东西宽600~675米,城墙残高3~6米,东南角最高。四面城墙中部开门,今可见四个缺口。城外护城河宽20~40米,深1~4米,现淤积较为严重,部分河段已被回填。城垣内及城内外地表暴露遗物十分丰富,从其特征分析,这座城的最晚维修时间就在南北朝时期,之后不久很可能就废弃了。

城址外围三国时期的遗迹相对于两周、秦、汉而言减少较多,这一方面证明了邓城此时地位的下降,不过少量规模较大墓葬的存在又说明了古邓城的城市基础依然相对较好。

本时期相对集中的墓地有三个:一是城址北侧的“九冢”墓群,原有封土堆9个,后遭到破坏,时代为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其中已发掘的M1(贾庄大冢)为通长12米左右的大型多室墓,由甬道、前室、后室、耳室等几部分组成。前有较长的墓道,随葬器物虽因严重破坏而几乎全为残片,但仍可看出其种类和数量丰富。该墓遭到过严重盗扰。据介绍,墓冢上原有较大封土堆,底径约50余米,上世纪70年代被推平;现仍残存的1座墓葬封土堆底径约50米,残高7米左右,也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二是西北侧的张营墓地,发现汉、唐墓葬40余座,其中有1座前室和双后室组成的中型多室砖墓,墓室长约8米,随葬器物有较多的陶器,时代约为东汉晚期。三是南约1公里的贾巷墓地,发现东汉晚期至西晋时期10余座大、中型砖室墓葬,面积在10~100平方米之间,最大者为M8,为“H”形双路多室墓,墓圹南北通长11.12米、东西通宽10.48米。南、北路各由甬道、前堂、后室、耳室组成,并在前部甬道间再以甬道连通。除前堂为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外,其余均为券顶。南、北前堂及后室的填土中见零星的人骨残骸。随葬品置于北前堂及甬道,因被盗严重而仅存少量,有铜镜“五铢”钱陶碗、盘口壶、碟、、仓、、镇墓兽、、楼等,时代约为三国时期[2]

邓城内外地下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相传城内偶有铜镞、金粒可拾,城内有时杀鸡还可取出金粒,故有“邓城不卖活鸡”之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