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振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鄧振詢

鄧振詢(1904年9月30日-1943年8月3日),又名鄧仲銘,江西興國縣人,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1926年參加革命活動,1928年春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3年8月隨新四軍部隊轉移時,時任中共江南區委副書記的鄧振詢遭國民黨軍隊襲擊犧牲於秦淮河高橋渡口,時年39歲。

鄧振詢在短短的一生中,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和蘇南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

基本內容

中文名:鄧振詢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04年9月30日

職業: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

主要成就:發展蘇南抗日民主根據地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西興國縣

逝世日期:1943年8月3日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

1904年9月30日出生於江西省興國縣長岡鄉大塘村。

1927年參加革命,是興國暴動領導人之一。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興國縣總工會委員長、江西省職工聯合會委員長、全國手工業工會委員長、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兼勞動部部長等職。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長征途中,任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五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

1935年到達陝北後,任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勞動部部長。

1936年3月,任全國總工會西北辦事處主任。

1937年1月,入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第二期學習。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政廳廳長兼工業廳廳長。

1937年12月,鄧振詢、李堅貞夫婦從延安到武漢,又到南昌,參加新四軍組建工作。

1938年1月,鄧振詢任中共江西省委民運部部長,到贛南、閩西、湘贛邊等地組織紅軍游擊隊集中改編。

5月7日在赴龍巖途中,得知譚震林等在瑞金被國民黨軍無理扣押,立即趕往瑞金,代表新四軍交涉,結果也遭扣押。經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抗議和交涉,才被放行,到龍巖協助鄧子恢、張鼎丞完成了新四軍第二支隊的組建。

1939年1月,鄧振詢任中共皖南特委書記,建立了新四軍軍部所在的任縣和南陵、繁昌、青陽等縣的中共組織,組織了抗日青年參加新四軍的擴軍運動。

1940年2月,鄧振詢被派往蘇南,先後任中共蘇皖區委員會書記和蘇南軍政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華中局民運部部長等職。

1940年冬,侵華日軍集中了三四千人的兵力,對蘇南地區進行大「掃蕩」,蘇南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損失, 面對險惡情況, 鄧振詢堅定地指出:「目前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堅持鬥爭,講究策略,依靠群眾,團結多數,勝利就一定屬於我們。」在頻繁而艱苦的戰鬥中,鄧振詢身先士卒,堅定勇敢,領導抗日軍民取得多次戰鬥的重大勝利,蘇南抗日根據地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新四軍二支隊及地方武裝發展到四千五百餘人。

1941年8月,鄧振詢隨新四軍第十八旅主力渡過長江進入蘇中地區工作。

1942年2月,他在阜寧單家巷參加了劉少奇主持召開的華中局擴大會議,在會上作了《關於蘇南工作的報告》,全面介紹了蘇南地區的工作,受到與會同志的讚揚。

1942年8月,調入華中局黨校學習。學習結束後,任華中局民運部部長,同年底,轉任中共蘇皖區委書記

1943年3月,鄧振詢主持召開蘇南各縣縣長聯席會議,通過《蘇南施政綱領》,成立蘇南行政公署,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抗日民主根據地,使其成為新四軍挺進蘇北的橋樑。

同年4月,國民黨頑固派調集十三個團的兵力向新四軍駐溧水、溧陽部隊進攻。鄧振詢與蘇南行政公署主任江渭清等領導蘇南軍民進行自衛反擊。

6月,鄧振詢隨部隊撤出溧水,轉移到橫山地區活動。

8月3日,在江寧縣馮潭村宿營,因發現敵情,部隊當晚轉移,在渡秦淮河時不幸犧牲。時年39歲。

家庭生活

鄧振詢妻子是李堅真。孫女鄧春蘭。

人物評價

鄧振詢烈士的孫女鄧春蘭說:「為讓後輩傳承紅色基因,記住歷史,我每年都會帶着女兒祭奠祖父,接受革命教育。祖父那種『革命生死為大眾』、舍小家為大家的奮鬥精神,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鄧振詢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正引領和激勵着家鄉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後世紀念

鄧振詢不幸殉難後,江漢人民舉行各種悼念活動,深切懷念烈士,追思烈士:「6年余茲,痛異族奴役暴行,矢志抗戰,統率江漢萬民,堅持敵後勝利在望喪國魂;數載以來,為人類解放事業,決心奮鬥,跋涉關山千重,獻身軍前功績已著稱干城。」烈士遺體現安葬在江寧縣竹山。

1983年為紀念鄧振詢犧牲40周年,在竹山建築了「仲銘亭」,[1]亭內有烈士紀念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