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肯·霍尔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F·邓肯·霍尔丹 F. Duncan Haldane | |
---|---|
出生 |
英国伦敦 | 1951年9月14日
居住地 |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
国籍 | 英国 |
公民权 | 英国 |
母校 | 剑桥大学基督学院 |
机构 |
普林斯顿大学 贝尔实验室 |
知名于 |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的霍尔丹赝势 |
研究领域 | 凝聚体物理学 |
奖项 |
奥利弗·E·巴克利凝聚体奖(1993) 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 |
弗雷德里克·邓肯·迈克尔·霍尔丹,FRS(英语:Frederick Duncan Michael Haldane ,1951年9月14日-),英裔美国物理学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系尤金·希金斯物理学教授。他因“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领域的理论性发现”而与戴维·索利斯以及约翰·科斯特利茨共同获得了201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2][3][4][5]
目录
霍尔丹对凝聚体物理学的贡献
- 拉廷格液体(Luttinger liquid)理论、
- 一维自旋模型(Spin model)理论、
-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理论、
- 排斥统计(Exclusion Statistics)、
- 纠缠谱(Entanglement Spectra)等等。
荣誉
-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员、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 艾尔弗·斯隆基金资助研究人员(1984-1988);
- 洛伦兹研究所(Lorentz Institute)主任(2008);
- 美国物理学会 颁发的 奥利弗·E·巴克利凝聚体奖(Oliver E. Buckley Prize)(1993);
- 狄拉克奖章(2012);
- 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
霍尔丹 的拓扑相贡献[1][2][3][4][5]
- 1970年代,约翰·科斯特利茨(Jhon Kosterlitz)和 戴维·索利斯(David Thouless)用拓扑理论推翻了当时超导性和超流体不能在薄层中存在的理论,并证明了超导性可在低温状态存在,解释了其在温度升高时消失的机制与相变。相变指的就是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而物质分固相、液相、气相这三种。
获得诺贝尔物学奖原因[1][2][3][4][5]
- 2016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三位理论物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 的 戴维· 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的 邓肯·霍尔丹(F. Duncan M. Haldane)以及 美国布朗大学 的 约翰·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得奖理由为“拓朴相变(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 与 物质拓朴相的理论发现”。
- 这三位获奖人开启了通往奇异物质状态研究的未知世界的大门。他们通过先进的数学方法,对不同寻常的物质相或状态开展研究,如超导体,超流体 或是 超薄磁膜等。人们预期他们的相关理论,在未来将可以在材料科学和电子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