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邝寿堃

来自 中国矿业大学 的图片

邝寿堃,采矿专家,矿业教育家[1]。在门头沟煤矿成功试验了新房柱式采煤方法,降低了成本。在开滦煤矿提出并试验成功倾斜长壁采煤方法,代替传统的房柱式、落垛式采煤法,利用自重运煤,改善了安全环境,提高了效率和回采率。对抚顺特厚煤层的V型工作面采煤法提出许多重大改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抚顺倾斜分层上行水砂充填倾斜长壁采煤法。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采矿专家,矿业教育家

出生日期----1898年1月1日

出生地点---- 广东台山县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逝世日期----1990年1月4日

人物简历

1916-1919年 北京清华学校采矿系学习。

1919-1923年 公派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采矿系至毕业。

1923-1925年 任美国岛湾煤矿公司实习工程师

1926-1929年 任北京门头沟煤矿公司井下煤师。

1929-1935年 任北京门头沟煤矿副总工程师。

1935-1946年 任北京门头沟煤矿总工程师。

1945年11月-1946年2月 兼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委员,接收北京门头沟煤矿公司。

1946-1948年 任河北开滦矿务局工程师、兼总务主管助理。

1948-1950年 任河北开滦矿务局林西矿矿长。

1950-1954年 任河北开滦矿务局计划处副处长。

1952-1954年 任唐山开滦建筑工程学校教师。

1954-1956年 任辽宁抚顺煤矿学校教师。

1956-1958年 任抚顺煤炭科学院副院长,兼任辽宁省政协委员。

1958-1959年 任抚顺煤矿学院副院长,兼任抚顺市人民代表。

1959-1961年 任北京煤炭工业学院副院长[2]

1961-1980年 任北京矿业学院(1970年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改为中国矿业学院)顾问,兼北京市政协委员。

1980-1990年 离休,任中国矿业学院(1988年改为中国矿业大学)顾问。

1990年1月4日 病逝于北京。

生平经历

邝寿堃,生于中国民主革命的摇篮,邝寿堃从少年时代就受到爱国爱民族思想的熏陶,其父邝国华系我国首批公派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就职于上海江南造船所30余载。邝寿堃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先就读于北平清华学校采矿系,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被派往美国留学,深造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innesota University)采矿系。1923年毕业后,在美国岛湾煤矿公司(Island Creek Coal Co.)任实习工程师两年,在实践中,他检验了所学理论知识,并取得机械化采煤的较先进技术与矿业经营管理技能,为后来从事的采矿事业奠定了基础。

1925年秋邝寿堃学成回国,随即投身于祖国的煤矿事业。1926年,先在我国较早的现代煤矿门头沟矿任井下煤师,在此他较深入地了解中国煤矿当时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情况,也掌握了采矿地质条件与煤层赋存规律。经过反复思考,潜心研究,于1929年提出要改用适合该矿地质、技术情况的新房柱式采煤方法,不久他又建议推行“效率奖金制”,大大促进了采煤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

1937年“七七事变”后,宋哲元部队撤离北京,路过门头沟时,遗弃了不少军械弹药。后来,占领门矿的日本侵略者闻风勒令矿上群众交出检拾的枪弹,邝寿堃与群众商量后约定:“宁可销毁也不交给日本人”,遂冒险于深夜将该批军械尽皆投入第一号废井,并以废石填埋。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他被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特派员委任为接收委员,负责接收门矿公司。他根据门矿公司董事长威廉·麦边与日本浪人白岛吉乔曾秘密签署过“北平门头沟煤矿公司产契”而判为敌产,乃具名建议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予以全部没收。在追缴物资时,因追到南京国民政府接收委员会已提走的大批物资,得罪了南京国民政府党政接收委员会及伪北平市市长熊彬而工作受阻,这使清廉耿直的他认清了国民党官场的贪婪与腐败,深感厌恶,愤然辞去接收委员与门矿之职,到唐山开滦煤矿继续去完成“实业救国”的夙愿。

1946年邝寿堃在开滦矿任工程师兼总局的总务主管助理,他极力主张改用以长壁工作面为标志的新产品试销采煤法,并著文提出“在电溜子(输送机)与割煤机等机械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可先将落垛式改为向上沿倾斜的长壁式,利用自重输送等措施”,因地制宜、有效地推行了新采煤法。1947年,他又倡导推行“效率奖金制”使开滦各矿井下煤工效率提高了20%,这是开滦矿务局历史上一项重大的管理体制改革。 1948年初他被南京国民政府派往台湾省调查桃园一带的煤田,拟建日产300吨的煤矿,此前,1942年曾被政府派往南洋荷属印尼调查及参与金刚石矿的开采,1945年被派往加拿大调查金矿开采,同年还在国内的六河沟煤矿及浙江省江山附近的煤田调查。通过对多地域、多矿种的考察调研,增加了阅历,使他在矿业方面具有了渊博的知识与扎实的实践经验。

1948年11月,开滦矿解放前3周,南京国民政府驻开滦林西矿的“交警”受命在撤退时要炸毁林西矿发电厂,以使整个开滦矿务局陷于瘫痪,于是找他(时任林西矿长)索要两吨黄色炸药,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这一要求,并及时将炸药转移到唐山、赵各庄等矿,把余下留在林西的炸药也悉数转移到井下炸药库以防“交警”强抢,最终保证了开滦矿务局各矿平安完整地回到人民政府手中。

1952~1956年邝寿堃先后被调往开滦建筑工程学校和抚顺煤矿学校任教,他并不感到对自己是大材小用,而把这些工农调干学生看作建设新中国的第一阶梯的骨干力量,把这样的安排看作是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光荣岗位。在当时国内还缺少现成教材的情况下,他尽心尽力地讲授画法几何、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井巷工程、采矿学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门课程,受到师生普遍好评,被校方评为“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

1956~1958年邝寿堃调任抚顺煤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持科研课题的规划与管理。他根据抚顺煤矿的特点:开采特厚煤层(平均达30~40m)、瓦斯涌出量大(属超级瓦斯矿)、地温高、井下习惯于而且较成功地运用下行V形(伪倾斜)工作面开采,沿倾斜采空区进行水砂充填的采煤法等这些特点,分别设置了“厚煤层开采法”、“阶段煤柱开采法”等专题研究组,对原有的V形工作面、倾斜分层、水砂充填采煤法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重大改进意见,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抚顺倾斜分层上行水砂充填倾斜长壁采煤法”。即将厚层煤分为3~5个分层组,各组含6~8个分层,各组依次由上往下开采,而各组内的分层则自下而上采,并加大了V形工作面的长度,改进了水砂充填系统,有效地提高了采煤技术水平。他还向鹤岗矿务局建议,用竹编人工分层假顶取代原先使用的木板假顶,既可满足其“下行陷落采煤法的需要”,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木材。

在担任煤炭教育工作和科研领导工作期间,邝寿堃自觉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关心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每次规划课题,他都认真思考,反复讨论,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实施方案。北京矿业学院院长彭世济1987年2月在邝寿堃赠款仪式上说:邝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为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为煤炭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邝老是我国目前健在的、最为人尊敬的几位采矿前辈之一。

199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2岁。

人物贡献

主张革新 新法采煤

早在1929年邝寿堃就在门矿极力主张改革采煤法,经过与当时的总工程师比利时人的激烈争论,最终以其建议合理、措施得当而被董事会采纳予以试行,果然降低了5%的成本,邝寿堃也得到了公司董事长——英国人威廉·麦边的信任与器重,先后擢升为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64年,邝寿堃到开滦矿务局任工程师、总务主管助理,经过调查了解,他感到该矿采用的房柱式、落垛式采煤方法亟待改进。这种采煤方法的开采空间曲折狭窄,风流不畅,闷热不堪,且全靠手工操作,工人赤膊露体地劳动,汗流浃背,头晕脑涨,效率低下。加之该采煤法不设支柱而靠残留煤柱支护,工人暴露在冒顶片帮威胁之下,安全缺少保障,所留煤柱在退出采区时要冒险抢采回收,既危险又所得无几,整个采区的回采率仅有30%左右。美国当时也沿用房柱式采法,但在对煤房开采中,使用了高效连续采煤机结合尾随的运煤梭车,全部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因而效率高进度快,采完煤房,退出采区时把大多煤柱加以回采,由于煤岩暴露悬空时间短,在其来压之前,人和机器都已撤离,所以上述问题也就不突出了,但我国当时不可能实现那样的机械化。而盛行于苏联及欧洲一些国家的是以采用割煤机加链板输送机和金属支柱的长壁式采法,因其工作面整齐平直,即使机械化程度稍差也可避免上述的诸多弊端。他遂著文论述推行以长壁采煤工作面为标志,以机械化开采、运输加支护为实质的新采煤方法的意义与实施方案,并认为新采煤法可逐步实现,初期缺少割煤机与电溜子等设备的阶段,可过渡性地先将落垛式采煤法改为向上沿倾斜的长壁工作面,利用自重运煤等。这样就增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信心,因地制宜地推广了新采煤法,显著地改善了劳动与安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使采区煤炭回收率提高到70%左右。他在回忆时说:“对于新采煤方法和机械化的优越性,我是(有)深刻体会的”,“在开滦(矿),我是积极推广新采煤法者之一”。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煤炭工业大力推广长壁式采煤法,开滦矿已领先了一步。 

邝寿堃从不安于落后状况,积极主张革新、创新、追求生产安全和效率。次年他又趁热打铁,把行之有效、能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的“效率奖金制”在当时的开滦矿加以推行,使井下煤工效率的提高幅度达到约20%,成为开滦矿历史上又一次重大而有深远影响的改革。

发挥余热 编撰辞书

“文化大革命”中,邝寿堃受到迫害,并于1970年随校迁去四川华蓥山煤矿区参加建校劳动,但他仍坚信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后因年事已高,校方让他于1974年回北京,住在女儿邝宇宽家中,这也是他夫人于1966年去世后他长年单身生活在外,重又有了家人照顾的岁月。此时,他本可安度晚年,但他不图安逸,于1976年接受了《英汉矿业词汇》增订版的选词、审校、增订工作,他从许多新出版的英美刊物、词汇中遴选、订正与矿业有关的词汇,终于在1980年使该书从原有56000词条增至81000词条。他也由此找到了发挥余热的阵地,不顾高龄,仍以饱满的热情,起早贪黑,埋头书案,笔耕不辍。先后为《英汉采矿、矿物释义大辞典》补选、翻译、注释约两万余条词汇,为《现代科学技术词汇》撰写采矿工程部分,为《英汉现代科学技术词汇》撰写采矿工程条目等。正如他女儿回忆时所说:“他常让我去北大图书馆替他借新版美英书籍、刊物和词汇”,“时时打破原有的、非常规律的作息制度伏案至深夜,有时一顿饭要给他热几次”,“为一字之差,可以和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争得面红耳赤……”,“直到1989年卧病不起,还念念不忘编辞书的事。”

他改革创新的思想同样体现在著书立说方面,1980年邝寿堃应中国矿院煤炭工业出版社的要求,组织翻译美国内务部出版的词书《采矿、矿物及有关术语(释义)辞典》(A Dictionary of Mining,Mineral,and Related Term)时,他力主增订而反对照译旧的版本。但因翻译工作量很大(当时估计达500万汉字),加以都缺乏经验,故编委会决定分两步走:先出译本不失原貌,再进行增订,由邝寿堃先行选编一些词以备增订。于是自1980年起他开始了几年的辛勤工作,选取补充新词约两万余条,并一一按原书体裁加注了释义及出处。可惜1987年交给出版社后因无资出版而被束之高阁。增订一事也只得作罢,留下了不少遗憾。

个人品质

邝寿堃总是念念不忘艰苦奋斗和人才培养。1956年至1958 年间曾4次主动提出降低原来的保留工资。在捐资助学上他的思想境界也十分高尚,1986年11月他委托女儿邝宇宽向中国矿业大学校党委写信表示:“虽我年事已高,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和学校的发展已感力不从心,但仍愿贡献一份力量,决定把多年的积蓄5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学校作为教学科研基金……为培养我国煤炭战线的年轻干部做一点微薄贡献”。

1986年他毅然把多年积蓄的5万元(当时是不小的数目而且是靠工资收入节省下来的)不留给子孙而慷慨捐赠给学校“奖给优秀学生”,“使他们为祖国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校方决定设立“邝寿堃奖学金”并相信“这一奖学金将为我国煤炭事业培养出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际的采矿工程优秀人才”,为祖国四化和煤炭工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迄至1998年“邝寿堃奖学金”共颁发了10届,受奖者有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共94人,邝寿堃的爱国心和创新精神像火种一样点燃后人的心,代代薪火相传。

主要论著

1 英汉矿业词汇(增订本)(主要选编人)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

2 英汉矿业词汇(第二增订本)(选编人),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3 邝寿堃.采矿工程部分.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4 邝寿堃.采矿工程条目.英汉现代科学技术词汇.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