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座城里的旧时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的图片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故事书,也是一本回忆的书, 鲁迅王国维林徽因徐志摩孟小冬萧红…… 这些人,这些事,都徘徊在一条条窄小的胡同巷子里, 记忆着时光的北平路线图。

★25位民国大师的北平记忆,23段跌宕起伏的美丽人生:鲁迅、林徽因、徐志摩、孟小冬……一生中至少有 一次,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和笔记录下了那旧时光里耸立着的城。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信件、回忆录,为我们还原了那些可以让人流泪的民国往事。真实的再现了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旧事,那些攀附在胡同四合院里的故人足迹。

★一架单反一支笔,一双眼睛一颗心: 带着镜头,作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访的旅程。用一架单反相机践行了多年的心愿,徘徊于一条条的胡同陋巷里,踯躅于一座座的四合院前,用眼睛和笔用心记录下了那些被我们熟知的民国大师在北平生活的旧时光。

★帧帧相片,图画北平: 真实的寻访,作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座城的时代变迁,今昔对比,或已斑驳的墙垣,或摇头不解的老人,作者以流丽清婉的笔调及对人文的深切体悟,娓娓道来,给读者还原一个俱民国味儿的北平。

★随书附赠胡同巷子里的北平路线图:随书附赠鲁迅,王国维,林徽因,徐志摩,孟小冬,萧红……等文学、文化名人的北平路线图,方便携带,去探访他们的北平足迹。

这一座城,曾被唤作“北平”;那个年代,曾被叫作“民国”。时间一晃,岁月是过了千个,或者百个年头,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时光旧事,那些攀附在胡同四合院里的故人足迹,有多少印痕犹在?循着那些温婉的文字,徘徊于一条条胡同陋巷里,踯躅于一座座四合院子前:回忆,任时光倒流,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梅兰芳,孟小冬,萧红……这些人,这些事,这些人事的生生死死,丝丝缕缕,他们,都与这座城相关! 而时间,终是将许多的人和事,缓缓湮没在岁月的风尘里。远去了,消散了。不得不说再见。唯有借着些许文字,将属于那座城里的旧时光一一讲给你们听。

作者简介

顾寒山,原名许建武,曾用网络名Jimmy。“有意思吧”网站文字驻站作者。活在当下的文化素食主义者,爱好旅行,痴迷摄影。文字俊洁唯美,笔法流丽清简。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有意思吧”发表个人音乐电影散文集《和兰花在一起》以来,文字迅速赢得众多年轻网友的喜爱。2011年1月始,又在“有意思吧”推出个人的旅行摄影图文集《少年游》,依然以唯美小资的文字作品和温暖干净的摄影风格赢得万千网友的追棒。不少网友表示很喜欢他这样的情怀,纷纷盛赞他是个“干净温暖”、“活得通透”的人。

书评

寒山兄给我寄他的新书之前,嘱我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只有一个,要有真情实感。嘴上应承了,心理虚的很。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我是最不会写的了,跟跑火车一样,东绕西绕,离题万里,半天都写不到点上。就像给人挠痒,挠完了,人家还得重新找人挠,我只会越挠越痒。

但是既然答应了,就硬着头皮来写。寒山兄这本书是我死乞白赖要过来的,还是限量不对外公售的签名版,我一分钱没出。看到有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专门买了书寄过去给寒山兄签名,那份诚意我比不了,惭愧的很。我只是在QQ上给他留个言说我给我一本你的新书吧,签好名再给我,凶神恶煞跟他欠我多少钱一样。本来说好运费我来的,结果寒山兄“食言”了,我还是没出一分钱。这深深的加重了我的罪恶感,好吧,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拿到书,作揖,拜谢,然后好好写读后感。

上面写的好似我跟寒山兄熟的跟亲兄弟一般,但事实上,我与他素不相识,我连他是胖是瘦,是高是矮,顾寒山这个名字是真是假(拿到书后知道这名字为笔名),甚至他是男是女我都一概不知道。我只是从他的文字和摄影中来判断他是斯斯文文一介书生,便称呼一声寒山兄。假若不是他在U吧留下一个QQ,我跟他连“网友”都算不上,更别说厚颜的直接开口问他要书了。我相信即便因缘巧合我在某处买了他的书,也只会跟我书架上其他的书一样翻完就放在一边了,不会有这样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我更相信在他那边像我这样的“网友”不计其数,他愿意给我寄送一本,并且不耻下问要个读后感,已经算十分瞧得起我了。念及至此,诚惶诚恐。再作揖,拜谢,继续写。

以上一堆废话,下面开始正文,好好写,万一寒山兄觉得我写的还不赖,下本新书赏脸给我个巴掌地写个序啥的,那也是极好的。

首先恭喜寒山兄出书,处女作。著作等身是多少文艺青年的梦想,寒山兄迈出了第一步,可喜可贺。这本书叫《那座城里的旧时光》,随书附赠了几张明信片,印的是与书中内容相关的主题摄影,同样出自寒山兄之手。每一张都很漂亮,应该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看得出用心。

关于书名,刚知道的时候我给寒山兄留言说这个名字很一般。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遮遮掩掩的,不痛快,估摸着图书编辑是想钓读者的胃口,可惜饵没用好,伸手一抓,抓空了,什么都没点到。一个不注意,读者是会错失好文字的。

再说封面,很赞,浓妆淡抹,素雅恬美,很舒服,很耐看。

接下来讲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寒山兄跑了一趟京城,逛了几个胡同,然后就写了这本书,一本游记。简单么?简单。但是这才是寒山兄的厉害之处,简单的东西写的好就需要很深的功力,无疑寒山兄有这个功力。图书市场上游记千千万万,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水,没点干货,跟小学生日记一样,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流于表面,我统统不看的。在我看来,有深度有厚度的旅行应该是带着文化带着历史带着传统带着智慧的前行。每到一处,都能看到表面风光之下的文化底蕴,看到残壁断垣之间的历史风尘,看到当代胜景之中的传统内涵,看到古典建筑之内的先贤智慧……这样的游记读起来才有如品香茗之感,泡一杯香气四溢,一口下去,舒畅满身,唇齿留香,美哉!

能满足这样要求的游记实在少的可怜,可遇不可求。我读到的除了余秋雨早期的几本文化散文,接下来就是毕淑敏的《蓝色天堂》,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郝景芳的《时光里的欧洲》和木儿的《行尽江南,未与君遇》,现在再算上寒山兄的这本《那座城里的旧时光》。

寒山兄笔下和相机中的京城不是我们的北京,而是曾经的北平。民国北平,既遥远又亲近,既陌生又熟悉。那个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看的人眼花缭乱,喜不自胜。如今民国早已落幕,成了寒山兄笔下的“旧时光”,曾经那些大师的璀璨光辉散落各处,归于寂寞,静静等待着有心人的拾取和把玩。于是寒山兄去了,轻轻叩开了胡同大门,又一次为我们拉开了一小块民国的幕布。

王国维、朱自清、鲁迅、程砚秋、郁达夫、沈从文……一个个民国大师名伶的故事在寒山兄笔下娓娓道来,汇聚到一起,精彩纷呈,激动人心。个人最喜欢的两篇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兵部洼中街共筑爱巢》和《孟小冬:轿子胡同的隐居岁月》,生动有趣,如在眼前。

其实这些故事很多都早已为人熟知,但是寒山兄取了一个巧,从他们的共同点:在北平住过的胡同里出发,道出这些大师的动人往事。进的是城,出的是人;拍的是景致,说的是故事;讲的在当下,品的是过去……这样的书不宜速读,应当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一个人慵懒的躺在沙发上,听着老式唱机,泡上一杯茗茶,然后慢慢品评,任思绪纷飞穿越,直到惬意通透全身!

然而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图片排的不好,又小,位置也不好,挤在一边,受了委屈一样,还是黑白的,不清楚,美感不够,不能让人身临其境。这是图书编辑的问题,其实寒山兄的摄影技术是很赞的,U吧里见过,很漂亮,可惜编辑没用好。

另外一个问题是寒山兄的:有一部分文章里大半是这些大师的故事,少了一点作者的观点和评论。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些故事其实很多都为人熟知,作者如果没有自己的立意和态度,很难和同类型的书籍区分开来。从我个人来说,当我知道寒山兄要去胡同寻找这些大师的时候,我更想看到的是寒山兄找寻过程中发生的趣事以及胡同当年和现在的景致描写,如果能把这些穿插在故事里面,那么我相信能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岁月更替、历史变幻的恍惚感。

作者是读者的眼睛,作者不在文中,读者就很难跟着作者入到文中。

其实寒山兄的文笔才情和摄影技术俱佳,我早就在U吧里见识过,佩服的紧,所以巴巴的去加他QQ。但是窃以为这本书并没有将寒山兄的这两个特长完全发挥出来。这其实是好的,因为是第一本书,如果上来就气势如虹雄霸天下了,以后怎么办呢?

以上个人愚见,与寒山兄商榷,如有唐突,还请海涵!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