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時年味兒(端木家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時年味兒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那時年味兒》中國當代作家端木家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時年味兒

就快過年了,周圍卻沒有多少過年的氣氛。可能是年歲見長的緣故,最近時常會想起許多兒時過年的情景。雖然那是物資匱乏的年代,但那時一進臘月,過年的氣氛就開始漸漸濃烈起來。

祭灶

「二十三,糖瓜粘」,農曆臘月廿三,是我們這裡傳統的祭灶日,俗稱過小年。

祭灶是我們中華大地流傳很廣的一個傳統習俗。祭灶要祭拜的主神是 「灶王爺」,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民間各家各戶的灶火,是普通百姓的保護神。在新年來臨之前祭灶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記得小時候,臘月廿三之前,母親就會買來一種叫「糖瓜」的麥芽糖,圓圓的,白白的,有大塊,也有小小的圓餅。吃起來很甜很粘牙。母親說那叫「祭灶糖」。很小的時候我常常悶悶地想:為什麼要叫「雞罩糖」呢,是因為形狀像雞罩嗎?圓的?百思而不得其解,但終究還是沒有問,現在想來真是好笑。那時祭灶已沒有祭祀儀式,也就是一家人團圓吃餃子。記得有幾年,父親用糖瓜化開,把爆米花粘在一起做米花糖給我們吃,雖然做的沒有買來的好看,但香香甜甜的很好吃,現在我還能清楚地記得嘴裡的那股香甜味兒。

每年快到祭灶,全家一起包餃子的時候,母親就會說起老輩人祭灶的風俗和有關灶王爺的傳說。說那時家家在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的小小神龕,貧窮人家也會在灶間貼一張灶王爺的神像,日日供奉。傳說灶王爺是專司管理灶火的神,保護各家各戶的平安。每年的臘月廿三,灶神會上天庭向玉帝匯報一年來的人間善惡,玉帝在來年根據灶神的匯報以降獎懲。所以每家在送灶時要用糖瓜把灶王爺的嘴抹得甜甜的,為的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好事多講,壞事不言。」

母親還會給我們講她小時候過祭灶的各種趣事。最有趣的是,每逢祭灶,爺爺奶奶會殺一隻大紅公雞,將雞身上的毛褪去一部分,留下雞頭、雞尾和兩個雞翅上的毛,然後將雞的兩腿、翅膀上纏上紅線。晚上祭灶開始,那隻奇形怪狀的雞被供奉在灶王爺神像前,它是灶王爺升天的坐騎。爺爺會在祭灶時用黃豆灑向「神駒」,口中還念念有詞:「打馬草,拌馬料,大馬養得滿圈跑,小馬餵得嗷嗷叫。」其實,這一切都是在期盼來年生活會更加豐實富裕,這樣的祭祀寄託着勞動人民心中的美好願望。

母親常說的還有幾句很搞笑的順口溜:「過祭灶,亂放炮,老頭看着老太笑,吃肉的期限又來到。」那時物資確實很匱乏,想吃肉可不是隨便什麼時候都可以,所以都盼着過年,盼着能吃肉解饞。可大多數人卻在感嘆:小孩巴過年,老頭怕花錢……

臘月廿三,一家人圍在桌邊吃着熱騰騰的餃子,談論着各種祭灶的軼事,年就這樣一步步地走近了——

為年做準備

「廿四掃房子,廿五做豆腐,廿六割年肉,廿七洗金體,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

其實,我記得小時候進入臘月以後母親就開始醃製腊味,但不是很多,那時家家戶戶門口多多少少都會掛着幾吊臘肉咸鴨鹹魚。臘月廿幾以後,家家的主婦們都會忙碌起來,倒不一定是哪一天,她們會選晴好的日子掃屋、洗被褥、擦門窗,進行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家家戶戶窗明几淨,準備乾乾淨淨迎新年。

每到年近,母親還要為我們準備新衣。那時準備每人一身新衣可是件大事,需要早早地帶着買布,不可能一次買齊,因為買布要布票。買好了布母親要親自裁剪縫製。可不像如今,到商廈逛半天就都買齊了。我們姊妹多,母親的勞碌是可想而知的,只是縫製我們幾個的衣褲母親就要熬多少個夜晚。白天母親要準備一家人的三餐,做洗洗涮涮各種家務,根本沒有時間做針線活。想着母親當年在燈下穿針引線,熬夜縫製,為的是我們都能穿上新衣過年,不禁心酸落淚。

臘月廿六、廿七,我們都會去澡堂洗澡,男人男孩們還要去理髮。「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我們這裡的風俗,正月里是不能理髮的。祭灶過後,母親除了大掃除外,最忙碌的就是要準備一家人過年要吃的東西了。臘月廿八、廿九,母親會發麵蒸很多饅頭包子,饅頭裡會包上紅棗或者紅糖。母親有時還會做一些小動物,諸如小兔子、小豬、青蛙等形狀的饅頭,看着特別可愛,我們都不捨得吃。饅頭出鍋後,母親還會趁熱在饅頭上用顏料點上紅色綠色的梅花點,那是我心中最初的關於過年的喜慶色彩。

記得我上小學後,我們家到年下還會炸饊子、焦麻葉、小果子等等,真想再嘗嘗那種用糯米麵制好再油炸的甜甜的小果子。雖然我知道,即使做得一模一樣,也不會是當時的那種滋味了……

那時過年時我們吃的瓜子花生大多不是買現成的,母親在市場買回來的花生瓜子都是生的,要自己炒制。炒花生時鍋里要放上撿拾乾淨洗過的沙子,用鍋鏟在鍋里翻炒時發出的聲音實在令人難受,但我仍然會顛顛地圍在鍋旁,時不時母親會拿起一粒花生讓我嘗嘗熟了沒有。炒熟的花生真的很香。是現在那些高檔的進口乾果所無法比擬的。

祭灶前,街上就開始陸續有賣鞭炮、春聯、燈籠等過年的物事了,年關將近,街上更是熱鬧。我喜歡跟着母親去上街,擠在人群中感受着過年的喜慶氣氛。街上的人們忙着買、賣,臉上都洋溢着一股喜氣 。那時的爆竹煙花也沒有現在的品種花樣多,但人們的幸福感顯然比現在強烈得多。

面圓香

小時候過年時,我們家必做的美食中,有一種叫面圓的食品。

每年快到過年,差不多臘月二十以後吧,父親或者姐姐會去給爺爺奶奶送錢和一些年貨。回來時就會帶來奶奶親手做的面圓子。圓子是中國傳統的美食佳品,全國各地被稱作圓子的食品種類繁多,而我們安徽淮南的面圓子是春節時幾乎家家必備的美食。那時雖然母親也會做,但我們還是覺得奶奶做的最好吃,不知是奶奶有什麼製作秘訣,還是鄉下的豬肉、面以及燒柴火的鍋灶做出來的面圓味兒更香。

後來奶奶去世了,每年的面圓就由母親來做。這種面圓子在製作、食用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製作時很繁瑣,吃着卻異常美味。每年到了臘月二十幾,母親會選一個下午,專門製作面圓。我呢,就會在一旁靜靜地看着。母親用面和成稀稀的麵糊,在鍋里攤成薄薄的麵皮,待麵皮冷涼後,將之細細地切碎,盛在一個平時和面用的陶盆里,再放入事先準備好的豬肉末(煮熟的豬肉哦),加上蔥薑末,用雞湯(或者煮豬肉的肉湯)和蛋清、澱粉,攪拌調和,摶成圓子,最後再在圓子外皮滾上澱粉,上籠蒸熟,冷涼後收起來,留着吃年夜飯時或者正月里家裡來了客人時,擺盤在籠屜上餾一下,就是一道味道鮮美的菜餚了,這是最常見的吃法。

面圓色澤晶瑩亮麗,其香濃、其味醇、其意回味悠長、其形圓而晃動且不易碎。在食用時可蒸過之後配以香醋,灑上麻油,其味更美。若用油炸過之後吃,外酥里嫩,咸香可口。製作面圓的步驟和方法看似簡單,實則繁瑣,我們姐妹都沒有得到奶奶和母親的真傳。而我自己,更是從來沒有親手試着做過。前幾年,婆婆身體好時會做給我們吃,每次在婆家吃完年夜飯臨走時還會帶上一些。

如今,我們都是買着吃了,市場、超市里賣的面圓五花八門。其中最好吃的還要數夏集的貢品圓子。據說,江澤民總書記三次訪淮南毛集鎮時都親自點名要吃夏集圓子。

夏集面圓又叫莊子面圓、貢圓、白圓、飪子等,製作方法是一樣的,就是選材更講究而已。有關夏集面圓的傳說很多,因它地取古壽州,相傳夏集面圓,曾作為貢品,以謝聖上聖明,解百姓於火熱、飢餓之中,救大命之恩。故又稱「貢圓」。還有傳說:莊子曾經游塵途經壽春一帶,饑渴難忍,投一老農婦家,農婦用當地的「飪子」招待了他,莊子吃後,讚不絕口,頗為感激,故流傳至今,這就是最遠古的面圓。

無論是市場所售的簡易包裝的貢圓,還是超市里有着精美封袋的外銷夏集圓子,味道都大致相仿,可就是沒有哪一種能夠比得上奶奶和母親做的面圓子香了。是我的味蕾變得挑剔,還是童年時的美食太少?其實,這些原因都存在,卻又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那個製作香香的面圓子的人已不在,那個最疼我的人已不在,那香濃的年味也就只在回憶里了……

年夜飯

除夕來臨,母親早幾天就開始準備年夜飯桌上的菜品了,該煮的煮,該蒸的蒸,該炸的炸。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母親都會煮一鍋鹹肉,整個下午聞着廚房裡飄出的陣陣肉香,我是不會出去玩的。肉煮熟後,母親會撈出一大塊,待稍稍冷涼後切成幾個小方塊,我們姐妹幾個每人手拿一塊肥瘦相間的鹹肉,咬一口順手流油,那個香!太解饞了。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嘴裡心口都油乎乎香噴噴的。如今的孩子聽我講起這些,總會說,那怎麼吃?還不膩死了。可那時的我們一點也不覺得膩。每年年夜飯桌上一定有咸鴨煮大豆,煮鹹肉,當然魚是少不了的,預示年年有餘,可除夕時那條魚一般是不准吃的。母親還會煮一大鍋米飯,飯煮得很多,是絕對吃不完的,這預示一年到頭都有吃不完的飯。其實,那時的年夜飯桌並不豐盛,和現在飯店裡訂的年夜飯真的沒法比,也就只能相當於我們如今平時飯桌的水平。但那份全家圍坐的濃濃的年味,在如今飯店裡擺滿山珍海味的年夜飯桌上再也尋找不見了。

又過年了,每逢此際,更加懷念母親喚兒的聲音,懷念父親酒後闊論時爽朗的笑聲。眼前不時閃現母親忙碌的身影和一家人圍坐包餃子的那一幅幅生動畫面。在獨處的午後,在孤單的夜裡,每念及此必心頭錐痛,眼眶濕潤,但記憶深處那點點滴滴的甜蜜溫馨,也會慢慢地瀰漫開來,氤氳心懷,溫潤靈魂……[1]

作者簡介

端木家紅,安徽淮南人。《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事業推广部部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