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溫暖的火塘(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溫暖的火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那溫暖的火塘》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溫暖的火塘

離開老家已三十多年,每年一進入天寒地凍、冷風蕭瑟的嚴冬時節,在戶外活動、工作或鍛煉,手腳及耳朵被凍得隱隱作痛時,就禁不住想起老家的火塘。

老家在漢中平原西南部漢江邊,那裡山水相依,沃野千里,冬天時常多風多雨,氣溫常在零下五六度,寒冷異常。

小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全民皆貧,農村條件極差,自我記事時起就清楚記得,年年到了冬天,家家戶戶都既沒有蜂窩煤爐或電熱器取暖,更沒有水暖或氣暖設備供暖,為了抗寒過冬,鄉親們都用火塘取暖。

火塘說來很簡單,它是在屋內泥土地面上挖一個淺坑,四周再砌一些磚塊或石條圍起來做成的,有的在廚房,有的在柴房。只要火塘里柴禾一燃燒起來,整整一個冬天,每家廚房或柴房頂瓦縫裡,成天飄裊着如雲似霧的青白色淡淡煙氣,整個村子都有一股讓人感到十分親切而又溫馨的煙火氣。

火塘的功能除了取暖,還有燒開水、熬稀粥、燜米飯,以及燉肉燉菜等作用。這主要是為了不讓火塘里柴禾燃燒的火苗僅因單單用於取暖而被白白浪費掉。所以大多數人家都會在火塘上方用鋼筋棍或粗木棒支起一個三角架,將一個肚大口小鑄鐵做成的圓形鐵罐用鐵絲吊在上面。一家人圍着火塘烤手烤腳,烤胸烤背,享受火塘里柴火散發出的融融暖意時,順便燒一壺開水,熬一盆稀粥,燜一罐米飯,燉一鍋肉菜,免得再去灶台上忙乎……一舉兩得,實在是經濟划算、省時省力的美事。

我清楚記得,我家的火塘在廚房裡。為了儲備夠整整一個冬天全家七八口人取暖的柴禾,勤勞的父親一入秋就開始忙活着,扛上尖擔拿上砍刀上屋後幾里路遠的中梁山上打柴。他打的柴種類頗多,有野茅草、野棗樹、野刺梨樹、野葛藤、洋槐樹枝、橡子樹枝、松樹枝和各種樹樁等等。這些柴堆積起來,將我家偌大一間柴房碼得滿滿的不說,還在院壩邊堆起小山樣幾大垛,引得左鄰右舍好生羨慕,都夸父親是個勤快人。

這些柴中,最受大家歡迎的要算那一個個樹樁。它們都是生產隊砍了早已成材的粗壯高大的樹木後廢棄在山野里的。如果不挖回家讓它們發揮點作用,經過風吹雨淋,日曬夜露,久而久之都會腐朽霉爛,化為泥土,不再有一丁點兒用處。它們大都木質堅硬,塊頭很大,放在火塘里一燃燒起來,不但火力大,燃燒時間長,有熬頭,還不怎麼冒煙和亂飄柴灰,既不嗆人又乾淨衛生,是冬天農家烤火取暖的上品。

在火塘邊最活躍的還是我們這些少不更事的小孩子。那個時候因生活困難,成天吃不飽,肚子老餓得慌,再加之父母一年到頭也沒錢給我們買個蘋果呀梨子呀糖果呀之類的零嘴兒,為了填飽肚子和解解饞,我們就常弄幾個紅薯土豆或一把兩把胡豆黃豆來,埋在火塘的火里燒烤熟了吃。為避免把它們燒焦,我們貓一樣蹲在火塘邊,一邊用一根木棍不停翻撥着,一邊等它們熟。用火塘的火燒熟的紅薯和土豆,味道乾麵甜香,口感極好;而用火塘的火燒熟的胡豆和黃豆,則味道繃脆酥香,別有一種滋味。它們不僅養育了我們飢餓的童年,還為我們在貧困歲月里平添許多樂趣。

有一年公曆十二月下旬一日,天突然下起鵝毛大雪,屋外風雪交加,白雪皚皚,全村不論大人小孩還是男男女女,都關門閉戶呆在家裡不出門,圍着火塘取暖。父親這天一大早卻獨自一人頂風冒雪上了趟山。天擦黑他回到家裡,不但全身上下從頭到腳都是白花花的積雪,儼然一個雪人,還被凍得瑟瑟發抖。雖然如此,他卻全然不顧,一進門就樂呵呵地對母親說自已今天收穫不小,在雪地里套到一隻野兔,可以改善一下全家人好久都沒沾腥葷的生活,並很快從身後一個粗麻布口袋裡拿出他套到的那隻毛色灰黃又肥又大的野兔。平日總吃粗茶淡飯,肚子裡沒一點兒油水,嘴裡老覺得很寡淡無味的我們一聽說將有兔子肉吃,立時像遇到年節一樣高興得不得了。可殊不知,為了套到這隻因下大雪無東西吃跑出洞穴四處逃竄找食吃的兔子,父親在高高的中梁山頂嗚嗚嘶叫不止的大風雪中挨凍守候了整整一天。

父親和母親將野兔開膛破肚一陣忙活後,把兔肉剁成一個個小塊放進火塘上吊罐里,加上清水、食鹽、生薑、大茴、花椒,再放上蘿蔔、山藥、蓮菜等,將火塘里火燒旺燉起來。沒多大光景,一股濃濃的兔肉香就瀰漫在整個暖洋洋的廚房裡。

肉菜燉熟後,我們全家高高興興圍着火塘用筷子夾着吃得很香的同時,母親還沒忘記給長年癱瘓在床、膝下無兒無女、已八十多高齡且生活不能自理的鄰居張大爺舀了滿滿一碗端過去。

滿臉菜青、瘦弱不堪的張大爺,在床上吃着熱騰騰的兔肉和蓮菜、蘿蔔、山藥,喝着熱乎乎、香噴噴的肉湯,一雙昏花的老眼邊嘩嘩流着感激的淚水邊不停對母親說謝謝。

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如今家鄉人們生活條件早就得到很大改善。冬天儘管人們也早已不再用火塘取暖。但火塘和過去艱難歲月留在我腦海里的深深的記憶,卻永遠也不會消失……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