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邹鲁

移除 361 位元組, 4 年前
参考资料
'''邹鲁''' :(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邹鲁
|圖片 = [[File:无标题亲爱1亲爱.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pic.sogou.com/d?query=%D7%DE%C2%B3&mode=1&did=1#did0 原图链接][http://mren.bytravel.cn/history/3/zoulu.html 图片来源于博雅人物网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85年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邹澄生
| 職業 = 政治家,革命党人,大学校长
| 知名原因 = 讨袁护法、联俄抗日、发动广州新军起义 、创办《民报》、执掌中山大学
| 知名作品 = 《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
}}
邹鲁(1885—1954),原名[[邹澄生]],[[广东省]]大埔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革命党人,大学校长。
中文名: 邹鲁
别   名: [[ 邹澄生]]
国   籍: 中国
民国38年(1949)4月,人民解放军攻陷[[南京]],蒋介石闻邹已走香港,便命人为其谋寓所于台北,邹遂至[[台北]]。1950年,国民党改选,邹任中央评议委员。1953年春,邹右手及两足忽麻木不仁,至1954年2月8日七秩寿庆,以设宴酬酢过劳而[[脑溢血]],13日戌时,卒于台北浦城街寓所,享年70,葬于天母山南面。
邹一生于文化教育贡献甚大。在韩山书院求学时,便与同乡张煊以四块鹰洋并得老师张竹士资助,创办乐群中学(埔中前身)。在省城读书时,又得老师丘逢甲(广东教育总会长)赞助,以120块光洋倡办潮州师范。民国13年(1924),受孙中山命任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国立广东大学(中大前身,邹奉命将高师、法政、农专合并而成)校长。民国21年冬,重任中山大学校长,使中大成为国内科系、设备最完备的学府,见重于国际。他在校内设广东通志馆,自兼馆长,聘温廷敬为志馆主任兼总纂,编纂成一部《广东通志》。其一生著作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中国国民党史稿》、《汉族客福史》、《环游廿九国记》、《旧游新感》、《教育与和平》等。 <ref>[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8-03-11/2162804256.html 邹鲁],中华传统文化,2008年03月11日</ref>
==革命经历==
===宣传革命===
孙中山家事遗嘱,签明处也有邹鲁大名,全文如下:“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恢复党籍===
[[File:01300000344131123468972592963 s.jpg|缩略图|400px|邹鲁]]
1927年4月,蒋介石开始清党运动,7月,汪精卫亦公开反共,承认西山会议派人员的党籍,达成三派的联合,组成国民党特别委员会。由于意见分歧,邹鲁为避“党阀”之嫌,决定离开政坛,随即出游欧美各国,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
===联俄抗日===
1929年,济南惨案、中东路事件相继发生,邹鲁从日本回国,沿途经朝鲜见受日军蹂躏后的亡国悲惨情景。回国后,见蒋、冯、阎为争夺地盘逐鹿中原,强敌当前置国家安危而不顾,邹鲁劝告[[张学良]]要“中立守土,以防日人扩张”。后赴太原游说[[冯玉祥]]、[[阎锡山]]“化干戈为玉帛”,提出召开国民党中央全会,解决蒋介石独裁问题。1930年8月,会议於北京召开期间,张学良支持蒋介石,以调解蒋、冯、阎之矛盾为藉口,出兵进驻北京。西南军界主张动武解决。邹鲁回广州,日本[[土肥原乘隙]]拉拢邹鲁,表示日本愿与西南军界合作,赞成武力消灭张学良,西南军界主持东北三省。邹鲁面质土肥原说:“张学良是中国官吏,政府自有权任免,其行为如何,政治如何,都是中国内部的事,何劳贵国过问?
“九·一八” 1929年,济南惨案、中东路 变後 件相继发生 东北 邹鲁从日本回 土沦丧 全国各界掀起抗 沿途经朝鲜见受 高潮,西南各省 政要员提出抗日反蒋 蹂躏后的亡国悲惨情景 蒋介石软禁胡汉民。邹鲁 广州宣传抗日反 国后,见 。他认 、冯、阎 蒋介石“怀抱独裁之野心 争夺地盘逐鹿中原 曲解训政之真义 强敌当前置国家安危而不顾 蔑视舆论,遏抑民权 邹鲁劝告[[张学良]]要“中立守土 ,以 摧锄异己为得计,以穷兵黩武为能事 防日人扩张 ,与 。后赴太原游说[[ 玉祥]] [[ 联合 锡山]]“化干戈为玉帛” 成立中国 提出召开 国民党中央 非常 议和国民政府 邹鲁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委员和国府委员。10 解决蒋介石独裁问题。1930年8 月, 会议於北京召开期间,张学良支持 蒋介石 逼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压力 辞去军政各职 以调解蒋、冯、阎之矛盾为藉口 并派员 出兵进驻北京。西 军界主张动武解决。邹鲁回 广州 谈判。 ,日本[[土肥原]]乘隙拉拢 邹鲁 以为“蒋介石光明磊落” 劝说 表示日本愿与 西南军 要员“团结御侮 合作 共赴国难” 赞成武力消灭张学良 并出席了上海和平会议和 西南军界主持东北三省。邹鲁面质土肥原说:“张学良是中 民党四届一中全会 官吏 当选为国民 政府 委员、西南 自有权任免,其行为如何, 务委员会常委和党部常委。次年 治如何 接任 都是 山大学校长。1935年当选为 民党中央常委和 内部的事,何劳贵 府委员。过问?
“九·一八”事变後,东北国土沦丧,全国各界掀起抗日高潮,西南各省军政要员提出抗日反蒋。蒋介石软禁胡汉民。邹鲁回广州宣传抗日反蒋。他认为蒋介石“怀抱独裁之野心,曲解训政之真义,蔑视舆论,遏抑民权,以摧锄异己为得计,以穷兵黩武为能事”,与冯、阎联合,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会议和国民政府,邹鲁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委员和国府委员。10月,蒋介石逼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压力,辞去军政各职,并派员南下广州谈判。邹鲁以为“蒋介石光明磊落”,劝说西南军政界要员“团结御侮,共赴国难”,并出席了上海和平会议和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和党部常委。次年,接任[[中山大学]]校长。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委和国府委员。 由于国土不断沦陷,西南军界当局利用全国抗日运动高涨情绪,公开与蒋介石抗衡。土肥原再次来广州会见邹鲁,表示愿与中国共同防俄防共,但南京无诚意;故愿与西南方面合作,提供借款和军械。邹鲁对土肥原说:“如日本有诚意,则不应掠我东北。”土肥原未达目的,又派松井向邹鲁解释:东北事件是南京不与日本交涉,却联俄制日,所以有东北之擧。邹鲁力质松井,说明中国若联俄,日本不敢即来侵犯。中俄战争後,日本才来侵犯的。邹鲁出席世界大学会议时,留下一信给西南当局,说:“国难当前,应捐成见,服从中央决定,增强御侮力量。若假抗日之名,阴作颠覆中央之计,内战既开,兵连祸结,转为日人所乘,坐收渔人之利。” 许崇智、叶楚伧赶至 [[ 香港 ]] 见邹鲁,邹鲁向他们提出:“全国各党各派值此国难当前,应放弃一切成见”;“消灭内战,以全力抗日”;“要唤起民众,使学、农、工、商、兵一致团结”,“凡助我抗日者皆认为朋友”的主张。 [[ 南京 ]] 沦陷後,邹鲁进一步向蒋介石提出“派员赴俄联络,器用抗战将领”的意见。
===移居台北===
1946年,他当选为监察院委员,1949年7月,参加广州召开的“非常会议”,离会去香港,移居 [[ 台北 ]] ,后任中央评议委员  ==人物年表==1908年10月,慈禧、光绪相继死去,反清情绪高涨,邹鲁与朱执信策划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广州稳定后,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 1914年,孙中山先生组中华革命党,创办《民国杂志》,邹鲁遵照中山先生指示任民国杂志之编辑进行反袁世凯斗争,并撰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 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邹鲁等人任总统特派员,准备计划讨陈。 1923年,孙中山先生电胡汉民、邹鲁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其间被誉为理财总舵手。 1924年,孙中山先生计划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邹鲁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常委。孙中山过世后,邹鲁任中国国民党中央三个常委之一,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成立,邹鲁为首任校长,并为国立中山大学校歌作词。 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后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被开除。 1927年,蒋介石进行清党,邹鲁退出政坛、出游欧美,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 1929年,中国军阀割据,邹鲁自日本归国。 1930年,邹鲁回到广州,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出兵入京调解军阀间的矛论。日本土肥原贤二借机拉拢邹鲁,反受到驳斥。 1946年,任监察委员。 1949年,参加广州召开之非常会议,离开大陆经香港,到达台北。任中央评议委员,著《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
1951年,担任淡江英专董事(后改制为淡江大学),受邀为淡江大学校歌作词。
 
1954年,病逝于台北,享年七十岁。
==教育成就==
[[File:邹鲁.jpg|缩略图|400px|邹鲁]]
===执教乐群===
他感到科举制度及教学方式误国误民,遂起办新学之念,回埔联络 [[ 张龙云 ]] 等人创办了乐群中学,并亲自执教。
===担任校长===
1923 年底,孙中山计划将广东高师、 [[ 政法大学 ]] 、广东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广东大学,委任邹鲁为高师校长、广东大学筹委主任。
邹鲁任中大校长之后,全力进行整顿。他认为教育是救国的基础,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学校发达,科学进步。1923年冬,他任广东大学筹委主任、校长,时为戎马倥偬,难得兼顾。如今能按其志管理大学,以求“树一最高学府”。
首先,他将中大学生抗日救亡活动统一在学校领导之下,禁止员生在上课时间开会,并建立特别党部严加控制学生的聚会,恢复教学秩序。同时,为提高师资力量,派员赴北京等地聘请名教授,使中大集中了一批优秀教授,成立各学科研究所、研究会,创办学术刊物,为发展学术研究提供较好的条件。1937年,设立研究院硕士学位考试委员会,擧办了第一届 [[ 硕士生学位 ]] 考试,授予各科毕业的研究生以硕士学位,奖励优秀学生出国留学。
建设石牌中山大学新校舍,按实际情况调整院系,将原来五个学院扩大为理、工、医、农、法、文、教育等七个学院。接管两广土壤调查所、广东通志馆,组织师生调查土壤、编写广东通志。制定和实施六年三期的建校规划,於广州市郊五山置地四万亩,以实现孙中山的遗愿。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国内战事频繁,教育部长朱家鞾又对邹鲁不满,常常拖欠教育经费。邹鲁面对困难,毅然实施庞大建校规划。他请中央拨款,又向西南政务委员会要钱,向国内外同胞、侨胞广泛发动募捐。为使工程如期进行,邹鲁四处奔波,绞尽脑汁,“除了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做到了”,他“形神俱瘁,苦辱交加”,始“获在粤诸董事及财政部长之助”,终于如愿以偿,为中大建设作出不可磨减的卓越贡献。
==重大贡献==
初期建校工程完成孙中山铜像,农学馆,化学、电气、机械、土木工程等教学楼,师生宿舍;中期建农林化学馆,天文、物理、生物、地理、化学等实验教室及文学院、法学院、养蚕室、调桑室、园艺温室等。增办护土学校、助产学校和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附中、附小等。还在潮汕、湛江等地创办农场、桑场。为学院实习、科研提供了配套场所。1938年各项工程基本完成後,邹鲁作诗自慰:“蓝缕箪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至1940年6月,邹鲁辞呈被批准,离开中大。他任中山大学校长十多年内,培养毕业生近五千人,学子散於世界各地。1936年,邹鲁曾应邀出席 [[ 德国 ]][[ 海德堡大学 ]] 五百五十周年纪念会,获 [[ 法学博士 ]] [[ 意大利 ]][[ 罗马大学 ]] 校长、 [[ 香港大学 ]] 副校长曾先後访问中大,甚读中大之成就,提出并达成交换教授、留学生的协议。 [[ 埃及 ]][[ 亚力山大大学 ]] 增中大免费留学生名额。中山大学进入世界著名大学的行列。
==教育观点==
邹鲁曾向西南政务委员会提出教育改革计划,主要内容:国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学国家办,中学由地方和生产部门分类办,大学由中央或部门办;实行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由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化;改革教材,将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等等。
==人物故居==
邹鲁的祖居---敬爱堂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敬爱堂建于清代。坐西向东,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正门前方 20 米竖有 5 支石华表,为清道光年间和民国年间所竖,这些石华表记载着邹氏祖先光辉的历史功绩。敬爱堂一正四横,为土木结构。正屋有房间 18 个,两旁横屋共有房间 24 个,建筑面积 1352 平方米,占地面积 1584 平方米。
 
邹鲁祖居有三奇,一是在季节的更换里,每年都有几天初升的太阳直射正厅中央,形成“蜈蚣吐珠”的图案。二是屋后花台坎边有郁郁葱葱的风景林,但数百年来竟没有一片叶子落到屋顶的瓦面上。三是每当深夜,从祖居上空远望有一道非常亮的白色光环。正是这三奇使整个建筑披上神秘面纱,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前去探秘。
== 邹鲁与中山大学==邹鲁是 [[ 中山大学 ]] (前身为广东大学)的创办者,也是第一任校长。2004年中山大学80周年校庆时,校方在图书馆五楼设立邹鲁校长纪念室,并立铜像以资纪念。邹鲁子女邹永和邹方向中大捐赠了邹鲁的部分遗物,包括书画作品、照片、来往信札,和邹鲁手书《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后记》碑帖原拓本2册。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见证了邹鲁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办中山大学的艰辛历程。 [3] == 书法著述==中山图书馆收 藏邹鲁写给清华的楷书诗:“虞叔祠前柏郁苍,槎牙枝干傲风霜。剪桐盛事随周逝,留得浓阴荫古唐。”结字妍正,平和静谧,疏瘦隽逸,秀美见长。憨斋收藏其写给广东大学的行书对联:“称心诗带风云气,信手文成金石声。”用笔自如流畅,有刚柔相济的圆润之趣,结体平正而顾盼有情,书风清俊而意态万千。 
著《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等。
 
==人物轶事==
[[File:68888575.jpg|缩略图|400px|邹鲁一家摄于1953年圣诞。前排:邹鲁、夫人赵淑嘉,孙邹英;后排右起:子邹广、媳戚继蔺、子邹梅、女邹方]]
邹鲁,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人,幼名澄生,字海滨,别号澄庐主人,日后以“天资鲁钝”、祈求学业精进而更名为“鲁”。邹鲁是中国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功臣、民国时期的杰出教育家,先后创办过大埔县乐群中学(大埔中学前身)、潮嘉师范学堂及中山大学,并两任中大校长,时人称之“诗书画三绝”。
=== “自有非常奇骨格,愈经霜雪愈精神”===
滚滚汀江水,葱葱天印山。大埔县旧县城茶阳古镇屹立其间,邹鲁也是诞生、成长于此地。其父自幼即为独子、孤儿,由祖母扶养而至自食其力,虽在城内经营一家裁缝店,但是入不敷出,度日如年。待邹鲁降临人世,依然仅有破屋两间,没有兄弟姐妹(其兄因病早夭),一家三口,家境拮据,含辛茹苦,相依为命。父亲总以备尝“橄榄”、“舂杵”餐的往事启发、激励他(前者指每日仅吃一顿午饭,如同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后者称每天进食早晚两餐,恰似两端大、中间小的“舂杵”),经常说:“我年青时没有好好读书,所以一生辛苦。不管怎样,总要使到阿澄读好书,才能不断上进。”自从邹鲁母亲去世,生活更加艰难。他曾想暂时辍学,帮扶家计,父亲坚决劝阻,说:“你的职责就是读书!每日做工所得不过是一百几十文钱而已,我不能因贪小利而耽误你的前程。”
 
其母也很重视督促、培养其刻苦学习精神。譬如,空闲之际,从不带他到人多的地方看热闹,而是领其前往住宅隔壁孔庙玩耍。平日,那里人迹罕见,她便娓娓诉说自己所知的圣贤豪杰故事,告诫儿子应当志存高远,敦品勤学。某次,邻居小孩弄坏他的一件心爱玩具,索赔未果,哭求母亲替其讨回公道。母亲将其紧抱入怀,边哭边喊:“阿澄,你真让我伤心!我盼望你做的圣贤豪杰是这样吗?你要听我的话,努力读书,立志成才,千万不要计较这些小事。”8岁入塾之后,母亲每当知其功课不错即高兴异常,否则愁容满面。据传其母撒手西归的弥留之际,曾经屡次目视某处,欲言又止。日后,他才发现那里的眼镜袋中珍藏其母辛苦积攒的两角钱,禁不住泪如泉涌,悲恸欲绝。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客家地区的“崇文重教”浓郁风气、父母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自身求学之途的坎坷艰辛……深刻地熏陶和塑造其幼小心灵和日后的理想抱负,诚如其早年诗云:“自有非常奇骨格,愈经霜雪愈精神。”他还由此而感悟到世间诸多不平等之事造成,“完全是由于有没有受过好教育的原因。基于这个自我的警觉,我的读书欲望就更加强了。”进而认识到:“他国强盛的主要原因就是学堂发达,因为学堂越发达,科学愈进步,结果船坚炮利,屡次迫使我国屈辱……必须以其人之术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应该积极办学堂,追上他国,才可以雪我国耻辱,使我国强盛。”
=== “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 1904年,邹鲁先是考进潮州韩山书院深造,不久,返乡转入初创“新式学堂”,然而很快感到大失所望——学生年龄由16岁到30岁不等,课程则除算学、英文外,一切均照旧馆的背书、默写、习字等教学模式,因而经常流露不满情绪或言论。老师察觉,恼怒呵斥他道:“你总说学校不好,若有本事,就去开办一个好的给我看!”他便与张龙云、 [[ 张际云 ]] [[ 张煊 ]] [[ 饶熙 ]] [[ 彭荫芗 ]] 等学友商议自办学堂,获得某同学哥哥的四块钱捐助,租赁城内“张氏孝友堂”作为校舍,另邀私塾老师和亲友帮忙,创办“乐群中学”,并附设三间小学(其一为“义学”),招收两届学生百余人。翌年,募得南洋善款,改购小湖口民田为校址,兴建课室八间,宿舍多座。历经几度浮沉,卒以各界襄助,规模渐现宏敞,跃居粤东翘楚。此后,“便有许多学生回到各乡办学,因此接连产生二十几个小学。” 
此举既是开启粤东北山区民办教育之先河,又是他毕生极其重视兴教办学的牛刀小试。他本人亦从一名普通学生变身为中小学教师,兼任多间学校、多个年级、多门课程的教职,例如,对张煊创办的“乐育小学”,邹鲁撰文回忆:“(该校)共有学生数十人,年龄参差不齐,从六七岁到十六七岁的都有,不得不勉强分成两级。当时的课程并没有什么标准,大都由教员依照自己能够教授而订定。我也不是例外,于是规定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体操等功课,除了初级国文和习字由校中另外一位老先生担任外,其余都是由我教授。那时,又没有现成课本,不得不自己编纂。”“余十九岁在大埔原邑创办乐群中学,教育思想欲师从欧美者,只不过以吾国科学不及人,以至为人挫败,思图富强而已。”“这是我办学的初试,回想起来,成功竟是意外的。”
 
三年后,他又邀约五位同窗前往广州,本欲报考师范学校,可是“学堂初兴,师才不足”,乃至无门可进。他在《回顾录》中写道:“说来也许可笑,我是一个小县里生长的人,广州是一个初游的省城,人地生疏,毫无凭藉,竟倡议办师范学堂,谈何容易!但是我绝不气馁,本着满腔的热情和勇气,认定了我的目标,到处奔走宣传,请求人家帮忙。更拿我从家里所带来的钱,作为开办经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偌大一座广州城里居然出现一个潮嘉师范学堂。”“四块钱办成了乐群中学,一百多块钱创立潮嘉师范学堂,我真觉得世上并无难事。”从此,他与振兴教育事业、实现强国之梦结下不解之缘,并且赋诗自勉:“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
=== “白云侧拥珠江绕,远避尘嚣合校基”=== 民国初年,邹鲁积极主张:“国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学由国家办,中学由地方和生产部门分类办,大学由中央或部门办;实行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由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化;改革教材,将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孙中山的赏识,认为:“你办教育是很有经验的,现在广东的教育濒于破产,还是你出来担任改进吧。”1924年春季,包括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在内的三所大学奉命组成国立广东大学(日后更名中山大学),委派其为筹备主任和首任校长。他精心设计“校长与教授共同治理”的办学模式,吸引著名教授一时云集;成立各类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会,创办学术刊物,奖励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等等,迅速推动该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中占有一席之地。<ref>[https://news.qq.com/a/20120609/000840.htm?pc 邹鲁与中大],腾讯网,2012年06月09日</ref> 
迨至翌年底,他因故而被免职。自1932年2月起而至1940年6月,他再次荣膺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据其后人讲述,那是邹家最幸福、最兴旺的时期,“父亲也最喜欢这个职务”。其间,他努力建树的丰功伟绩尤为令人钦敬。中山大学旧址原在市内文明路,面积相当狭仄,设施比较简陋,严重影响发展壮大。他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必须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办学,领衔制订和实施“六年三期”宏伟规划:在当年荆棘丛生的荒郊野岭、即今华南农大和华南理工范围内置地四万亩(包括林场),筹建新校区,亦曾赋诗讴歌:“为策藏修择地宜,石牌山水最称奇。白云侧拥珠江绕,远避尘嚣合校基。”创校工程堪称史无前例,经费预算数额巨大,政府财力支持有限,中途遭遇日寇侵华,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他始终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绞尽脑汁,四处奔波,不仅多次呈请政府划拨款项,而且深入发动本校学生及国内外民众、侨胞们慷慨解囊相助。倘若用他的话来说,则是“形神俱瘁,苦辱交加”,“除了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做到了。”
 
历经六年不懈奋斗,三期工程依约告竣,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举凡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学院应有的现代学科体系,几乎无一缺漏;同时设立研究院,由其兼任首任院长,促使该校跻身于清华、北大的全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之一。他还亲自手书、勒石中山大学奠基纪念牌坊,创作校歌歌词,倡议大学要成为“国之文化所藉以为转移者也”,“研究学问必须应用到社会发展上面”,十分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及其人格品质之养成;提出“学校生产化”的创造性理念,且付诸实施:新校园内,除了各幢建筑物林立,其余空地皆开垦为农林场或花果园,陆续设立直接服务社会的科研机构。他在两任中山大学校长期间,该校培养的毕业生将近五千人,英才俊彦遍布世界各地,逐渐步入知名大学行列,他亦荣获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称号。
 
他虽然身心交瘁而主动请辞,但是仍以“图书满架,瓜菜满园”为乐;1954年病逝于台湾,享年七十岁,主要遗著有:《邹鲁文集》、《邹鲁文存》、《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澄庐诗文集》和《十九国游记》等。他毕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活动,既有功劳,又有过失,最终发现:最成功的事业居然是执掌中山大学!
== 外部連結 ==
*[http://mren.bytravel.cn/history/3/zoulu.html  博雅人物网]
*[http://www.baike.com/wikdoc/sp/qr/history/version.do?ver=5&hisiden=JQ,gNBCFgWA1FeAEN,DAUgKWg  互动百科]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 中國大陸军政人物]] [[Category:政治家]]
8,7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