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郎山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郎山药

来自 网络网的图片

郎山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常带紫色,块根圆柱形,叶子对生,卵形或椭圆形,花乳白色,雌雄异株。块根含淀粉和蛋白质,可以吃。 蔬之属曰薯,蓣称菜山药,药之薯蓣为药山药称铁棍山药,供药用,产于怀庆府者优”。铁棍山药质坚实,粉质足,色白,久煮不散,俗称“鸡骨山药”产于沁阳山王庄镇大郎寨村者,称为“郎山药”。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该山药被指定为贡品。郎山药为怀山药中之上上品

形状特征

怀山药为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根肉质肥厚。略呈柱形,长短不等。约30~40厘米,直径约2~7厘米,外皮土黄色或深土黄色,生有须根(须根基部呈褐色)。质脆,断面白色带粘性。茎细长,通常带紫色,有棱,光滑无毛。茎上部叶对生,下部叶互生或三叶轮生,叶腋常生株芽,俗名“山药旦”,又名“零余子”。叶形多变化,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宽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通常三裂,侧裂片圆耳状,中裂片先端较尖,叶脉7~9条自叶基发出。7~8月开花,花小、黄绿色,呈穗状花序;雄花序直立,雌花序下垂;花乳白色,花被6片;雄花有6个雄蕊;雌花花柱3,柱头两歧;朔果有三棱,呈翅状;种子扁圆形,有宽翅,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20-1200米的林中,爬登于石壁上或树上。 [1]

分布范围

分布于沁阳市大郎寨村。

历史记载

《山海经》中称山药为薯蓣,后因唐代宗名“豫”,与“蓣”音同而避讳,故改名为薯药。到了宋朝,宋英宗名“曙”,与“薯”同音而讳薯,又改名为山药。齐、鲁名山芋;郑、越名土薯;秦、楚名玉廷。或音殊,或音诸,语有轻重,相传之讹也。薯蓣一名玉廷,或言廷草、山芋。《神农本草经》云:“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人乃贵重之体,称玉体、玉延者,能使人久服长寿延年是也。《饮片新参》名淮山药,指淮河流域即河南至江苏一带所产之品,现以怀庆府(河南沁阳、博爱、武陟、孟县、温县等地)所产质量最佳,以其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而誉满中外,称为怀山药。怀山药中最好的品种称为“铁棍山药”,据《沁阳市志》记载,沁阳市山王庄镇大郎寨村的山药称“郎山药”,曾为明、清供品,大郎寨六十三岁的赵复晨老人是解放前最后一批贡山药的主人,他种出的郎山药断面呈菊花心状,落地如铁棍之声,故名铁棍山药。国内外客商称怀山药为“怀参”,“补肾王”,与长白山人参齐名。

怀山药原为野生植物,现在沁阳市紫陵镇村后的太行山上的老君顶北边,仍有一条南北约2公里长的野生山药沟,当地人称“山药沟”。后经人的培养,驯化逐渐转移到平原地区栽种。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禹贡》书上称“怀”为“潭怀”,正是指的怀庆府一带。自古以来,怀山药可以食药兼用。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山药补肾、益气、长肌肉、久服耳聪目明。”对久病虚弱者尤为显著,妇女产后食用可早日恢复健康。据《沁阳县志》记载:早在公元前718年周桓王二年和魏宣公时代,山药一直是向天朝进贡的一种主要礼品,其它朝代纳贡更为急迫。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83年)《河内县志》记载:“蔬之属曰薯,蓣称菜山药,药之薯蓣为药山药称铁棍山药,供药用,产于怀庆府者优”,铁棍山药质坚实,粉质足,色白,久煮不散,俗称“鸡骨山药”产于沁阳山王庄镇大郎寨村者,称为“郎山药”。明洪武24年,该山药被指定为贡品 [2]。郎山药为怀山药中之上品,出口山药均以“怀郎”标名,远销欧美及东南亚诸国,1914年曾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商品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各国的赞扬,美国市场称之为“华药”。温县参展的山药、地黄荣获为金奖。1990年,温县注册的“温怀”牌山药,在国际旅游节中获得“天马优秀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