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郧阳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1: 行 1:
 +
[[File:郧阳区.jpeg|有框|右|<big>郧阳区(物流产业园)</big>[http://www.hbyx.gov.cn/xwzx/tpxw/202102/W020210201319492179951.jpg 原图链接][http://www.hbyx.gov.cn/xwzx/tpxw/202102/t20210201_3250794.shtml 来自 郧阳区人民政府网 的图片]]]
 +
 
'''郧阳区'''是[[十堰市]]辖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上游,北纬32°25′-33°16′、东经110°07′-111°16′。东北与河南省淅川县相依,西南与竹山县毗连,西与陕西省白河县交界,西北与郧西县相交,北与陕西省商南县相接,南与十堰市接壤。南北宽92千米,东西长108千米,总面积3863平方千米。总人口62万人(2012年末)。
 
'''郧阳区'''是[[十堰市]]辖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上游,北纬32°25′-33°16′、东经110°07′-111°16′。东北与河南省淅川县相依,西南与竹山县毗连,西与陕西省白河县交界,西北与郧西县相交,北与陕西省商南县相接,南与十堰市接壤。南北宽92千米,东西长108千米,总面积3863平方千米。总人口62万人(2012年末)。
  
 
 全区辖16个镇、3个乡:城关镇、安阳镇、杨溪铺镇、青曲镇、白桑关镇、南化塘镇、白浪镇、刘洞镇、谭山镇、梅铺镇、青山镇、茶店镇(郧县经济开发区)、柳陂镇、鲍峡镇、胡家营镇、谭家湾镇、大柳乡、五峰乡、叶大乡。区[[政府]]驻城关镇。红岩背林场在境内。
 
 全区辖16个镇、3个乡:城关镇、安阳镇、杨溪铺镇、青曲镇、白桑关镇、南化塘镇、白浪镇、刘洞镇、谭山镇、梅铺镇、青山镇、茶店镇(郧县经济开发区)、柳陂镇、鲍峡镇、胡家营镇、谭家湾镇、大柳乡、五峰乡、叶大乡。区[[政府]]驻城关镇。红岩背林场在境内。
  
 地处鄂西北山地,[[秦岭]]巴山东延余脉褶皱缓坡地带,史称“五丁於蜀道,武陵之桃源”。北部属秦岭余脉,南部属武当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中部汉江谷地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区。汉江横贯中部,还有堵河、滔河两大支流。[[襄渝铁路]]、汉江水道、老白公路、郧漫公路横贯东西。
+
 地处鄂西北山地,[[秦岭]]巴山<ref>[https://www.sohu.com/a/244357806_348977 高温来袭,秦岭巴山脚下的这几处美景却宛若仙境,还上了央视!],搜狐,2018-07-31 </ref> 东延余脉褶皱缓坡地带,史称“五丁於蜀道,武陵之桃源”。北部属秦岭余脉,南部属武当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中部汉江谷地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区。汉江横贯中部,还有堵河、滔河两大支流。[[襄渝铁路]]、汉江水道、老白公路、郧漫公路横贯东西。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行 17: 行 19:
 
1961年6月,全县恢复区建制,设14个区、11个镇,将103个管理区改称为乡级公社。1967年6月,将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和花店区的茅坪公社划归十堰办事处管辖,全县由14区11镇103个乡级公社减至12区1镇85个乡级公社。1975年3月撤销区建制,全县设12个区和两个县辖镇,75个乡和8个乡级镇。1984年6月,将26个社(镇)改为12个区、2个县辖镇,75个乡和8个区辖镇。1987年9月23日,郧县将原有的14个区(镇)改建为12个镇、14个乡。
 
1961年6月,全县恢复区建制,设14个区、11个镇,将103个管理区改称为乡级公社。1967年6月,将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和花店区的茅坪公社划归十堰办事处管辖,全县由14区11镇103个乡级公社减至12区1镇85个乡级公社。1975年3月撤销区建制,全县设12个区和两个县辖镇,75个乡和8个乡级镇。1984年6月,将26个社(镇)改为12个区、2个县辖镇,75个乡和8个区辖镇。1987年9月23日,郧县将原有的14个区(镇)改建为12个镇、14个乡。
  
1996年5月,白浪、谭山撤乡设镇。调整后,郧县辖14镇12乡:城关镇、安阳镇、白浪镇、鲍峡镇、茶店镇、胡家营镇、刘洞镇、柳陂镇、梅铺镇、南化塘镇、青曲镇、杨溪铺镇、谭山镇、安城乡、大柳乡、大堰乡、东河乡、高庙乡、桂花乡、黄柿乡、五峰乡、辽瓦乡、青山乡、叶大乡、叶滩乡、白桑关镇。境内有[[农场]]、林场各1个。面积3863平方千米,人口约63万人。县[[政府]]驻城关镇。1999年12月,青山乡撤乡建镇。至此,郧县辖15个镇、11个乡。
+
1996年5月,白浪、谭山撤乡设镇。调整后,郧县辖14镇12乡:城关镇、安阳镇、白浪镇、鲍峡镇、茶店镇、胡家营镇、刘洞镇、柳陂镇、梅铺镇、南化塘镇、青曲镇、杨溪铺镇、谭山镇、安城乡、大柳乡、大堰乡、东河乡、高庙乡、桂花乡、黄柿乡、五峰乡、辽瓦乡、青山乡、叶大乡、叶滩乡、白桑关镇。境内有[[农场]]<ref>[https://www.sohu.com/a/251024752_644539 全球十大创意城市农场,绝对叫你尖叫!],搜狐,2018-08-30</ref> 、林场各1个。面积3863平方千米,人口约63万人。县[[政府]]驻城关镇。1999年12月,青山乡撤乡建镇。至此,郧县辖15个镇、11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郧县总人口584315人,其中:城关镇75147人,安阳镇34096人,杨溪镇22090人,青曲镇24576人,白桑镇12833人,南化镇32575人,白浪镇11510人,刘洞镇17897人,谭山镇29488人,梅铺镇27607人,青山镇18359人,茶店镇24764人,柳陂镇36063人,鲍峡镇21723人,胡家营镇23595人,桂花乡12246人,大堰乡16469人,大柳乡14195人,高庙乡19021人,黄柿乡20580人,辽瓦乡16329人,安城乡19796人,五峰乡14413人,东河乡9247人,叶大乡8093人,叶滩乡9414人,原种场11081人,红岩背林场1108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郧县总人口584315人,其中:城关镇75147人,安阳镇34096人,杨溪镇22090人,青曲镇24576人,白桑镇12833人,南化镇32575人,白浪镇11510人,刘洞镇17897人,谭山镇29488人,梅铺镇27607人,青山镇18359人,茶店镇24764人,柳陂镇36063人,鲍峡镇21723人,胡家营镇23595人,桂花乡12246人,大堰乡16469人,大柳乡14195人,高庙乡19021人,黄柿乡20580人,辽瓦乡16329人,安城乡19796人,五峰乡14413人,东河乡9247人,叶大乡8093人,叶滩乡9414人,原种场11081人,红岩背林场1108人。

於 2021年4月10日 (六) 05:48 的最新修訂

鄖陽區十堰市轄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上游,北緯32°25′-33°16′、東經110°07′-111°16′。東北與河南省淅川縣相依,西南與竹山縣毗連,西與陝西省白河縣交界,西北與鄖西縣相交,北與陝西省商南縣相接,南與十堰市接壤。南北寬92千米,東西長108千米,總面積3863平方千米。總人口62萬人(2012年末)。

全區轄16個鎮、3個鄉:城關鎮、安陽鎮、楊溪鋪鎮、青曲鎮、白桑關鎮、南化塘鎮、白浪鎮、劉洞鎮、譚山鎮、梅鋪鎮、青山鎮、茶店鎮(鄖縣經濟開發區)、柳陂鎮、鮑峽鎮、胡家營鎮、譚家灣鎮、大柳鄉、五峰鄉、葉大鄉。區政府駐城關鎮。紅岩背林場在境內。

地處鄂西北山地,秦嶺巴山[1]東延余脈褶皺緩坡地帶,史稱「五丁於蜀道,武陵之桃源」。北部屬秦嶺余脈,南部屬武當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中部漢江谷地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區。漢江橫貫中部,還有堵河、滔河兩大支流。襄渝鐵路、漢江水道、老白公路、鄖漫公路橫貫東西。

歷史沿革

鄖縣(鄖陽區)歷史悠久,古稱麇子國,商代屬庸國,春秋時屬絞國,戰國時屬楚地。秦屬漢中郡長利縣。西漢置錫縣。東漢屬益州漢中郡錫縣,三國時屬魏興郡之錫縣。晉太康五年(284年)置鄖鄉縣,屬荊州魏興郡,以治所附近鄖關得名,又傳因位鄖山之南得名。先後屬梁州西城郡、豫州淅陽郡。唐朝屬山南東道均州武當郡鄖鄉縣,五代時屬均州,宋屬京西南路均州武當郡鄖鄉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稱鄖縣,屬襄陽府均州。

明成化十二年(1475年)屬湖廣布政使司鄖陽府。清屬安襄鄖荊道鄖陽府鄖縣。1914年屬襄陽道。其後屬第十一、第八行政督察區。1947年12月30日鄖縣解放。城關建制為鄖陽市,時屬陝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1949年劃歸湖北省建制,隸屬鄖陽專署。1950年2月屬湖北省鄖陽專區,1952年12月5日屬襄陽專區,1965年7月19日後屬鄖陽專(地)區,1994年10月屬十堰市。2014年,撤銷鄖縣,設立十堰市鄖陽區。

民國25年(1936年)6月,鄖縣編轄4個區署、73個聯保、111個保、7383個甲。區署分設在白桑、南化塘、十堰和黃龍灘四地。1948年春,全縣先後成立城關、楊溪、黌門、柳陂、南化、白桑、茶店、十堰、花果、黃龍、大柳、梅鋪和安陽等13個區級黨政機構,下轄256個村。同年6月21日,城關區改為鄖陽市(副縣級),1950年1月復名城關區。

1950年2月,原由陝西白河縣管轄的鮑峽區和由鄖西縣管轄的五峰區劃歸鄖縣建制,此時全縣共設15個區。同年9月,城關區改稱城關鎮。1952年,把256個村調整合併為226個鄉。1953年合併為129個鄉,仍屬區政府管轄。1956年8月,安陽區和楊溪區合併為楊溪區,黌門區和大堰區合併為大堰區,茶店區和柳陂區合併為柳陂區,葉大區和黃龍區合併為黃龍區。1958年9月10日,撤銷區建制,將797個農業社和城關鎮撤併為18個公社。

1961年6月,全縣恢復區建制,設14個區、11個鎮,將103個管理區改稱為鄉級公社。1967年6月,將鄖縣的十堰區、黃龍區和花店區的茅坪公社劃歸十堰辦事處管轄,全縣由14區11鎮103個鄉級公社減至12區1鎮85個鄉級公社。1975年3月撤銷區建制,全縣設12個區和兩個縣轄鎮,75個鄉和8個鄉級鎮。1984年6月,將26個社(鎮)改為12個區、2個縣轄鎮,75個鄉和8個區轄鎮。1987年9月23日,鄖縣將原有的14個區(鎮)改建為12個鎮、14個鄉。

1996年5月,白浪、譚山撤鄉設鎮。調整後,鄖縣轄14鎮12鄉:城關鎮、安陽鎮、白浪鎮、鮑峽鎮、茶店鎮、胡家營鎮、劉洞鎮、柳陂鎮、梅鋪鎮、南化塘鎮、青曲鎮、楊溪鋪鎮、譚山鎮、安城鄉、大柳鄉、大堰鄉、東河鄉、高廟鄉、桂花鄉、黃柿鄉、五峰鄉、遼瓦鄉、青山鄉、葉大鄉、葉灘鄉、白桑關鎮。境內有農場[2]、林場各1個。面積3863平方千米,人口約63萬人。縣政府駐城關鎮。1999年12月,青山鄉撤鄉建鎮。至此,鄖縣轄15個鎮、11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鄖縣總人口584315人,其中:城關鎮75147人,安陽鎮34096人,楊溪鎮22090人,青曲鎮24576人,白桑鎮12833人,南化鎮32575人,白浪鎮11510人,劉洞鎮17897人,譚山鎮29488人,梅鋪鎮27607人,青山鎮18359人,茶店鎮24764人,柳陂鎮36063人,鮑峽鎮21723人,胡家營鎮23595人,桂花鄉12246人,大堰鄉16469人,大柳鄉14195人,高廟鄉19021人,黃柿鄉20580人,遼瓦鄉16329人,安城鄉19796人,五峰鄉14413人,東河鄉9247人,葉大鄉8093人,葉灘鄉9414人,原種場11081人,紅岩背林場1108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鄖縣常住總人口558355人,其中:城關鎮133014人,安陽鎮23239人,楊溪鋪鎮16039人,青曲鎮24115人,白桑關鎮24932人,南化塘鎮46315人,白浪鎮10097人,劉洞鎮14818人,譚山鎮29923人,梅鋪鎮27126人,青山鎮11753人,茶店鎮27022人,柳陂鎮56729人,鮑峽鎮27592人,胡家營鎮18281人,譚家灣鎮23010人,大柳鄉11762人,五峰鄉22333人,葉大鄉9569人,紅岩背林場686人。

2013年,全縣轄16個鎮、3個鄉:城關鎮、安陽鎮、楊溪鋪鎮、青曲鎮、白桑關鎮、南化塘鎮、白浪鎮、劉洞鎮、譚山鎮、梅鋪鎮、青山鎮、茶店鎮(鄖縣經濟開發區)、柳陂鎮、鮑峽鎮、胡家營鎮、譚家灣鎮、大柳鄉、五峰鄉、葉大鄉。

視頻

鄖陽區 相關視頻

十堰市鄖陽區航拍
央視新聞鄖陽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