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部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部城遗址

中文名称;部城遗址

外文名称;Part city site

类别;古遗址

位置;微山县部城、刘村以及青山社区

总面积;400万平方米

竣工时间;顺治十七年(1660年)

毁灭时间;清康熙七年(1668年)

别称;夏镇西城

河流;古运河、漕运新渠、京杭大运河

湖泊;昭阳湖

部城遗址在于夏镇西南部部城前村内,东抵大运河西岸,西至沙谷堆村,南达湖堤,北到老运河。呈正方形,边长约2000米,400万平方总面积米。明代的部城建于遗址之上,而面积小于遗址。南部凤凰嘴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

简介

部城,俗称作"夏镇西城",因为在此设置工部分司,又因这里常驻维护漕运安全的部队,所以又称为"部城"。

遗址于夏镇西南部部城社区、刘村社区、青山社区、古楼村、沙谷堆村、南门口以及南门外村区域内,东抵大运河西岸,西至沙谷堆村,南达湖堤,北到老运河。呈正方形,边长约2000米,总面积400万平方米。明代的部城建于遗址之上,而面积小于遗址。南部凤凰嘴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

建筑部城的原因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驻地-夏镇,原为古城,由广戚、部城(西城)和夏镇寨(东城)三部分而组成。

夏镇西北部是广戚城遗址,为秦代广戚县县城,秦朝末年,刘邦攻薛县(薛国故城,旧称"薛城")杀泗水郡守壮,还军亢父(今济宁市区南部亢父故城) 、方与(微山湖西畔、鱼台县境内方与故城)而曾经路过这里。此城又俗作"戚城"。传说,后来刘邦给爱妾戚姬的封地,即是此"戚城"。而《滕县志 古迹志》在"广戚城"目里,还认为此城是戚姬的故乡。汉朝鲁恭王子刘将,楚孝王子刘勋都曾封侯于广戚县,史称"广戚侯国"。

南北朝时废广戚县,直到明代,开挖新运河,漕运通畅,"戚城"西南附近处的夏村随之而兴旺起来。

隆庆元年(1567年),夏村成了船舶停靠码头,工商业日趋繁荣,遂改名"夏镇",也叫夏阳。同时,工部、户部分司自沽头城(今江苏省沛县沽头村)迁移于此"戚城" (即"广戚故城")南部,新漕运渠西岸附近,重新建造新城,以安置工户部分司,这就是此"部城"的由来。

又据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载,清代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继续在此设置工部分司,康熙十五年(1676年)裁除。

部城的建造史

部城,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工部主事杨信筑夏镇土城城垣,当时仅完成南、北、西三面,未竣工而去。

次年,万历十七年(1589年),工部主事余继善补筑东面城墙建筑,四门建有楼。因东面临漕运河,所以特多辟两门,曰"洪济"、"小水门",以利掌管和监控漕运。

顺治十五年(1658年)开始,工部员外郎顾大申始建砖城,但是未有竣工。顺治十七年(1660年),主事李禧熊续修才至竣工。前后断续利用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土包砖城,即是以清砖包裹土城的方式来建筑。

康熙七年(1668年),大地震之际,部城四座门楼均倒塌,城内房屋亦破坏居多。这场毁灭性的天灾,致使部城从此一蹶不振。此后,运河东岸"镇市渐盛",即是与部城隔漕的"夏镇寨",又名"东城",俗作"夏镇街",清代后期曾在此设置"夏阳司巡检"。至此便形成了三合一的"夏镇"了。

今微山县驻地,在历史上的繁华历程经历了"戚城"、"部城"、"夏镇街"三步走。

清末至民国初年,也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在夏镇东10公里处临城附近修建津浦铁路,至1912年全线通车。津浦铁路担负着重要的运载任务,水运日渐薄夕,而因没有方便的主线运输道路,夏镇街也随之萧条。

直到新中国解放改革开放后,南北动脉之一的104国道,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修筑,并向西曲折拐道于此,微山县驻地才始焕生机。

部城遗址现状

部城遗址,现今依存,现存城墙高3~5米。北面城墙的剖面夯层清晰。

城址略呈矩形,城周整体轮廓可以明确辨析,城墙截面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史载"周九百余丈,高二丈五尺,雉堞一千百余"。今实测城址南北长900米,东西长750米,周长3300米,面积900X750平方米。九百余丈,约合2900余米,此测定数据与史载接近吻合。

城墙南北两面的保护比较其他还算较好,尤其是北城墙的东北一段,南城墙的东西两段保存尤其凸显完好。

只是古城已完全失去往日的风采了,现存的城墙残迹部分,断断续续,而形成一个个距离时远时近的堌堆样。尤其是后部城村西北和村西有两处残存的城墙段,各有3米高,长6米至15米不等。

北墙西段有一段城墙残存外,其他的地面早就因为村民用途而铲平了。东段并非突出,但有城墙痕迹;

西城墙北部有一段残存的城基以外,其他的部分皆无影像,仔细辨认还略有可以看出城墙走向的轮廓;

南城墙西南角一段高2米,城墙上部宽达10米许,向东延续200余米长。前部城村南村口处为南城门,该处以东有120米的完整而连续城墙段;

东城墙盖建在漕运河堤上,南北与河道平行,现北部有100米许稍有城墙轮廓,东墙南段已经被民房所占据,根本看不出任何的城墙迹象。古城,旧时被村民大肆用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具有明清时代特征的包建土城的砖,有两种,一种是"长45/宽20/厚12(cm)" 40市斤的大砖,一种是"长35/宽16/厚8(cm)" 12市斤的小砖。前者用于建造城墙主体,后者用于配合前者建造城楼等。这些砖的规格和滕州市境内的狐骀山、莲青山上的明代鲁藩王墓陵用砖是一样的。明代所修建长城用砖也和此无异。

这些砖或整或碎的散落在古城遗址内,尤其是在残存的城基处。但是大部分被村民挪作了他用,就是用于建民房,造院墙,建厕所等。今实地考察,发现城东南角靠近新漕运河畔,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建造的澡堂院落围墙所用砖,几乎都是该古城的大小青砖。

故城墙内外皆有与城墙并行的凹洼,有的已成了池塘 ,这就是城河。

古城原有四座城楼:东名"见泰"(后改"安澜"),西名"瞻华",南名"延庆",北名"拱极"。原6门中,4个主门皆在各面城墙的中心位置,南北2门门洞豁口明显,东西2门无存,但残留遗迹。

城内的前、后、东"部城"三个村庄,皆是以方位而定。古楼村,即是鼓楼村,应是古城的钟鼓楼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