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柏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郭柏川 | |
---|---|
出生 |
台湾台南 | 1901年7月21日
逝世 | 1974年1月23日 | (72岁)
职业 | 美术家,教师 |
郭柏川(1901年7月21日-1974年1月23日),字少松,台湾美术家。出生于台南,曾任美术教师、创立台南美术研究会,有“中国马谛斯”之称。
生平
郭柏川于1901年出生于台南西区打棕街(今海安路一带),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1]。 1910年,郭柏川进入台南第二公学校就读(今立人国小),
1916年考上国语学校公学师范部乙科,1921年郭柏川从学校毕业,回到台南的母校第二公学校任教,并在祖父的安排下被迫与第一任妻子薛豆结婚,但两人个性不合,在
1928年,郭柏川报考东京上野美术学院(今东京艺术大学)后,前往日本东京进修。
1933年,以半工半读情形下,于梅原龙三郎处习画,在终止婚姻关系后,又重回东京旅居[2]。1937年随梅原前往中国,并于满洲国各省画生。 1938年,他从东北转往北京定居,于日本控制下的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艺专担任教职[3]。 1940年,郭柏川与出身北京官宦世家、相差十几岁的朱婉华结婚,当时也在北京的台籍好友音乐家江文也亲自为其谱曲结婚进行曲[4]。 1948年,因国共内战全家回台湾,并在
1950年于台南的省立工学院建筑系(今成功大学建筑系)任教,并创立领导台南美术研究会。
1974年去世。[5]
作品风格
郭柏川的画风有“中国马谛斯”之称,1949年之前以画艺享誉中国北京,之后返乡成为南台湾画坛重要人物,学者谢里法曾形容郭柏川“前半生,文化故都;后半生,文化古城”;在北京旅居12年,他曾开始尝试将油彩画在宣纸上的实验[6]。1949年返回台南定居,更将中国式的风格融入台湾民间器物、刺绣与庙宇红墙。其画风特点是单纯但深入、著重构图且色彩浑厚,严谨也笔触精准。其线条处理更隐含中国书法的意境。[7]
故居
郭柏川故居位于台南市公园路321巷,原日军步兵第二联队官舍群,整区已列为市定古迹“原日军步兵第二联队官舍群”,户户庭院多种植原生乔木,绿树早已成荫,立面由基座、墙身、屋顶构成,基座有栅条式通气孔,外墙采用雨淋板,大面积开窗,典型日式官舍群。 不过,产权属于国防部,部份房舍早已失修残破,关于土地使用,市府与国防部尚在协调中。后由其女儿郭为美女士私人出资修缮屋舍并辟为“郭柏川纪念馆”,庆祝中华民国100年于每周六开放,现场并播放江文也音乐,纪念郭江两家当年在北平相交情谊。目前成为321巷艺术聚落,有剧团、工作坊、艺术策展单位等团队进驻,其中的郭柏川故居依过去的格局整修重现,以纪念馆和艺术展演平台形态对外开放,2012年起由“城市故事人”进驻,团队将古迹的故事动态化,将郭柏川的生平故事远播至偏乡及澎湖等地校园[8]。
作品赏析
赤崁楼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三目螃蟹与鱼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台南街景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郭柏川作品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郭柏川作品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郭柏川作品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郭柏川作品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郭柏川作品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郭柏川作品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郭柏川作品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郭柏川作品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郭柏川作品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郭柏川作品原图来自搜狗网图片
相关
视频
连结
参考资料
- ↑ 潘家欣. 漂浪男儿——郭柏川. 方格子. 2018-02-14.
- ↑ 李宜桦. 画家妻女的乡愁与独白:看郭柏川纪念馆展演的两代离散女性叙事 (PDF). 艺术评论. 2015, (29期): 16.
- ↑ 李钦贤. 追寻台湾的风景图像.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 2015: 182.
- ↑ 谢里法. 台湾出土人物志: 被埋没的台湾文艺作家.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 台湾出版社. 1984.
- ↑ 郭柏川与杨三郎. 陈凯劭的BLOG. 2008-01-19 [2017-02-06] (Chinese (Taiwan)).
- ↑ 陈宛茜. 中国马谛斯 前半生北平后半生台南. 联合新闻. 2016-10-24.
- ↑ 李钦贤 北国新人生.南国阳光新风格--郭柏川的艺术“放浪记” 艺术家 (杂志) 2002.9 第328期 p.418-p.421 ISSN10164170 条码9771016417007
- ↑ 曹婷婷. 历史名人郭柏川 故居挂牌. 中时. 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