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郭红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郭红卫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郭红卫教授博士生导师[1],长江学者,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 主要从事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学习经历

1988-1992,理学学士,植物生理,南开大学生物系

1992-1995,理学硕士,生物技术专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996-2001,理学博士,植物分子生物学专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2001-2005,博士后,美国加州Salk Institute

2005-2016,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6-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

工作经历

2001.7-2005.9 美国加州Salk Institute博士后

2005.9-至今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

2011.5-至今 北大-清华联合生命中心研究员(PI)

执教课程

植物生理学2,讲课,北京大学,2006秋季学期

分子生物学,讲课,北京大学,2007秋季学期

植物生理学3,讲课,北京大学,2007秋季学期

信号转导的最新进展,讲课,北京大学,2008春季学期

杂志编辑编委

植物学报(中国) ,2006-2008

Molecular Plant 编委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编委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编委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编委

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植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植物生理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衰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荣誉

2014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2014年获第七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郭红卫

来自 壹深圳网 的图片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006美国NIH博士后研究基金,生命科学研究基金会(LSRF)奖学金,2002- 2005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年度博士论文奖,2001

2001北京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1995

研究方向

气体激素乙烯的信号转导及植物激素和环境信号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植物器官衰老的激素调控机理

小RNA分子和表观遗传修饰在激素作用中的调控机理

植物激素作用途径的演化和系统生物学研究

人物小档案

在十余年潜心于与农林业密切相关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中,他做出了一系列的国际一流学术成果。他主持承担着国家"985"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培育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资助局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

郭红卫博士长期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他在从事博士论文研究期间,主要进行植物光信号转导中蓝光受体cry2的研究。他发现了cry2是调控植物开花反应的主要光受体,并对cry2蛋白的其它生理功能、生化特性、细胞定位、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分离和鉴定了一个作用于光受体下游的重要信号因子。在Salk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郭红卫博士主要研究气体激素乙烯在植物生长反应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发现了EIN3/EIL1转录因子在乙烯信号途径中的关键作用;进而阐明了EIN3/EIL蛋白的调控机理,建立了乙烯反应中的蛋白降解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当前郭红卫博士已在Cell、Science、Nature、PNAS、Development、Plant Journal等国际刊物发表论文多篇。郭红卫博士任职北大后,着手筹建植物信号转导实验室,主要研究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生化机制,以及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反应中多种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同时,将结合蛋白质组学和分子遗传学来探索系统研究植物信号转导的新方法。

郭红卫博士致力于植物激素作用机理的研究,在研究气体激素乙烯的调控机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揭示了乙烯是通过控制EIN3转录因子的蛋白水平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以及特定的蛋白降解途径在乙烯信号转导中起了关键作用,从而建立了乙烯反应途径中的蛋白降解模型。该项工作被认为是植物激素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已在国际权威杂志Cell上发表,并作为该期的重要文章加以专文推荐,随后被多家著名科学刊物撰文报道。

郭红卫:寻找植物生命密码

和办公室的环境相比,郭红卫在交流时,表情和话语却始终透着一种严谨。如果事先不了解,很难想到38岁的他,已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多项荣誉,并主持着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当年5月,他刚刚获得第1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郭红卫的研究领域是同农林业密切相关的植物分子生物学,在研究植物激素乙烯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不同植物激素之间关系研究,如果能全面了解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好像破译了植物的生命密码,为将来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农作物在技术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钟情物理,结缘生物

上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在国际上开始兴起,但在植物学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而那时候,少年郭红卫正处于求学期,回忆起当年走上生物学这条路,让人颇有"无心插柳"之感。

当初,还在老家湖北荆州读高中的郭红卫,最喜欢的学科是物理。"因为物理的体系非常完整,很多物理现象,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来,感觉很美妙。"于是,大学的第一志愿,他填了南开大学的物理系。由于自己对生物也还感兴趣,加上听生物老师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于是第二志愿填了生物系。

不知是因为那年在湖北招生没有招满或其他缘故,总之,郭红卫被调剂到了招生分数比物理系还要高的生物系,进入南开大学学习。虽然没能学物理,但生物学却给了他意外的惊喜。

相比发展成熟的物理学,生物学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前期的数据积累阶段,是一个实验性的科学。对于生物学,人们还有太多不知道的领域。"也就是说,可以研究的东西比物理要多的多了!"说到这,郭红卫语调提高,脸上闪着兴奋。

在南开,他主要学习的是植物光合作用、养分代谢等传统的植物生理学知识。那时候,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兴起,而陈章良等一批植物分子生物学专家,刚刚从国外回来,任教北大。出于对学业的追求和对北大的向往,郭红卫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师从陈章良教授和顾红雅教授。这时,他开始真正接触植物分子生物学。

严师把关,大师指点

郭红卫

来自 头条百科 的图片

国内读完硕士,再去国外读个博士,是当时生物学领域比较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郭红卫也一样。毕竟那时国内分子生物学刚刚起步,国外发展较早,研究水平更高也更系统。为了让自己接受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郭红卫决定出国深造,并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

郭红卫在美国求学历程,前后长达10年。他说,选择出国深造,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如果没有这件事,不知道在科研上还能不能走到今天,甚至是否能继续搞科研,都是一个未知数。

北大的学习让他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领域,但国内毕竟发展时间短,研究还不够系统。出国学习,不仅让他在科研上受到了更好的训练,走入了当前的研究领域,而且还碰到了两个对他影响巨大的人――林晨涛教授和Joseph Ecker教授。

林晨涛教授是植物学界的著名专家,也是郭红卫在美国读博的导师。作为林教授的开山弟子,郭红卫受益良多。"那时是真正的系统学习怎么做科研,当时林教授是新来的老师,刚到学校,非常严谨、系统,也有时间对我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我对科学的理解、思维和习惯,很多都来源于他对我这种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的辅导。"

完成博士学业后,郭红卫来到Joseph Ecker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Ecker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分两方面,一是植物激素乙烯的转导过程,其实验室是这个领域里做的最好的实验室之一;二是植物的基因组学研究,他是国际上公认的这方面贡献最大的科学家。

"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他是个大科学家,跟他交流,可能时间不会很多,但能开阔你的视野,给你指出目前科学界大的发展方向。"郭红卫说。

Ecker教授的实验室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非常优秀的博士后人才,这也为郭红卫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更重要的是,正是在这里,他开始进入当时研究的领域――植物激素乙烯。

控制"通道",实现突破

最初,记者开始查阅郭红卫的资料时,无从下手的感觉非常强烈。资料中介绍,其研究方向是"乙烯信号转导及植物激素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对于这些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郭红卫一解释,便一目了然。

乙烯,气体,是当时发现的植物8大类激素之一,其最经典的作用,便是果实的催熟。比如,把一个熟透苹果放到一堆没熟的香蕉中,就会发现香蕉很容易变熟。这就是因为成熟的苹果释放出大量的乙烯,使原本没有成熟的香蕉加快了它的成熟过程。而很多果实在成熟过程中,都会有大量乙烯产生。

在果实的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为了避免果实太早成熟烂掉,就要抑制乙烯的产生。一个办法是用低温冷藏,因为低温环境下乙烯产生的少;二是通过转基因手段,将合成乙烯的酶降解掉,避免乙烯的产生,使果实保持良好的硬度,方便存储和运输。而郭红卫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转基因控制乙烯。

为何植物果实接触到乙烯就会加快成熟?科研人员认为果实里肯定有个"通道",接收并传递乙烯到细胞核,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加快果实成熟。而在郭红卫进入Ecker教授的实验室时,前面的研究者已经发现了这个"通道",就是称为"Ein3"的转录因子。于是郭红卫决定继续下面的研究,查清楚,"Ein3"是如何启动这一系列"催熟"的反应。

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在没有乙烯的情况下,西瓜的"Ein3"蛋白含量特别低,因为它们被异性蛋白所降解,无法引起催熟反应。但如有乙烯进入,就抑制了这个降解过程,"Ein3"蛋白开始慢慢积累,"通道"逐渐被打开,果实就开始加速成熟。

通过研究,郭红卫从众多降解"Ein3"的异性蛋白里,找到了最为关键的两个,并了解其调控机制。这样,将这两种蛋白的基因转到植物中去,就能减小甚至关闭植物吸收乙烯的"通道",从而控制果实的成熟。

这项研究成果,被认为是近几年来植物激素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完成了博士后的研究之后,郭红卫决定回国,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筛查基因,寻找联系

回国之后,郭红卫像他的老师陈章良、顾红雅一样,进入北大任教。实际上,读博士后时已经有美国大学对他发出邀请,为他提供教职。但由于国内的植物分子生物学发展很快,与国外差距大大缩小,而且农业一直是我国基础产业,非常受重视,加上北大热情诚恳的邀请,使他最终决定回国任教。

在北大,郭红卫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拓展了研究的领域。以前他的研究集中到乙烯这一个激素,而当在他和学生们研究的,是不同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刚才说的乙烯为例,削弱乙烯,的确可以让果实保存更久,但乙烯对抗病也非常关键,降低乙烯,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如遇病害,很可能颗粒无收。因此,一个激素能引起好几个方面的变化,只有全面了解各个激素的相互作用,才能让在获得我们需要结果的同时,不至于顾此失彼。

郭红卫和他的学生们,把所有参与植物8大类激素合成、代谢、转运、感应、信号转导等过程的大约1000多个基因全部收集起来,做成一个现在也许是全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数据库。"我们要做成一个非常系统的网络,知道其中哪些是最核心的基因,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这还从来没有人做过。现在我们还处在基础研究方面,但如果研究成熟了,对农业,包括以后的育种,尤其是转基因方面,会有很大的意义。"

享受科学,享受生活

除了搞科研,郭红卫特别喜欢体育,每周都要跟学生们出去打打排球、羽毛球;他热爱生活,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架精美的战斗机模型,而书橱里最显眼的位置放着的是两个女儿的照片。也许是受他影响,实验室总也能感觉到那种活跃的气氛――玻璃上贴的圣诞老人像还在,门口的墙上贴着参加排球比赛的大幅照片……没有想象中实验室里那种沉闷和呆板。

他说,人生不可能总是做研究,你再感兴趣,老泡在实验室,总有烦的时候。如果没有那么高的兴趣,怎么支持你走下去?"我们搞的生命科学,英语叫'life science',所以我们有句话叫We enjoy both life and science(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科学)。你不仅仅是science(科学),还有life(生活)。所以我们搞科研累了,就停下来,享受生活,调剂一下。然后重新上路,继续享受科学。"

发表论文

2015:

1. Zhang X., Zhu Y., Liu X., Hong X., Xu Y., Zhu P., Shen Y., Wu H., Ji Y., Wen X., Zhang C., Zhao Q., Wang Y., Lu J. and Guo H.* (2015). Suppression of endogenous gene silencing by bidirectional cytoplasmic RNA decay in Arabidopsis. Science, 348: 120-123.

2014:

1. Peng J., Li Z., Wen X., Li W., Shi H., Yang L., Zhu H. and Guo H.* (2014). Salt-Induced Stabilization of EIN3/EIL1 Confers Salinity Tolerance by Diminishing ROS Accumulation in Arabidopsis.PLoS Genetics, 10:e1004664

2. Zhang X., Zhu Z., An F., Hao D., Li P., Song J., Yin C., and Guo H.* (2014) Jasmonate-Activated MYC2 Represses ETHYLENE INSENSITIVE3 activity to antagonize ethylene-promoted apical hook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26:1105-17.

3. Zhong S., Shi H., Xue C., Wei N., Guo H.* and Deng X.* (2014) An ethylene-orchestrated circuitry coordinates a seedling's response to soil cover and etiolated growth.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1:3913-20. ( *Co-Corresponding)

4. Li Z., Zhao Y., Liu X., Peng J., Guo H.*, and Luo J.* (2014). LSD 2.0: an update of the leaf senescence databas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42:D12000-5. ( *Co-Corresponding)

2013:

1. Li Z., Peng J., Wen X. and Guo H.* (2013). ETHYLENE-INSENSITIVE3 Is a Senescence-Associated Gene That Accelerates Age-Dependent Leaf Senescence by Directly Repressing miR164 Transcription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25:3311-28

2. Zhang X, Chen Y, Lin X, Hong X, Zhu Y, Li W, He W, An F, Guo H.* (2013) Ade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1 is a Key Enzyme Catalyzing Cytokinin Conversion from Nucleobases to Nucleotides in Arabidopsis. Mol Plant. 6:1661-72

3. Ji Y and Guo H.* (2013). From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to nucleus: EIN2 bridges the gap in ethylene signaling. Mol Plant. 6:11-4.

4. Li H, Xu T, Lin D, Wen M, Xie M, Duclercq J, Bielach A, Kim J, Reddy GV, Zuo J, Benková E, Friml J, Guo H, Yang Z.(2013). Cytokinin signaling regulates pavement cell morphogenesis in Arabidopsis. Cell Res. 23:290-9.

2012:

1. Wen X, Zhang C, Ji Y, Zhao Q, He W, An F, Jiang L, Guo H.* (2012). Activation of ethylene signaling is mediated by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the cleaved EIN2 carboxyl terminus. Cell Res. 22:1613-6.

2. Zhong, S., Shi, H., Xue, C., Wang, L., Xi, Y., Li, J., Quail, P.H., Deng, X.W.*, and Guo H.* (2012). A Molecular Framework of Light-Controlled Phytohormone Action in Arabidopsis. Current Biology 22: 1530-35

3. Men, Y., Yu, Q., Chen, Z., Wang, J., Huang, Y.* and Guo H.* (2012). A high-throughput imaging system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growth dynamics of plant seedlings.Integrative Biology. 4:945-52.

4. Shi, Y., Tian, S., Hou, L., Huang, X., Zhang, X., Guo, H. and Yang, S. (2012). Ethylene Signaling Negatively Regulates Freezing Tolerance by Repressing Expression of CBF and Type-A ARR Genes in Arabidopsis.Plant Cell. 24:2578-95.

视频

【北大新闻】郭红卫课题组科研成果报道 2015年5月22日发布

参考来源

  1. 郭红卫 ,头条百科
  2. 南方科技大学郭红卫教授做客求真讲坛 ,上海交通大学, 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