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貽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姓名 鄒貽詩
別名 石泉; 號愚齋
出生年 不詳
死亡年 不詳
官宦經歷 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任布政司經歷後補建陽縣丞,嘉慶年間,隨軍渡臺勦辦林爽文陳周全案。其間實心任事,以知州陞用。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圍攻府城,再次為賽沖阿上奏帶同渡臺。
編著作品 著有《浮槎存詩集》

鄒貽詩(?~?),字石泉,號愚齋湖北漢陽人。

生平

乾隆、嘉慶年間人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任布政司經歷後補建陽縣丞,嘉慶年間,隨軍渡臺勦辦林爽文、陳周全案。其間實心任事,以知州陞用。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圍攻府城,再次為賽沖阿上奏帶同渡臺。

著作

著有《浮槎存詩集》。以下詩作據清修臺灣方志所引輯錄。[1]

七言律詩

軍中五日
蠻方五月瘴煙輕,佳節愁聞戰鼓聲。蒲酒[2]新頒神策府[3],紵衣先賜漢家營[4]。曾言綵縷能長命[5],豈有靈符[6]可避兵。鄉俗不殊風景異,夕陽影裡閉孤城。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作者因來臺勦辦林爽文事件,因而有此在「軍中」之作,寫作時間是在端午佳節,地點則為軍中營地,一如作者其他相關詩作如實地反應心理層面,那種面對未知戰爭的愁苦與面對死亡的擔憂。特別是時逢佳節,本該是在家鄉與家人團聚的時刻,卻在「蠻方」瘴煙之處「愁」聞戰鼓聲,慨歎「豈有靈符可避兵」,就算臺灣這地方的習俗沒有特出之處,但景色終究不同,替自己與將士們娓娓道出內心的百般無奈。而首句「蠻方五月瘴煙輕」與末聯「鄉俗不殊風景異」相互呼應,點出臺地的鋪排與紀錄端午習俗,可見作者之用心。

【延伸閱讀】
1. 鄒貽詩〈軍中秋興〉,《全臺詩‧第參冊》。

2. 鄒貽詩〈三月九日志感〉,《全臺詩‧第參冊》。

雜言古詩

公無渡河(大甲溪之戰,建寧府守備唐昌宗首先渡溪,衝鋒陷陣,後援不繼,死之,作此詞哀之。)
公無渡河[7],河有膠泥[8]埋馬流旋渦。公言公無畏,公有後勁[9],投鞭可斷千尋波[10]。公無渡河,河有老魚射毒龍騰梭[11]。公言公無畏,公有利劍,入水能斬蛟與鼉。公無渡河,公不可止。髮上衝冠足徒屣,犀刃[12]穿腰箭攢體,回視後軍顏色死。公無渡河,公不可止。公竟渡河,公死矣。

【題解】
本詩為雜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參冊。此詩題用漢樂府曲相和歌辭〈公無渡河〉之名,作此詩主要是追悼歌詠在他眼前戰死的亡友,一如其註云,林爽文事件「大甲溪之戰,建寧府守備唐昌宗首先渡溪,衝鋒陷陣,後援不繼,死之,作此詞哀之。」從「公無渡河」的勸戒,「公言公無畏」、「公有後勁」、「公有利劍」的果敢信心,到「公不可止」的無奈,「公竟渡河」的質疑,末了「公死矣」,文字質樸感情真摯,切合真人實事,加上使用死者生前與作者的對話,使詩中兩人形象栩栩如生,當初生離死別的場景彷彿重現眼前,用字遣詞脫胎於傳統詩作而呈現新境,寫出了作者對亡友的惋惜慨歎與唐昌宗的果敢。

【延伸閱讀】
1. 鄒貽詩〈軍中秋興〉,連橫《臺灣詩乘》。

註釋

  1. 余美玲撰
  2. 蒲酒:即菖蒲酒。
  3. 神策府:唐代禁軍名之一,亦稱神策軍。
  4. 紵衣先賜漢家營:紵衣,紵麻所織的衣裳。謂以紵麻所織的衣裳優先補給軍中。
  5. 綵縷能長命:綵縷,指彩色絲線。舊時習俗,端午節時用五彩絲線繫在手臂上,能祈福避災而得長命,所以又稱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繒、五色絲、朱索等。
  6. 靈符:古時候佩掛在胸前用以避災邪的符籙。
  7. 公無渡河:漢代樂府相和歌辭名,又名〈箜篌引〉。崔豹《古今注》說明該曲由來:「〈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8. 膠泥:謂河泥黏稠如膠。
  9. 後勁:謂殿後的精兵。
  10. 投鞭可斷千尋波:投鞭,典出自《晉書‧苻堅載記》:「前秦苻堅將攻東晉,部下石越認為晉有長江之險,不可輕動。苻堅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何險之足恃?」用以形容兵眾勢大。尋,古代長度的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用以形容水之深。
  11. 騰梭:翻騰穿梭之意。
  12. 犀刃:犀利的刀刃。

參考資料